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祭日,讓我們致敬固原抗戰英模!

国家公祭日,让我们致敬固原抗战英模!

国家公祭日,让我们致敬固原抗战英模!

今天,我國第五個法定的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81年前的12月13日,侵華日軍攻佔南京,製造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慘案,30萬同胞慘遭殺戮。

国家公祭日,让我们致敬固原抗战英模!国家公祭日,让我们致敬固原抗战英模!
国家公祭日,让我们致敬固原抗战英模!国家公祭日,让我们致敬固原抗战英模!
国家公祭日,让我们致敬固原抗战英模!国家公祭日,让我们致敬固原抗战英模!

每一位南京大屠殺的遇難者,

都是國家之傷、民族之痛。

国家公祭日,让我们致敬固原抗战英模!

在面對日寇入侵,民族危亡的關頭,無數中華兒女站在了抵抗日寇鐵蹄的第一線,不屈不撓、浴血奮戰,徹底打敗了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者,捍衛了中華民族5000多年發展的文明成果,捍衛了人類和平事業,鑄就了戰爭史上的奇觀、中華民族的壯舉。

国家公祭日,让我们致敬固原抗战英模!
国家公祭日,让我们致敬固原抗战英模!

和無數中華兒女一樣,固原人民在面對國難之時,沒有選擇退縮,或走上前線,或為抗戰奔走,或利用固原處於大後方的有利形勢,採取各種形式共赴國難,期間湧現出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事蹟,這些英雄不容忘卻。

陳良璧

国家公祭日,让我们致敬固原抗战英模!

陳良璧(1907—1941年),字連城,寧夏固原市原州區七營鎮八營村柴家梁人(現屬海原縣)。“西安事變”後,開赴抗日前線,任128師第一團副團長。

国家公祭日,让我们致敬固原抗战英模!

陳良璧出生於一個地主家庭。1924年畢業於黑城鎮固原第二高等小學堂。同年,入軍閥張兆鉀辦的隴東講武堂學習軍事。1926年,加入馮玉祥國民革命第二集團軍,歷任排長、連長。“中原大戰”失敗後,他離隊返鄉。1935年到楊虎城西北軍四十九旅任連長。“西安事變”後,開赴抗日前線,任128師第一團副團長,奔馳於江、淮、河、漢抗日戰場,先後參加過保衛上海、南京、九江、武漢等戰役。1938年秋,所在部隊參加了瑞昌、大冶一帶的防守。1941年夏,他帶一個連的部隊阻擊日寇進犯湖北峰口,在陶家壩構築阻擊工事,突然被數倍日軍包圍。因彈盡糧絕,拔槍自盡,壯烈殉國。 時年僅34歲。5月14日,128師收復了峰口鎮,立即派人收殮了烈士忠骸59具,在搬運陳良璧遺體時,士兵發現發現陳良璧遺體“宛然如生,全身裝備只缺鞋一雙,兩手仍作持槍姿勢”。陳良璧遺體安葬在峰口陵園,王勁哉師長揮淚寫下了《陳故團副良璧事略》,印發部隊,廣為宣傳,以此鼓舞士氣,英勇殺敵。

韓練成

国家公祭日,让我们致敬固原抗战英模!

韓練成(1909—1984),寧夏固原人。原國民黨軍高級將領。韓練成將軍是中國共產黨深入龍潭虎穴的四大傳奇將軍之一(其他三位將軍是熊向暉、郭汝瑰、錢壯飛),被蔣經國稱為在“總統身邊隱藏時間最長、最隱秘的隱形將軍”。1909年2月5日出生於寧夏固原縣(今固原市原州區)一個貧農家庭。1920年海原地震,家園被毀,所幸一家三口都還活著,遷到固原縣城邊上,在第五道城牆下的一個窯洞裡開始了城市貧民的生活。父母用換工方式頂束脩,他12歲進私塾,一邊唸書,一邊幫工,由於生性好動,還曾拜師學武。1925年,16歲時參加西北軍,這期間接觸到了共產主義思想,劉伯堅、劉志丹曾單獨找韓練成談話,劉志丹併為韓指定了加入共產黨的聯繫人。曾任國民聯軍排長、連長,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營長、團長。參加過北伐戰爭。後任國民黨軍第七十二師參謀長,獨立第十一旅旅長,第一七〇師副師長、師長,第十六集團軍副總司令兼參謀長,國防部研究院研究員,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高級參謀,第四十六軍副軍長兼師長、軍長,海南島防衛司令官。 抗日戰爭爆發後,他贊成國共兩黨一致抗日的正確主張,投入抗戰一線,並升職為副軍長,後又調任重慶國民黨軍侍從室高級參謀。

祁延福

祁延福(1920~1958) 男,漢族,今城陽鄉楊坪村祁家油坊組人,是彭陽縣在正面戰場參加抗戰第一人。1936年,受紅軍正義思想的影響,祁延福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獨二團。1937年8月,祁延福隨援西軍離開鎮原到陝西三原、涇陽集訓,於當月22日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一二九師。9月4日,部隊從富平出發過黃河,開赴山西抗日前線。1938年10月祁延福所在的第三十四大隊從興隆北撤到隆化縣九神廟地區遭日軍堵截,經過激戰,我軍取得局部戰鬥的勝利,他在追捕俘虜時被炮彈炸傷,被轉移到平西后方醫院治療。全國解放後,祁延福享受革命傷殘軍人待遇。祁延福從參加紅軍到八路軍,一直隨部隊堅持正面抗戰到抗戰勝利,光榮退伍。他不邀功張揚,不挾名爭利,寧靜淡泊、高風亮節的革命軍人品質在家鄉樹起了一塊歷史豐碑。

馬思義

国家公祭日,让我们致敬固原抗战英模!

馬思義(1914—1967),寧夏西吉人。少年時放羊、幹農活。1936年被抓壯丁,到寧夏馬鴻賓部當兵,擔任過班長,於1939年1月逃跑回家參加西海固回民起義。1939年6月,第二次起義失敗後,他帶領部分起義軍衝破包圍,轉入地下鬥爭。1941年4月,在第三次暴動中成為起義軍主要領導人。第三次暴動失敗,馬思義毅然帶領餘部投奔陝甘寧邊區,同年8月,黨中央批准回民起義軍改編為“陝甘寧邊區聯防司令部回民抗日騎兵團”,並任命馬思義為團長,楊靜仁任政治委員。

郭南浦(郭福金 回族)

国家公祭日,让我们致敬固原抗战英模!

郭南浦(1873—1958年),正名福金,副名南浦,寧夏涇源人。1937年盧溝橋事變發生後,日本侵略軍的鐵蹄踏進祖國中原大地。愛國心切的郭南浦不顧七旬高齡,以甘肅回民抗日救國代表的身份,要求國民黨政府當局允許他到海外僑胞中宣傳抗日救國並募捐,他的要求獲得批准。他到香港受到海外華僑的熱烈歡迎和幫助,募到了約10萬白洋的現金。郭到重慶將此款交入國庫,受到蔣介石的接見,蔣讚許郭是“抗日的白髮功臣”。郭用政府給的30萬元,在甘肅固原、海原、隆德、涇源、西吉(此五縣時屬甘肅省管轄)興辦省立生活學校(相當小學,後改名中心學校)七所。

徐效衍

徐效衍(1891-1966),男,漢族,今紅河鎮常溝村王石溝組人,少年讀私塾,民國年間自辦私塾任教,解放後一直務農。他捐獻糧食60石(15000公斤)支前抗日,成為已知固原境內支前抗日捐獻糧食最多的個人。

国家公祭日,让我们致敬固原抗战英模!

“西安事變”後,為團結一切愛國力量共同抗日,紅軍積極推行統一戰線政策。紅河王石溝村有個有糧大戶徐效衍,家中存糧很多。在徐滿庫的宣傳帶動下,徐效衍明白紅軍是為勞苦大眾謀幸福的仁義之師,認為應該捐糧食給紅軍,支持抗日大業,當即捐糧約1.5萬公斤,為慰勞紅軍,徐效衍還捐獻了一批活羊等生活用品,供部隊改善生活。

国家公祭日,让我们致敬固原抗战英模!

1937年6月,紅軍撤離彭陽奔赴抗日前線時,紅二十八軍政治部與固原東區聯保抗日救國委員會共同給徐效衍贈送了一幅“抗日先鋒”布質紅色軟匾,敲鑼打鼓送到徐效衍家,以示表彰。

譚德本

国家公祭日,让我们致敬固原抗战英模!

譚德本,1918年出生於四川省南充市營山縣,1933年參加紅四方面軍紅九軍七十四團,1937年,在山西省代縣參加由八路軍129師385旅769團團長陳錫聯指揮的夜襲日軍陽明堡機場作戰,殲滅日軍100餘人,擊毀飛機24架。1938年在山西省晉東地區八路軍115師教導大隊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轉戰山東,在魯西梁山八路軍115師師部特務連任排長。1939年,參加由八路軍115師四團團長楊勇指揮的梁山伏擊戰,殲滅日軍300餘人。1940年至1945年,在魯西南31團鞋廠任廠長。1945年抗戰勝利後,調至延安聯勤兵站工作。後來譚德本專業到固原市第二人民醫院,任副院長,後調至固原地委工會辦公室主任、地委檢查委員會等工作,為固原建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2006年,中國政府給譚德本頒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週年紀念章”,以表彰他在抗日戰爭中的英勇表現。

張天祥

国家公祭日,让我们致敬固原抗战英模!

張天祥1922年出生於固原縣馮莊鄉安家川組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1938年4月,年僅17歲的他瞞著家人來到甘肅省鎮原縣馬曲塬鄉參加紅軍,之後改編為八路軍,在甘肅慶陽地區隸屬129師三八五旅13連隊,連長叫曲殿錄。參軍後,張天祥所在部隊以後勤保障為主。 1939年冬至1940年春,胡宗南部隊進攻陝甘寧邊區時,三八五旅在藺家園和國民黨部隊發生戰鬥,張天祥左眼被彈片擊中,被戰友抬到老鄉家進行了包紮治療,從此留下終身殘疾。張天祥回憶,受傷後,三八五旅旅長王維舟前來看望他。傷好後,參加了“百團大戰”、“四八戰役”等著名戰役,1949年5月,張天祥得知父親去世,因他是父親的唯一兒子,部隊允許他請假回家料理老人的後事。事後,因當時信息閉塞,他與部隊失去聯繫。如今,93歲高齡的張天祥已耳聾,且對當年的部分事記憶不清,但他依然記得和他一起戰鬥過的戰友們,他們負傷流血的身影不時在他腦海中閃現。這個時候,張天祥總是默默站在門前的大樹下,向著曾經戰鬥過的地方張望,嘴裡唸叨著戰友的名字。

任三仁

国家公祭日,让我们致敬固原抗战英模!

任三仁出生于山西省寧武縣春景窪鄉麻地溝村,生於1930年的他如今已經86歲,9歲時就親眼見證了日本侵略者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之後,任老鐵了心要與日本鬼子戰鬥到底。從兒童團長手持紅纓槍站崗放哨到102師獨一旅三團,任三仁實現了當時最大的夢想。與任老一起參軍的,共有8個孩提時代一起玩耍的朋友。由於天生聰慧機靈,任老參軍後成為一名光榮的司號員,整天跟隨連長左右。連隊作戰指令,都會經過他傳達給戰士。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宣佈投降。然而,駐紮寧武縣的日軍拒絕向102師獨一旅繳槍。在多次做思想工作未果的情況下,獨一旅向敵軍發起猛烈攻擊,守城300多名鬼子被獨一旅一舉殲滅。抗日戰爭勝利後,任老相繼參加瞭解放戰爭,負傷三次,分別榮獲個人三等功和集體二等功一次。建國之後,因為工作調動,任老來到固原,並紮根於此,一呆就是幾十年,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固原人。

王志亭

国家公祭日,让我们致敬固原抗战英模!

王志亭出生於1927年,9歲參加晉察冀邊區抗日兒童團,1942年秋被選派到晉察冀邊區白求恩醫護學校學習,學習結束後在晉察冀邊區婦救會工作,並擔任通家口村婦救會主任兼民兵隊長。1944年10月10日,王志亭在戰爭中加入中國共產黨。2015年9月,王志亭作為固原市老兵代表,前往北京參加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閱兵式。

據文獻記載,固原奔赴抗日前線戰士達近萬人,犧牲近千人,他們都是中華民族的脊樑。正因為有了這些脊樑,中華民族才能在一次次危難中屹立不倒。

国家公祭日,让我们致敬固原抗战英模!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歷史不容忘卻

英雄不容忘卻

讓我們永遠銘記!

国家公祭日,让我们致敬固原抗战英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