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的小吃中,你最愛吃的一樣是什麼?它給你帶來了哪些回憶?

吃貨歷史觀


泰州小吃,有很多,肉脯、薄脆、芝麻糖、黃橋燒餅等等。

雖說泰州很小,只是一個地級市,卻下轄三市三區(靖江、泰興、興化、海陵、高港、姜堰)。每座小城又有其特有的小吃。比如靖江的蟹黃包子,泰興的黃橋燒餅,興化的蟹醬,海陵區的臭豆腐,高港的羊肉湯,姜堰的溱湖魚餅。小吃進的去平常人家,皆可登得了大雅之堂。

我記憶裡的小吃,可能在很多泰州人心目中算不上“知名”、“特色”,只是普通的農家小鋪,一個大鐵皮油桶剪成的碳爐子,一塊裝餡麵皮上面撒滿芝麻,一出爐子,不忘刷上噴香的菜籽油。我們叫“貼燒餅”。

現在的燒餅多為鐵板燒餅,方便、也容易掌握火候。那時候的爐火燒餅,一面貼在爐壁上,一面被炭火燻得油滋滋的。現在想起,嘴裡還滲滿口水。

上小學的時候,都是外公外婆接送,外公怕我早飯吃不飽,總會偷偷地給我一枚硬幣,薄薄的帶著麥穗的五分錢。那時候,一隻燒餅也就五分錢。每次外公帶著我,走到貼燒餅的爐子邊,總把我擋住他後面,自己探出腦袋,在爐灶裡尋找一番,然後再讓店主挑那面皮焦黃泛油的給我。那時候的燒餅沒有現在的肉鬆、肉渣啥的,只有鹹的、韭菜的、甜的。我只喜歡吃甜的,最愛吃剛出爐的燒餅,粘著芝麻的一面,酥脆!

有時候肚子不餓,會和外公一人一半,他就把他那一半粘芝麻的一面撕開給我。吃到最後,包燒餅的報紙一定在外公手裡,他會把報紙上的芝麻一粒一粒地找到,收集了放在我手心,笑眯著眼看我吃完。

如今,吃的東西既多又豐富,這在過去是無法想象的。前一段時間回家,老姐回來的時候帶了幾個燒餅,說是市區剛開的一家——爐火燒餅,忙得不得了,排老長的隊,那味道就像以前的燒餅。

我吃了幾小塊,怎麼也吃不出外公帶我吃的那味道。

想起魯迅先生《社戲》裡提到的羅漢豆,那以後再也沒有吃到看完戲,晚上歸來途中吃過的味道。

或許,我們留戀的,不是小吃本身,而是留戀那時候的生活,那時候的人。


來自水泊不是梁山


蔥油燒餅,龍虎鬥燒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