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布三姓家奴的名號人盡皆知,劉牢之一人三反卻鮮為人知

呂布武藝高強,勇猛無敵,可是人品極差,為了一己之私多次背叛舊主,落了個三姓家奴的惡名。

呂布的故事,在中國幾乎人盡皆知,而東晉名將劉牢之一人三反的事,就鮮為人知了。

呂布三姓家奴的名號人盡皆知,劉牢之一人三反卻鮮為人知

劉牢之,字道堅,東晉彭城人,出身在一個武將世家,他的祖父劉義曾經做過西晉的雁門關太守,他的父親劉建也因為勇武而擔任過徵虜將軍。

受家庭環境影響,劉牢之從小就苦練武藝。他弓馬嫻熟,而且相貌威武,臉色紫黑,還留有滿臉的大鬍子,人們見了都說他不愧將門虎子,劉家又要出一員猛將了。

當時正值東晉名士謝玄出任廣陵太守,他大力征召江淮子弟和北方流民人伍當兵,準備組建一支有強有力的軍隊去對抗北方的前秦。由於謝玄當時駐蹕鎮江,東晉時鎮江稱為北府,所以這支部隊又稱北府兵。劉牢之得此消息後,大為興奮,也想憑著一身武藝去博取功名,就和好友何謙、諸葛侃、高衡、劉軌、田落等人參加了北府軍。

從軍不久,謝玄就發現這個來自彭城的紫臉大漢不但武藝精湛,而且很有計謀,是個將才。於是就把劉牢之提拔為參軍,讓他率領前鋒部隊衝鋒陷陣。謝玄的這支新軍在對抗北方前秦的戰鬥中百戰百勝,在淝水之戰中,它以8萬兵力一舉擊潰了前秦90萬大軍,創下了載入史冊的輝煌戰績,北府兵也因此聲名鵲起。由於北府兵的強悍戰力,這支軍隊成了捍衛東晉政權的柱石,誰掌握了這支軍隊,誰就掌握了東晉的政局。因為它太重要,致使其指揮權被競相爭奪,數度易手,而每一次易手,又都必定引起朝政的劇烈震盪。

呂布三姓家奴的名號人盡皆知,劉牢之一人三反卻鮮為人知

劉牢之因為戰功著,被封為龍驤將軍、彭城內史、以功賜爵武岡縣男、食邑五百戶。劉牢之在軍中的地位和影響,使他成了各派勢力拉攏爭取的對象。

東晉太元二十一年,擔心自己被廢的後宮張貴人用枕頭悶死了喝醉酒的晉孝武帝,太子司馬徳宗即位,是為晉安帝。這位晉安帝,“幼而不慧,口不能言,至於寒暑飢飽亦不能辨,飲食寢興皆非己出”是個低能的白痴。朝政大權全部落到了琅邪王司馬道子的手中。

呂布三姓家奴的名號人盡皆知,劉牢之一人三反卻鮮為人知

可這位司馬道子一天到晚嗜酒如命,不理政事、尚書左僕射王國寶和堂弟王緒趁機控制朝政、為所欲為。

當時劉牢之部歸青州和兗州刺史王恭管轄,王恭是孝武帝的小舅子,本身也是個疾惡如仇的人,他早就痛恨荒淫的司馬道子和助紂為虐的王國寶,就和荊州刺史殷仲堪合謀出兵“清君側”。

晉安帝隆安元年七月,王恭以誅殺奸臣王國寶為名,起兵進攻建康。司馬道子聽說王恭大軍要打過來了,嚇得手足無措,也顧不得平日裡的酒肉之交了,急忙斬殺王國寶和王緒,用他們的頭顱謝罪,王恭這才罷兵而回。

當時劉牢之的部隊是王恭的主力,可是東晉的風氣看重門閥,士族出身王恭因看不起庶族出身的劉牢之,把劉牢之當普通的武將對待,這讓劉牢之非常不滿。正惱恨王恭的司馬道子聞訊後趁機派廬江太守高素勸說劉牢之投靠朝廷,並許以高官厚祿。可這件事走露了風聲,被王恭的參軍何澹之獲知,便密告了王恭。然而因為劉牢之與何澹之一向不和,王恭始終不敢相信何澹之的話。為了安撫拉攏劉牢之,王恭決定和劉牢之結拜為兄弟,並把最好的武器和最悍勇的士卒都撥給劉牢之指揮。

這突如其來的禮遇,非但沒有取得王恭想要的結果,反而讓劉牢之疑心頓起,覺得這是王恭的詭計,目的是要麻痺自己,然後再伺機將自己除掉。

於是劉牢之率領部隊反叛,王恭被殺。喜出望外的司馬道子連忙重賞劉牢之,任命他都督兗、青、冀、幽、並、徐、揚七州軍事。劉牢之第一次賣主求榮就為他贏得了富貴,嚐到了反叛的甜頭。

元興元年,司馬道子決定與獨佔荊州、截斷長江運輸的實力人物桓玄翻臉,就派劉牢之為前軍都督,討伐恆玄。可劉牢之一方面怕打不過桓玄率領的荊州兵,一方面又怕自己消滅桓玄後功高震主,成為司馬道子的眼中釘,於是就停軍不前,不向荊州進發。桓玄看到了機會,就派謀士何穆去勸說劉牢之,把“飛鳥盡,良弓藏;膠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反覆說給劉牢之聽,並再次用高官厚祿來收買劉牢之,希望他按兵不動,坐看桓玄和司馬道子之間的戰鬥。

呂布三姓家奴的名號人盡皆知,劉牢之一人三反卻鮮為人知

劉牢之覺得自已手握重兵,謀略在胸,於是決定坐山觀虎鬥,派人去和桓玄接觸。

當時劉牢之的外甥何無忌與部將劉裕反覆勸說劉牢之不要倒向陰鷙殘暴的桓玄,劉牢之不聽,反而決定全軍投奔桓玄。然而劉牢之第二次賣主求榮卻失算了,不但沒有再次謀得富貴,反而把他自己推進了深淵。

桓玄是個梟雄,其心機和野心遠非司馬道子和王恭之流可比。他看出了劉牢之驍勇善戰卻反覆無常的本性,知道重用他必然養虎傷身,所以決心在打敗司馬道子後除掉劉牢之。他先用緩兵之計讓劉牢之袖手旁觀,然後就開始集中兵力對付司馬道子和司馬元顯父子。等到徹底消滅了司馬道子的力量,攻入都城建康後,桓玄就轉過頭來收拾反覆無常的劉牢之。桓玄以徵東將軍會稽太守的虛職冊封劉牢之,準備剝奪劉牢之的兵權。劉牢之看出了桓玄的用心,這時才知道後悔,他感嘆說:“桓玄剛剛得勢,就開始奪取我的兵權,恐怕這才是大禍的開始呀。”

不甘心就範的劉牢之開始召集舊部,準備再反恆玄。劉牢之的參軍劉襲說:“ 事不可者莫大於反,而將軍往年反王兗州,近日反司馬郎君,今復欲反桓公。一人而三反,豈得立也!”說完後,劉襲就憤然走出了大廳,劉牢之的手下隨後也大半散去。劉牢之一看大勢已去,在絕望中上吊自殺了。而他“一人而三反”的名聲也從此流傳於世。

劉牢之的部屬們收斂了劉牢之的屍體,運到丹徒安葬。桓玄知道劉牢之自殺後,並沒有放過這個反覆無常將軍,特意派人將劉牢之的棺材挖出,將屍體斬首,並曝屍於鬧市。後來劉牢之的老部下劉裕擊敗了桓玄,這才重新安葬了劉牢之,復了他原來的官職。

劉牢之有溫侯之勇,兼有呂布之不義,最後也和呂布一樣因為失去了信譽而不能見容於新主子,以至於人心盡失而死。蘇轍曾評價說:“背逆人理,世所共疑。故呂布見誅於曹公,牢之見殺於桓氏,皆以其平生反覆,勢不可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