你在欣賞藝術時,會處於什麼狀態?

whoareI


很多人看藝術品都有一些原因吧,分以下幾類:

1)想去不同的作品裡面找自己作品靈感的時候,腦子裡就比較發散,去線條、色調、整體的感官中尋找那種觸動心靈的瞬間,其實那種感覺由於有很強的目的性比較累。

2)無意中參觀,也沒有什麼目的性的時候,如果藝術品是自己很認可的是最享受的吧,會有驚豔和愉悅感,會駐足很久想把整個作品印到腦子裡,既輕鬆又美好,感覺充實又自由。先不去看簡介,不去看出自何人,先自己隨著作品遐想一下,然後看看這些實際的信息。

3)藝術品也不侷限於地點,比如畫展,也不一定是實物,哪怕是一張手機上的圖片,一段視頻也算是吧。攝影作品和繪畫不一樣,繪畫作品的大小、色彩在書本與電子產品上會有很多色彩與感覺的流失,攝影作品相對好一些,當欣賞藝術品可以地點自由、時間隨意的時候,會少一點氛圍,但是會很自由,如同把玩核桃,有點玩家心態。

三種狀態都會有旁若無人的感覺,恍惚可能會有點,我覺得“忘我”二字會更合適。




太華千尋


無數次的走進博物館展廳、從入口一路走一路看、一直看到出口處。至於精神狀態方面、僅僅是參觀、並無任何特別之處。








小芳雜談


這裡的“藝術”該是泛指的吧?那麼凡是能夠帶來精神愉悅的美的物事,都算藝術。

藝術的欣賞是理性的思考和感性的感覺相結合的。理性思考的前提是你得對被欣賞的藝術有所瞭解,甚至是比較深入的理解;而感性的感覺來自於藝術品給人的直觀感受。

以蔣兆和先生的《流民圖》為例:理性的思考,包括對流民圖所表現的時代以及作者創作的目的;其構圖、筆墨的技巧等等。


感性的欣賞則是《流民圖》所展示出來的流民的狀態的直觀感受和精神衝擊——慘,心痛,氣憤,想要去跟侵略者戰鬥的想法和意志。。。。

《道德經》對恍惚的闡述是這樣的:“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基本的解釋是這樣的:“道”這個東西,沒有清楚的固定實體。它是那樣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卻有形象。它是那樣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卻有實物。它是那樣的深遠闇昧啊,其中卻有精質;這精質是最真實的,這精質是可以信驗的。從當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永遠不能廢除,依據它,才能觀察萬物的初始。我怎麼才能知道萬事萬物開始的情況呢?

至於欣賞這副作品的狀態,肯定不會是以上這種恍惚的,除非是義憤填膺而大腦充血。

藝術的欣賞,有的人會偏向於理性,有些人會偏向於感性,這都無可厚非。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說,可能更偏向於感性,而相對專業的人可能會更理性一些。

《流民圖》的主題思想蘊含於整個作品之中,通過100多個難民藝術形象有力地控訴了日寇侵華的暴行,中國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有志之士應奮起抗擊侵略者。


試想下,沒有理性的思考和感性的認知,怎麼能欣賞到這幅作品的藝術震撼力、感染力?靠恍惚的狀態嗎?

再說書法藝術的欣賞,這個可能更難一些。因為書法藝術不具有強烈的形象衝擊,有的只是文辭、筆法、墨法、結體、線條等給人的感覺。行、草書還好一些,比較容易傳遞出創作者的情緒等精神層面的感受,能夠讓欣賞者感受到。

比如顏真卿的《祭侄文稿》。他給人的感覺是沉重的、沉痛的,筆法、墨法、結體已經類似於本能行為,章法也不沒有刻意,甚至“無意於書”。這可能更接近“道”之境界。



直觀的理解《道德經》裡恍惚的狀態,就是混混沌沌的狀態。這個狀態,已經超越了理性和非理性的界限,是“無知無慾”的狀態,它超越了“自我”而歸於“道”。或許有人能夠達到,但是我相信,絕大多數人是達不到的。

因此,我們在欣賞藝術的時候,應該努力爭取達到“道”境,在此之前,還是理性思考加感性的感受吧。
本文為昭明書館原創,僅代表個人觀點;圖片來自網絡,如有冒犯,敬請原諒。

認可我的說法,請加關注,會有更多文章與您分享。


昭明書館


20

般若叔叔

1分鐘前 · 藝術領域創作者

我是學紋身 有很多人就是對紋身有很大的看法 其實也並沒有什麼 只是三觀不同而已 當初為了學紋身我自己先弄了條胳膊去感受紋身的那種滋味 當時有給家裡人商量 為啥會喜歡紋身呢

第一就是因為小時候看見會覺得比較酷比較好看

第二也是因為大家走的路不同所以經歷了點東西就想在身體上留下烙印

第三慢慢的越來越喜歡這種東西所以就情不自禁的想要去學

下面是我的一些作品







般若叔叔


在欣賞藝術時,會處於什麼狀態,這很難說清楚具體的狀態如何,畢竟藝術的種類太多了,比如,繪畫、音樂、舞蹈、雕塑……,而且每種藝術的風格多樣,帶給人的感受自然也就多種了,至少欣賞時的情緒起伏就多變,再加上自己對藝術的認知有限,所以也沒辦法產生印象深刻的狀態,


只能這麼說,初次欣賞藝術的人,都有兩種非常極端的狀態,比如,欣賞一幅畫作時,畫面形象逼真的話,人們都會毫不猶豫的說“好美啊,美極了”,事實上這幅畫作真是名家的傑作嗎?其實我們看到的只是表面,隨便一個畫師都可以畫出來,只是我們不懂畫而已,

在欣賞抽象派畫作時,那反應就更大更誇張了,明明是藝術大師畢加索的畫作,初次欣賞時,又不知道這是畢加索的畫,人們就會認為

“這叫什麼畫啊,三歲小孩都可以畫出來”,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呢?那是因為人們已經喜歡傳統的審美了,外表美就是美,更不懂所謂的抽象藝術的含義,

然而有經常瞭解藝術的人,在欣賞一幅畫作時,情緒起伏就不會那麼明顯,只是偶爾會帶些疑惑,比如,為什麼畫家要這樣子畫,畫家想傳遞給人們什麼呢?類似於這樣的疑問

,因為有一定的藝術認知和審美能力了,不在追求於物象的表象了,而且審美意識也變的客觀了,沒有太多的主觀情緒,

總而言之,藝術的奧妙之處非常多,它就是生活的“虛幻版”,是一種精神體現,但是“欣賞藝術”是一門很大的學問,不只是需要懂得藝術的基礎知識,還要有足夠的生活和社會閱歷,而且不一樣的心情欣賞藝術時的狀態又有所區別,這就好比人的“胃口”,胃口不好時,吃什麼都沒味道,欣賞藝術更是如此,



詩夜城主


說起欣賞藝術,我第一個感覺就是欣賞書法作品。而說起欣賞書法作品的感受,我第一個感覺就是思考。

我是一位書法愛好者,我喜歡習書。在學書之餘,我最想做的就是去看一些名家的書法作品。

看他們的作品,猶如在品世界名茶,在吃世間美味,再賞世界美景。總之給自己的感受就是很舒服,很舒服。但是,最重要的就是不忘思考。

我最喜歡的是行書作品,看他們的整個章法佈局,看他們的字組搭配,看他們的行筆運筆,看他們的連帶關係,看它們的字形變化。然後在心裡默默思考:為什麼落款要這樣弄,為什麼這個字組要這樣進行搭配,為什麼空間留白可以弄成這樣,為什麼……反正,一直看,在看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在感悟中進步。

以下就是小編收集了幾張藝術圖片,喜歡書法的同學可以思考一下,看一下有沒有什麼收穫。








人傻字好看


什麼叫藝術性?藝術細胞?就是把性融入我們的生活,正確對待,為我們的下一代樹立正確的性觀念,該面對的就應該面對。現在的社會有那麼多的性犯罪,性取向不正確的人,難道你們就沒有意識到性教育的重要性嗎?如果再不加以正確指引,終究人類會毀滅在自己手裡。。。性,是偉大的,崇高的。如果你們覺得我說得不對,那我問你母親偉大嗎?誰敢說他(她)沒有母親?他(她)敢說他(她)來到這個世界,是因為他的父母做了些:難以入目,難以啟齒,還很齷齪的事情,他(她)是因為這個原因來到這個世界。。。所以,性是偉大的,是崇高的,沒有你們想的那麼齷齪和難以啟齒。。。做母親是幸福伴隨著痛苦。生小孩,當父親的分分鐘搞定,當母親的卻要承受 一次比一次還痛苦的折磨和痛苦的煎熬,九死一生,有命喝雞湯,無命見閻王。你們男人不就是賺個錢,錢誰不會賺?只是多少而已。但是,只有當母親的命運都是一樣的,九死一生,抱著放手一博的 博大胸懷,孕育了新生命,生命才得以延續,人類才得以休養生息。。。這個時候,你能說性是骯髒的,齷蹉讓人難以啟齒的嗎?性是純潔的,不是建立在除 愛 以外的任何條件下的。。。沒有你們想的那麼骯髒和齷蹉。性,肩負著傳宗接代,生命延續的偉大使命。。。我以前總結出來的一句話:建立在金錢上的夫妻關係,性質與嫖客與妓女無異,區別在於:前者是批發,後者是零售。明碼實價,還童叟無欺。[捂臉][捂臉][捂臉]  我就這麼直接,直接了當。。。有什麼說什麼,敢說,敢做,說到,做到,沒有那麼多的“廢話”。。。如果,我繼續 “沿用” 你們一直以來的那種“藏著掖著” “見不得人” 的那種 “教育” “模式”。“性教育” 永遠 “上不了” “檯面”,永遠都是你們“想當然” 的那麼“見不得人” ,不堪入目,齷齪和不齒。那我們的子孫後代永遠“學”不到 “正確” 的“性教育”知識。是知識,生理知識。不是你們想的那麼骯髒,齷齪和不齒。首先要擺正心態,用生理學結合實際,用“正能量” 讓我們的子孫後代把“性知識”當成一門“功課”,學會怎樣 “認識性”,學會怎樣“保護自己”。。。如果你們再“一意孤行” “一條道走到黑”  性犯罪將會:永禁不止。。。離,人類滅亡也將近在咫尺。。。



彩虹w微笑


藝術源於生活,閉門造車搞不出什麼東西出來!

所以欣賞藝術品,要能從生活的角度去領會,比如一副山水畫,你站在它面前,把自己幻想成一個樵夫,你是否能在這山水叢林中穿越?

比如你面前是一副抽象派油畫,你是否在某一天的夢境中一閃而過,撞擊你的心靈呢?

如果你面前的藝術,吸引不起大多數人的共鳴,只是故弄玄虛,隨意塗抹,這樣的藝術終究會被淘汰!

比如現在流行的“醜書”,人云亦云,似是而非!看你橫行到幾時!








A鐵道游擊隊


欣賞畫作時,我會處於多種狀態之間相互轉換的狀態,對於同是藝術工作者的我來說,欣賞畫作通常先是這幅畫作能引起我無須意志努力的注意,簡單地說就是因為很好看,吸引住了我,我想看,就是很單純的狀態。然後會通過感知來琢磨作品的畫法,如何製作出來的?這種狀態我把他稱為直觀狀態。在欣賞者看畫作時如果覺得恍惚,我認為那可能是因為欣賞者欣賞的可能並不是作品本身,而是欣賞作品給自己所帶來的結果體驗或者是心理滿足。我看畫其實也會思考目的和用處,考慮實際方面。但是最多的還是情感體驗和無形價值。





美術教育家


通俗講藝術家通過觀察、體悟自然界萬物,用作品總結出自己的藝術語言,表達或陳述出來,觀者需要眼睛看、耳朵聽、用手觸摸等,去欣賞這種美,,,這種過程可以是愉悅、平靜、歡喜、震撼、悲傷、痛苦等,因此,欣賞藝術的過程每個人感受與狀態會是不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