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彈殺傷力強大,為什麼美國當年要投下原子彈呢?

泡沫了思念


二戰後這麼多年,一提起那場世界大戰,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原子彈。它威力巨大,顛覆了人們對一般武器的認知;它毀傷力之大,已經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在當下,它依然是“談虎色變”的“超級武器”。多年來,人們在回顧和思考二戰的歷史時,不禁會想:除了原子彈,當時就沒有別的選擇了嗎?

早在1944年,原子彈爆炸成功後,主張動用“超級武器”的一方和不主張動用的一方的爭論就一直沒有停歇。主張方:為了減少巨大損失,堅決支持對日動用“超級武器”;反對方:日方戰敗就在眼前,毫無必要使用,並且僅憑戰略轟炸就可以迫其投降。在當時,反對的聲音還是很強烈的,佔了主導位置。但是,很快就被殘酷的現實打了一耳光。

一、被“武士道”精神武裝的民族是“瘋狂”民族。

歐洲戰場的戰火平息後,太平洋戰場的對日作戰,還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當時的參謀長聯席會議擬訂了進攻東京的兩棲攻擊行動計劃。但他們首先考慮的是:在登島作戰中將要損失多少人?這是因為太平洋戰爭中所發生的一切,他們經常看到成千上萬的、殊死頑抗的日軍寧肯選擇自殺,也不願投降,他們將投降視為是軍人及其家人的恥辱。白宮悲觀的分析,美軍在登陸作戰中,預計最低損失25萬人,多則達100萬人。

面對日方的殊死抵抗,在“傷亡比”上,同盟國的統帥們心中明白,他們並沒有佔到多少便宜。例如:沖繩一役,雙方都死傷慘重,美方傷亡7萬餘人,其中死亡約12520人,而日方軍民死亡近20萬人,倖存者多數自殺,被俘的約8000名日軍幾乎全是傷員。另外,有2000餘架日機,自殺式的攻擊周圍的美艦,造成13艘驅逐艦被擊沉,37艘受重傷的慘烈戰果。因此,雖然意識到已穩操勝券了,但在此後的對日作戰行動中,怎樣減少損失,依然是白宮方面首先要考慮的問題。

二、日軍的殘暴,給世人留下深刻印象。

同時,白宮不得不面對的另一個問題是:戰爭一旦久而未決,日軍就會更加殘暴的對待盟軍戰俘和被捕的同盟國平民。例如:臭名昭著的“巴丹式行軍”, 從1942年4月巴丹陷落後美、菲戰俘的“死亡行軍”,33萬盟軍戰俘和平民到265英里的地方,去修築桂河鐵路,其中死亡10萬人。日軍的殘暴可窺見一斑,據戰後資料顯示:被德、意軍俘虜的英、美戰俘死亡4%,而被日軍俘虜的美、澳、英戰俘死亡高達27%。這些都給美軍的心中留下深刻的陰影。

另外,白宮通過情報獲悉,日軍方正在做殊死的頑抗。證據表明,他們如意算盤是:在美軍登島作戰過程中,給予大量的殺傷,把戰爭拖延的越久越好,最終導致白宮屈於國內的壓力,取消或者延遲在東京地區的戰役。這樣就可能贏得時間來爭取有條件的投降或者停戰談判。面對敗局已定,依然張狂的日方,盡最大可能減少傷亡就自然成了杜魯門關注的焦點。

三、動用原子彈,是彰顯美國大國地位的需要。

作為三軍的最高統帥,杜魯門還有戰後政局的考量。

首先,國內影響。為了研究“超級武器”可謂耗資巨大,國內民眾都在質疑花費巨資研製的原子彈的意義和價值。如果不在實戰中應用一下,讓大家見識一下。那麼,他就無法在國會和國民面前交待。

其次,國際影響。二戰期間,美蘇兩國雖是盟友,但是兩國的自身利益,特別是意識形態上的根本區別,兩國勢必會走向對立。因此,杜魯門一定要先於蘇聯打垮日方的鬥志,他要提高美方在戰勝日方中的國際影響和作用。

第三,大國地位。 有了超級武器,就像在世人面前展示一把鋒利的寶劍一樣,將會給戰後的美國帶來最大的利益,成為樹立大國地位,主宰世界的“狼牙棒”。這對任何一位國家元首都是極大的誘惑,杜魯門也不例外。

最後,教訓日本。其實,在《波茨坦公告》中,再次敦促東京投降,就是給了他們最後一次機會。但他們不但不“就坡下驢”,反而還在“叫囂”, 準備將戰爭進行到底。東京的強硬態度,促使美國人在使用“超級武器”的問題上達成一致。最終,兩顆原子彈落到了他們的頭上。兩顆“超級炸彈”造成了30萬人死亡,終於使裕仁天皇宣佈投降。

結語

從上述的分析來看,使用原子彈是儘快促使裕仁天皇投降的最有效途徑,也是在戰略上及心理上給他們以沉重打擊的手段。如今,很難說清採用登陸或常規轟炸的方法,而不用“超級炸彈”,雙方會死傷多少人?當然,這是“仁者見仁,智者說智”的事。額認為,戰爭就是戰爭,它不是以講人道取得勝利的。況且,當時的日本民族是被“武士道”精神完全洗腦後的“瘋狂”民族。如果交戰的雙方,以對方死人的多少來判定該用什麼樣的進攻方式,那是遊戲,不是戰爭。


小白楊文化傳媒


殺傷力強大,如果殺傷力不大投它做什麼呢?

日本當年投到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摺合成TNT炸藥的當量達到了1.5-2萬噸。

例如廣島投下的小男孩,爆炸後蘑菇雲高達300米,爆炸當量15000噸。同期美國轟炸日本東京的東京大轟炸中一共投下了2000噸炸藥。這一枚小男孩的爆炸力相當於東京轟炸的7.5倍。而爆轟面積僅僅達到了東京大轟炸的10%


如果東京大轟炸是一次撓癢癢的行為,那麼投核彈就是一頓大錘了。


對於美國為什麼會投原子彈,理由其實很簡單,就是為了迫使在高呼“全民玉碎”的日本儘快投降。在美日太平洋戰爭期間,每月逐步推進到日本,距離日本越近付出的傷亡就越大:

塞班島:美軍陣亡3000人。

硫黃島:美軍陣亡6000人,傷21000人。

沖繩島:美軍陣亡12000人,傷38000人。

如果按照這個比例來說推進到日本東京美國需要付出傷亡數十萬人的代價。

那麼如果能讓一顆原子彈解決問題就投一顆吧,如果一顆不夠,那麼就再投一顆。


《波茨坦公告》的最核心內容就是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而日本當局則認為《波茨坦公告》是荒唐可笑而不屑考慮的。這就註定了日本必定會接受更加殘酷的戰爭災難。如果不投原子彈盟軍採取登陸作戰的方式那麼很可能要有超過100萬人傷亡。


甚至很多的人稱美國轟炸日本是針對於前期戰鬥的一種報復行為,那麼咱們來看一下日本遭受東京大轟炸的照片:

圖中的紅圈部分是日本皇宮,被美軍識別出來並刻意的避開了,暫且不討論這到底是不是美國的人道主義行為,如果日本有機會轟炸美國華盛頓的話,那麼白宮是不是一個首選目標呢?


W更加贊同核爆日本是一個促使日本走向投降進程的戰略手段。


而廣島爆炸後,日本不相信美國有第二顆原子彈,於是悲慘的如果一枚不行那麼就再來一枚。


直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昭和天皇通過廣播發表《停戰詔書》日本投降

今征伐已歷四載,雖我將兵驍勇善戰,百官有司勵精圖治,一億眾庶奉公體國,然時局每況愈下,失勢之徵已現。及今,夷軍彈石之殘虐,頻殺無辜,慘害生靈,實難逆料。如若征伐相續,則我生民不存於世,被髮左衽之期重現;如此,則朕何以保全億兆赤子、何面目復見列祖列宗乎?此朕所以敕令廷臣接受聯軍之誥者也。……故日後國朝所受之苦非常,臣民衷情之表勝往;雖時運之所趨,然朕欲忍所難忍、耐所難耐,以開太平於萬世。

此次廣播的錄音盤現在依舊保存在NHK電視臺的博物館中。


日本的停戰,原子彈的轟炸功不可沒。


軍武數據庫


原子彈本身就是為了大規模殺傷敵人和震懾潛在敵人而製造的,1945年的7月15日,美國在新墨西哥州索科羅縣的北部進行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顆原子彈引爆實驗,自此宣告了人類歷史上劃時代的超強殺傷力武器面世,也為二戰的提前結束作了鋪墊,經歷過此次核試驗後美國認識到了核武器的恐怖,也想試試原子彈的實戰效果,同時也為了使二戰儘快結束,減少在太平洋戰場上本國資源的消耗與人員的傷亡是日本儘快投降,美國於1946年八月六日和八月五日,分別在廣島與長崎投下了代號為小男孩和胖子的兩顆原子彈,殺傷了兩個城市的數十萬人,也讓世界真正見識到了核武器的恐怖可怕之處,美國本想借此順便震懾蘇聯,但蘇聯也開始了研究與製造核武器的行動,並與美國進行了數十年緊張的核競賽,同時也促使我國於50年代中蘇關係惡化蘇聯撤走全部科學家後開始自主研發核武器併成功研發出核武器併成為世界數一數二的核大國。





茫然無語a


一·當時原子彈剛研製出來雖然進行過核爆實驗但那是理論性的爆炸,需要個實戰下的目標來打擊檢驗下實戰效果和殺傷效應!

二·來戰爭後期進入膠著狀態,美國需要快速的結束戰爭以免巨大的人力死傷和財力支出

三·對勢均力敵的戰爭夥伴進行震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