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登陸之日》和《兵臨城下》,蘇聯真的會組織這樣一群連槍都是兩人一把的應召兵去死亡衝鋒敵軍陣地嗎?

nancywu_43689974


可能性是存在的,因為一支上千萬人的軍隊裡出現個把傻逼指揮官,完全在情理之中。

但是這肯定不會是戰爭中的普遍現象。在已經發明瞭機槍火炮等殺傷力強大的武器的時代,只會這種毫無技術含量的人海衝鋒的一方最後能打贏戰爭,則是不可思議的。就算蘇軍人數再多,能比德軍的子彈還多嗎?

尤其在斯大林格勒城市戰場內,堅守城內的蘇軍62,64兩個集團軍,總兵力人數(哪怕加上渡過伏爾加河來的援兵在內)其實也並不高於進攻的德軍第6集團軍。如果在兵力火力都遜於對方的情況下,還會在大白天開闊地搞缺乏火力支援的密集隊形衝鋒,那兩個集團軍怎麼可能在這個地獄熔爐堅守那麼久?

至於《登陸之日》,則是bug鋪天蓋地的神作,簡直堪稱影視界的釣魚文了。別的都不說,就說城市衝鋒的那一段。首先難道編劇沒聽說過共產主義國家參軍還有政審這個東西嗎?一群敵國的俘虜兵,在沒有經過任何政治審查的情況下,蘇聯居然會直接放心大膽地把槍支彈藥發給他們?編劇對蘇聯的政治體制是不是有什麼誤解?

(此外這部片子開頭幾個朝鮮人因“參與暴亂”被日本法院判決參軍也是雷出天際的神展開。在二戰時的日本帝國這個如此講究政治的國家,居然會把政治犯安插到軍隊裡去?這是何等難以置信的作死精神?其次編劇對當時軍人在日本的地位、整個日本社會對軍人的尊敬程度是否也存在嚴重誤解?把犯人送到軍隊裡去,這是懲罰還是獎賞?編劇以為二戰時的日本帝國是宋朝時的中國?以為“充軍”是一種刑罰?)


唐律疏議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登陸之日沒看過,兵臨城下反應了斯大林格勒戰役一部分的現實,但有所偏差。

第一,蘇軍督戰隊是客觀存在的,大量屠殺自己人也是客觀存在的。

在斯大林格勒,蘇軍督戰隊槍斃了1個師的蘇軍自己人。

蘇聯內務部隊NKVD總共處決了13500名軍官和士兵,罪名是叛國!——國防人民委員270號命令在1941年8月16日發佈,規定所有紅軍官兵必須戰鬥到最後,但凡被敵軍俘虜,無論事前曾否做過抵抗,事後都將被作為叛國者懲治,連同眷屬在內被送往勞改營。

至於1942年7月28日發佈的227號命令,則是命令“絕不許後退一步”,官兵撤退者一律處死。

直到10月8日,斯大林格勒方面軍政治部門才感到可以向莫斯科報告“失敗主義情緒基本被消除,叛國事件的數量正在逐漸減少。”在斯大林格勒會戰期間,陣前當場執行與法庭審判後執行的處決案例共計13500件,表明蘇維埃政權對自己的戰士象對敵人一樣絕不寬恕。包括未經許可撤退,自傷,逃亡(開小差),投敵,腐敗以及反蘇行為等等所有罪行,均被政治委員們定義為“非常事件”。如果看到自己的戰友準備逃跑或向敵人投降而沒有馬上向他們開火,也會被判有罪。

第二,斯大林格勒蘇軍缺少武器也客觀存在

兵臨城下電影,反應的是近衛13師。

該師到達斯大林格勒前線集結地當天,仍然缺少一千左右的步槍。

第二天衝鋒之前,指揮官報告全部補齊,但究竟有沒有補全只有天知道。

前線蘇軍武器不足,是眾所周知的事情。

主要是傷亡過於巨大,即便二線武器充足,也無法如此大規模的運輸到前線補充。

所以,蘇軍一線士兵缺少武器,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還是以近衛13師為例。

9月16日,近衛第13師奪回了馬馬耶夫崗。到9月19日,在與德軍的反覆拉鋸戰中,近衛第13師原有一萬人只剩下2700人,損失了絕大部分。

因為有死傷,死者和傷員遺留下數千支槍,完全可以補充給沒有武器的士兵用。

以13師為例,即便缺少數百支步槍,也不算什麼,不過是十幾分之一而已。

確實可能存在一些連隊,部分士兵沒有武器,只有手榴彈的情況。

這是拍電影,導演刻意放大了局部現場而已。


另外,斯大林格勒戰役中,蘇軍士兵進入城內以後,生存時間是以分鐘計算的。絕大部分士兵,生存不過24小時。


薩沙


這個事件的原型,我曾經在一本軍事雜誌看過,細節記不得了,事發地點也實在沒印象了。此事件來源於德軍士兵的回憶,因為涉及此事件的蘇軍本來就人數不多,而且無人生還。所以蘇聯方面並沒有類似的記錄。事件的大概經過是,蘇德戰爭初期,德軍擊潰蘇軍,並且追擊蘇軍潰兵。一有支蘇軍陷入了絕境,遂向德軍發動反衝鋒,這隻蘇軍就是發動的決死衝鋒。前排人持槍衝鋒並漫射,後排人沒有步槍,拿的是手槍,手榴彈,工兵鏟代替步槍。前排被打倒後,後排的蘇軍會撿起步槍繼續衝鋒。直到所有人被德軍打死在衝鋒的路上。事後觀察戰場,反衝鋒的蘇軍不全是作戰部隊有一部是輔助部隊,本來就沒有像樣的武器。也是逼急了,無路可逃,孤注一擲才發動決死反衝鋒,以圖絕處逢生,但沒成功。


維克多崔


葛大小姐回答這個問題

非常巧,這兩部電影我都看過。

首先簡要介紹一下兩部電影:

《登陸之日》是由韓國和美國合拍的一部戰爭片,韓國導演姜帝圭執導,張東健、小田切讓、范冰冰等主演,2012年上映。影片說的是出身懸殊的兩名日本軍人因長跑結怨,在戰場上互相傷害,被蘇軍俘虜後又相互支持,結下深厚友誼,最終一人死亡,另一人替他完成意願的故事。范冰冰在該影片中飾演一名日本狙擊手,用一支步槍一顆子彈幹掉一架戰鬥機,最後秒死。豆瓣評分6.8。

《兵臨城下》是由法國導演讓·雅克·阿諾執導,裘德·洛、雷切爾·薇姿主演,講述了二戰期間,蘇聯紅軍傳奇狙擊手瓦西里·柴瑟夫與德軍頂尖的神槍手康尼少校,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的一場生死之戰,其中貫穿了瓦西里與政委丹尼洛夫和美女狙擊手塔妮婭之間的愛恨情仇。豆瓣評分8.2。

如果從一個觀影者的角度來看,兩部電影無論在場景設置、電影情節、人物表演等各方面應該是不錯的作品,可以說是引人入勝。

但是,兩部電影都存在一個根本的問題,這兩部電影都以二戰中的蘇聯為背景,但是,兩部電影無論是導演還是演員,都沒有蘇聯人參與,全是旁觀者在拍攝他國的電影,而且,無論是法國還是美國的盟友韓國,都對二戰時的蘇聯存在偏見,所以,影片中不可避免的出現一些讓蘇聯人不高興的鏡頭,或者是與歷史事實不想符合的情節。

兩部電影中都描述了二戰中的蘇聯武器裝備嚴重不足,《兵臨城下》是這樣的。獵手瓦西里到達前沿陣地領取槍支,前面的人領了一支槍,而他只發了五發子彈,發放武器的人衝他大喊,槍支不夠,兩個人一支槍,你跟著前面的人,他死了,你用他的槍。真夠悲壯的,後面的戰友就像死神一樣跟著自己,想一想都後怕。

戰士們一窩蜂的向前衝,最終被德軍像打靶一樣輕鬆收割,回頭跑的人又被己方的督戰團機槍狂掃,沒有死的還要被德軍的戰場清理隊補刀,瓦西里前面的戰友如願死了,但是槍被別人搶走了,瓦西里還是兩手空空,只好躺在死人堆裡裝死。

第一個話題,二戰的蘇軍真的窮的兩個人一支步槍嗎?

據《蘇聯武裝力量五十年》一書記載:在蘇軍的兩次戰略防禦戰役的過程中,德國武裝部隊遭受了巨大的損失,1942年夏秋在斯大林格勒的爭奪戰中,德國法西斯軍隊死傷近70萬人,損失火炮和迫擊炮兩千多門,坦克和強擊炮一千多輛,以及戰鬥機和運輸機一千四百多架。

蘇軍在斯大林格勒會戰防禦階段的浴血奮戰也招致了人員方面的巨大損失,都整的激烈程度和長期性要求大量消耗物質技術器材,總共消耗步槍子彈一億七千二百二十萬發,炮擊炮彈三百八十萬發,地面炮兵炮彈三百多萬發和高射炮炮彈五十萬發以上,在這段時間內運送到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光是彈藥就有五千五百四十節車皮。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斯大林格勒會戰防禦階段其實就是彈藥消耗戰,蘇軍向斯大林格勒方向不間斷的提供支援,怎麼會腦殘到只堆人不堆武器彈藥的程度呢。

這是一張蘇聯主要武器裝備產量、各時間節點保有量、損失量,從中可見,蘇軍裝備的武器數量是相當龐大的。

數據顯示,1942年1月1日,蘇軍共裝備輕武器:左輪手槍和手槍93萬把、步槍和卡賓槍376萬支、衝鋒槍10萬支、輕機槍8.1萬挺、中性機槍3萬挺,重機槍2200挺。

裝備這麼多武器,不發到戰士手中,難道藏到倉庫裡當柴燒嗎?明顯不符合常理。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結論:

1、二戰中的蘇聯是歐洲第一工業大國,具有強大的軍事工業,陸戰武器裝備門類齊全,數量龐大,根本不存在不夠用的問題;2、蘇軍也不是全員配槍,個別軍兵種就不需要配槍,這一點全世界的軍隊基本都一樣;3、多讀書,少輕信電影,少憑感覺,少腦補。

第二個話題:蘇聯真的像電影中那樣對後退的戰士當場射殺嗎?

在《兵臨城下》裡,剛上戰場的新兵面對德軍的瘋狂掃著,只能後退,而自己陣地的機槍也向他們開火,後退就意味著背叛,必須處決。

第一次看時,對蘇聯現場處決後退戰士的做法非常憤慨,但是,仔細想一想,在斯大林格勒戰役絞肉戰中,雙方最缺的就是士兵,怎麼會做出自絕後路的事情呢。

仔細翻閱資料,我們就能發現,這就是法國導演對蘇聯的高級黑。

其實這個梗的來源主要是1942年蘇軍頒佈的227號命令。


這是227號命令的影印件,全是俄文,我們直接下面推出翻譯。

仔細閱讀第一和第二部分,不難發現,所謂的督戰隊(也有翻譯成“護衛隊”“阻攔隊”)只是單獨給臨陣脫逃的軍官和政委而組成的“懲戒營”而設立的,並不像電影中那樣隨便向普通士兵開火,指令中只是說明“處決”製造恐慌者和懦夫,並沒有說拿槍突突。

對於臨陣脫逃的士兵,並沒有和軍官及政委一起被抓到懲戒營,而是分配到“戴罪立功連”,督戰隊只負責監督懲戒營,沒有權利處決戴罪立功連裡面的士兵。

而且,就連督戰隊這個編制,也在227號指令頒佈三個月後的1942年10月悄悄廢除了。原因很簡單,這項措施除了打垮自己幫助德軍外沒有任何好處。

而且蘇軍軍官也不是傻子,各個部隊都需要兵員,誰會向自己的士兵開槍?

蘇聯內務人民委員會發布的斯大林格勒行動報告顯示,1942年8月1日至10月15日,反撤退小分隊共攔截了140775名從前線撤退的士兵,其中3980人被逮捕,1189人被執行槍決,2961人送往懲戒營,131094人被遣返回部隊和中轉營地。

護衛隊攔截逃兵畫面截圖

看到了嗎,人家只是把嚇破膽的士兵趕回前線而已!

戰場上的逃兵就是現在,不就地槍斃,也得上軍事法庭,可以說,227號命令改變了紅軍的無組織無命令擅自撤退的現象,激發了紅軍的戰鬥勇氣。


為了把問題解釋清楚,寫的有點長,希望大家諒解!


歡迎關注、轉發、評論!葛大小姐和你一起看精彩歷史!


葛大小姐


有網友問,二戰蘇軍是好像電影《兵臨城下》和《登陸之日》那樣,找一大堆新兵,2、3個人一把槍去送死式的衝鋒嗎?

其實這2個電影都表現了斯大林格勒戰役,在斯大林格勒戰役的防禦和反攻階段,蘇軍陣亡47.7萬,負傷64萬,合計傷亡111萬,德軍和僕從軍傷亡80萬,被俘20萬 。其實雙方的傷亡是一樣的。

根本不存在蘇軍好像傻瓜一樣衝鋒,然後德軍拿著機槍割韭菜的事情。蘇軍從來都不缺乏輕武器,在戰爭初期,蘇軍正規軍損失太大,造成部隊裡大部分都是新兵,而步槍生產成本高、速度慢,新兵又沒有時間去慢慢練習槍法。

因此,蘇聯從1942年開始大批量生產波波沙1941式71發彈鼓式衝鋒槍,平均月產15萬把以上,光是在42年7月到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戰役期間,蘇聯就已經生產了120萬把波波沙1941式衝鋒槍。

反而是蘇軍在戰場上投入了大量的衝鋒槍,蘇軍是二戰唯一整個部隊大批量配備衝鋒槍的國家。原因主要有3個,第一是方便訓練,可以快速訓練出成批的新兵,反正衝鋒槍也不是玩精確射擊的。

第2就是蘇聯和歐洲城鎮多,近戰多,適合衝鋒槍,第3個就是蘇軍有大量機械化裝甲部隊。大批量衝鋒槍手的主要任務是掃蕩德軍反坦克手和火箭筒,主要任務是保護坦克和自行火炮。


深度軍事


這就是純粹的抹黑了。真要像電影那樣演的,蘇聯士兵不如德軍,槍不如德軍就連子彈都缺乏的話,那蘇聯是如何贏得戰爭的?靠喊口號把德軍嚇跑的嗎?蘇聯的優勢到底是那些呢?蘇聯的優勢就是火力優勢和士兵數量比德軍多。蘇聯好歹是當年歐洲工業實力最強的一個國家(質量比不上德國)。由於前期蘇聯大量的軍隊被圍殲,招募的新兵蛋子訓練時間嚴重不足但只能倉促上戰場對陣精銳德軍。指望只培訓幾天的新兵立即變成神槍手根本就不現實,而事實就連新兵能否打準敵人前線指揮官都持悲觀態度。既然質量不行那隻能數量來湊了,步槍射擊精度不如德軍,蘇軍高層就直接給新兵配發波波沙衝鋒槍,一梭子子彈總能蒙中幾個倒黴鬼吧呵呵。所以前線士兵手中波波沙很多。蘇聯的火炮一直比德軍強,不管是質量上還是數量上。至於坦克我就不多說了,只能說蘇聯坦克海終於戰勝了元首的動物園。不過蘇聯士兵的軍事素養比德軍差太多,所以一場仗下來蘇軍損失要大於德軍。但是蘇軍還是憑藉著比德軍多不到兩倍的人員物資力量贏得了這場戰爭。


月夜的光


這個是真實並且有官方記錄的,這些士兵是臨時徵召,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去當炮灰。一般是兩到三人一個小組,一支步槍,一人一抓子彈。吹著哨子喊著口號就充上去了。

但是蘇聯人這麼幹,其實也是迫不得已。無關他們的軍事長官殘暴不仁。畢竟蘇聯當時是地廣人稀,他們的人口和大城市基本上都集中在西部國土。所以說,蘇聯整個國家的支撐點也就是列寧格勒和斯大林格勒幾個大型城市。這幾個大型城市一旦被拿下,他們基本上就完蛋了。可以說,蘇聯的情況我們當然抗日戰爭是有很大不同的。我們的國軍被打敗了可以後退逐級抵抗,他們就不行。

蘇聯人只有拼了老命,把德國人拖進高加索的寒冬,才有可能取得勝利。這是一場用生命換取時間的消耗戰,蘇聯人在歷次國土防禦戰中屢試不爽。拿破崙如此希特勒也是如此,全是敗在高加索凜冽的寒風裡。

因此,退一萬步說,就是你是不給他們兩人一支槍,而是兩人一把鋤頭,估計蘇聯人都會一邊吹著伏特加,一邊流著眼淚嗷嗷叫著往前衝吧。


佛心大蘇


這個實際上就是在黑老毛子。

據我瞭解,整個蘇德戰場蘇軍督戰隊直接射擊潰逃部隊的案例並不多,更多是對潰逃部隊的頭頂或隊伍前的地面射擊,像電影裡那種射殺逃兵的場景並不多,至於都是在哪些戰役執行的不瞭解,有知道的可以給我補充一下。

更何況有很多蘇軍督戰隊隊員不願意向自己人射擊,比如說蘇軍督戰隊當中的愛沙尼亞官兵就非常消極的執行277號命令,甚至拒絕射殺逃兵。有一個參加過斯大林格勒戰役的蘇軍老兵就回憶說,他們的的部隊被打垮,他以為要被督戰隊槍決的時候,督戰隊的軍官一把撈起他說,你是一個勇敢的戰士,並沒有剝奪他的生命。

後來,隨著蘇軍轉入反攻,督戰隊就被取消了,因為督戰隊變成了膽小鬼多藏的的地方而被詬病,蘇軍高層也順應形勢取消了督戰隊這個藏汙納垢的編制。

不過,在蘇德戰場確實初期有部分部隊缺乏輕武器,這也是因為擴軍太快造成的結果,不過隨著蘇聯工業轉入軍事生產,這個缺乏就已經成為歷史了。


北洋海軍炮手






兵臨城下是法國導演,因此對蘇聯紅軍進行了刻意的醜化,比方督戰隊,政委等。在衛國戰爭期間斯大林確實有一個277號命令(應該是這個數字,看過很多年了),不過並不是針對普通士兵的,專門針對軍官,如果臨陣脫逃,可以槍斃。而對於脫逃的普通士兵,並不是就地處決,而是送進懲戒營。在電影中的那一幕是西方人對蘇聯政府的惡意醜化而已。

至於兩個人一條槍,確實有過,但也只是一個師的裝備沒有運到,所以沒辦法,只好給這些軍人每人配備了一些手榴彈,送上了戰場,為此,相關人員後來也受到了處理。

大家想想,就算有督戰隊的存在,在面臨國家的存亡,民族的存亡之際,是個人的生命重要還是民族國家的存亡重要呢?如果沒有鐵的軍紀,打起仗來一鬨而散,蘇聯早就滅亡了。在二戰中,蘇聯紅軍軍官的死亡率是非常高的,政治委員的死亡率同樣如此,他們都是帶頭衝鋒的,甚至師長軍長也是如此。

美軍德軍也都有類似督戰人員,臨陣脫逃處理起來也是很殘酷的,美國在英國法國就失蹤了幾萬士兵,都是臨陣脫逃了,把做假護照的人狠狠地成全了一把!


好評一麻袋


本來不想多談,但是某些人的回答,實在讓人無語,為避免問道於盲,我來說幾句。

二戰期間,蘇聯並不缺乏輕武器,也不缺乏子彈,他們缺乏的是運輸的車輛。在美援卡車進入以後,這些情況得到改觀。

斯大林格勒戰役中,輕武器的補充從未間斷過,甚至出現供過於求的現象。

在所有的謊言中,用人消耗對方的子彈一說,最為荒謬。生產一發子彈不需要一分鐘,一個人走上戰場需要十多年。擁有先進裝備德軍,巴不得對方飛蛾撲火。

而且在斯大林格勒之後,蘇聯發現自己面臨人力危機,在消耗下去也得亡國。隨即提高技術兵種的比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