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兵剷除呂后餘黨的齊王劉襄,作為劉邦長孫,為何不能繼承皇位?

執而不惑


齊王劉襄是劉邦的庶長子劉肥的大兒子,而漢文帝劉恆則是劉邦的第四子,當時劉襄在孫輩為長,劉恆則在子輩僅存中為長,按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方法兩人都有繼位的理由,看話要怎麼說了,劉邦嫡系是惠帝劉盈一脈,呂后死後,老臣與諸王合謀誅諸呂,趕跑少帝說他不是惠帝親生兒子,而商議該擁立誰當皇帝。


諸呂的覆敗,老臣以周勃陳平功勞為首,宗室則以劉襄劉章劉興居三兄弟為首。(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前180年呂后死後,在長安的劉章劉興居便修書給兄長齊王劉襄,讓他趕快起兵到長安奪權,劉襄便以舅父駟鈞為相,魏勃為將軍,祝午為內史,出動國中兵力猶嫌不足,便派祝午往齊國東邊的琅琊國拜見王爺劉邦的堂弟劉澤,假稱要奉他為主討伐呂氏,請他前去見面,劉澤信以為真,便帶兵到臨淄見劉襄,被劉襄奪了軍隊,人被囚禁,然後兵髮長安。


呂產呂祿聽得齊王舉兵,命灌嬰率軍平叛,灌嬰與老臣商議後,兵到滎陽便止步不前,並勸阻劉襄停下,長安大事在劉襄二位弟弟與諸位老臣的努力下,將諸呂一網打盡,趕走惠帝兒子少帝。撥亂反正到一段落,大家聚一起商議讓誰繼位,就出現了立劉邦兒子或者孫子的爭議。這時劉澤被人放了出來,也在與會者之列,氣得半死的老頭子,說了直戳眾人心窩的一席話,他說劉襄的母舅駟鈞為人強橫霸道,一家在齊地胡作非為,立劉襄恐怕會再出呂氏之事。不如立代王劉恆,本人好像沒啥能力,孃家人也講理。(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眾大臣聽了心裡直打鼓,如果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又來個後宮亂政,那時真沒力氣再折騰了,再說,齊王劉襄居富裕的齊地,手握重兵,為人勇武果決,這次說起兵就起兵,從中可見一斑,不說其他,如此強勢的人,一登帝位哪有老臣的好果子吃?何況還有兩位弟弟在旁協助,他可以不必依賴眾老臣。反觀代王劉恆,天天在代地被匈奴搶掠,全無脾氣,母親薄氏原不受劉邦寵愛,正是母子二代弱勢,這樣的人,擁立他之後,面對意外之喜一定感激老臣們,那樣才有好日子過。計議妥當,眾人決定迎立代王劉恆入京,劉襄就這樣被刷了下來。


南方鵬


沒錯,劉襄之所以沒能被立為皇帝,就是因為他太適合當皇帝了!



《史記》說漢高祖劉邦“好酒及色”,的確,在劉邦與呂雉結婚之前,他就已經有了一個兒子,就是後來的齊王劉肥,劉襄作為劉肥的長子,於公元前189年繼承了齊王之位,此時正是呂后掌權的時期。



劉襄與呂后是有仇的——漢惠帝劉盈性格和善,他曾經在宮中舉辦了一次家宴,讓自己的哥哥劉肥坐在了上首的位置,劉肥覺得這既然是家宴,而自己又年長,便坐下了。但是呂后卻非常生氣,她端給劉肥兩杯酒,讓他給自己祝壽。孝順的劉盈見狀邊端起了敬一杯,要哥倆一起給太后敬酒,呂后隨即將兩杯酒打翻在地。此時劉肥清楚了——太后這是想要他的命啊!



於是劉肥不得不使用非常屈辱的辦法——他給自己的妹妹魯元公主一個郡作為“湯沐邑”,相當於割讓了一大塊國土出去。另外,他還尊妹妹為“太后”——相當於把他妹妹當娘來對待!呂后滿意了,把劉肥釋放回齊國,但劉肥沒多久就抑鬱身亡了。

公元前180年,呂后駕崩,劉襄的弟弟“朱虛侯(劉)章以呂祿女為婦,知其謀,乃使人陰出告其兄齊王,欲令發兵西,朱虛侯、東牟侯為內應,以誅諸呂,因立齊王為帝。”於是劉襄第一個起兵反對呂黨,隨後周勃、陳平等人才決心擁護劉氏。



諸呂雖然被平定了,但是劉襄卻得罪了一個人,一個非常有話語權的人——劉邦的堂弟琅琊王劉澤!劉澤在劉襄欺騙之後最終在勝利之日抵達都城,在選定新帝的問題上他先表態:“大臣議欲立齊王,而琅邪王及大臣曰:“齊王母家駟鈞,惡戾,虎而冠者也。方以呂氏故幾亂天下,今又立齊王,是欲復為呂氏也。代王母家薄氏,君子長者;且代王又親高帝子,於今見在,且最為長。以子則順,以善人則大臣安。”可以說,別的都是藉口,最後一句“大臣安”才是重點。如果與自己有過節而且精明幹練,深的人心的孫子劉襄當了皇帝,自己有好果子吃嗎?



劉澤是這麼想的,其他所有的大臣也是這麼想的,因為他們都想立一個自己能控制的,不影響自己前途的弱勢皇帝。而雄才大略的劉襄,是他們的絆腳石,甚至可能是他們無量前途的終結者!

在這種情況下,“弱勢”皇子代王劉恆被選定。而劉恆登基當天,大臣們就發現自己的算盤打錯了——代王比齊王更強勢!


國史通論


劉襄一度是皇位最有希望的繼承人,他失去帝位,與他沒有政治頭腦有關係。

齊王劉肥是劉邦庶長子,劉邦取得天下,殲滅異姓王,劉肥作為老大,王齊七十餘城,是諸王中勢力最大的人,就是後來七國之亂的吳王劉濞,在地盤上也有所不如。


劉襄繼承齊王位,他本人也並不懦弱,從他積極起兵對付呂后就可以看出來,他與他的弟弟劉章,一直在為皇位奔走,齊王一系異常活躍,他們有名分,長房長孫,他們有實力,兵多將廣。

可是這樣的皇帝,並不是大家希望看到的。

劉襄野心勃勃,勇猛強勢,他成為了皇帝,誰也控制不了他,而且,這些個權臣都是參與過平叛的人,能夠挑起第一次動亂,就可以挑起第二次,劉襄會不會清算他們,實在難說。


朱厚照去世,皇位落在朱厚熜手上,也有大臣擔心的原因。

其次,他被劉澤給拖了後腿。劉襄在誅除諸呂之後,派琅琊王劉澤入京,說服大臣們立自己為帝,可是劉澤離開齊地的時候說的好好的,一入京就一反常態,他跟大臣們講,劉襄妻族勢大,將來有可能形成呂后這種專權的隱憂,大臣們一聽就紛紛搖頭,這種事情,實在是不能再來一次了。

所以說,劉襄這個人,空有野心,有勇力,卻不能揣摩大臣們的心思,而且他還識人不明,這些因素,阻礙了他通往帝位的道路。

有意思的是,大臣們覺得劉恆好控制,也覺得朱厚熜好控制,可是這倆,一登上皇位,就牢牢把持住了權力。


浮沉於史


所謂的“諸呂之亂”壓根就沒發生,還沒開始就被震壓了,呂雉臨死之前囑咐呂產和呂祿要控制兵權,目的並不是為了作亂,而且要維護劉盈之子漢少帝劉弘的地位,同時保住呂氏子孫。

很多時候真相併不像我們看到的那樣美好,所謂“諸呂之亂”的另一種說法是:呂后死後,功臣集團和有實力的諸侯聯合,剷除了呂氏的外戚集團,同時殺死了漢惠帝劉盈的兒子少帝劉弘,立代王劉恆為帝。所謂“諸呂之亂”,不過是功臣勇將和諸侯王為其合法奪權的一種說辭罷了。



在剿滅諸呂的過程中,貢獻最大的並不是功臣,齊王劉襄擁兵於外,朱虛侯劉章鋤奸於內,這兄弟二人才是最大的功臣。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在分享勝利果實的時候,功臣們都反對齊王劉襄繼位呢?在我看來並不僅僅是琅琊王劉澤所說的劉襄的妻族強橫,擔心又出現外戚做大的問題。


關鍵是對於朝局的控制,功臣勇將們不需要強橫的君主,劉襄繼位恐怕就沒有陳平、周勃、灌嬰什麼事情了。因為劉襄的身邊有很多能人異士,他們才是劉襄所信任和倚重的人。

反觀代王劉恆,在功臣們眼裡這個代王很溫和,且在朝中沒有什麼根基,簡單說:“聽話,好控制!”因此他們一直反對擁立齊王劉襄,而選擇了仁君劉恆繼位稱帝。

歷史告訴我們,功臣們的選擇是對的,正是這個溫文爾雅的仁君劉恆,拉開了“文景之治”的序幕,也為漢武帝的大治之奠定了根基。

歷史就是在不斷選擇中發生變化的過程,是常人眼中的偶然凝結在一起的必然。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齊王劉襄雖然起兵,卻並未參與剷除諸呂的戰鬥。而劉邦長孫的身份也不是繼承大統的必要條件,畢竟他爹劉肥當初位列長子都沒戲。此外劉襄自作聰明的舉動,以及處於反思外戚干政的風口,都決定了他與皇位無緣。而且他起兵也不全出於公心,除了想上位,很大程度還和呂雉的恩怨有關。

呂雉對諸侯中實力最強的齊國一直忌憚和防範。先是想弄死老齊王劉肥,劉肥以地換命,拿城陽郡給魯元公主做了湯沐邑才免遭毒手。劉襄繼位後呂雉又進一步分割齊國,把濟南郡封給了侄子呂臺,琅邪郡封給了劉澤。有了這個前提,劉襄出兵便想摟草打兔子,趁機收回故地。他以自己年輕為由,誆騙琅琊王劉澤來齊共商大計,而後將其扣留並收編了他的軍隊。恍然大悟的劉澤反過來又騙劉襄,說不如放他去長安,好在劉襄稱帝的問題上幫忙。劉襄送走劉澤,算是印證了太年輕的話,也為將來的繼位阻力埋下伏筆。劉襄大軍也並未進關,走到滎陽時與前來狙擊的大將軍灌嬰達成協議,開始靜觀長安之變。等待的檔口,劉襄又拿下了濟南郡。

剿滅諸呂出力最多的是劉襄的弟弟朱虛侯劉章。劉章為人生猛,雖為上將軍呂祿的女婿卻並不心向呂氏,甚至連呂雉的賬都不買,曾以耕田歌譏諷,還當著她的面殺過一個呂氏子弟,在朝中頗有影響。通知劉襄發兵的也是劉章,這一方面是維護劉氏江山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想在變革中順勢推哥哥上位。剿滅諸呂的過程有驚無險,諸呂威風仰仗呂雉,呂雉一死也就沒了權力保障,劉氏舊臣紛紛倒戈。先是太尉周勃用計拿了呂祿的兵權,之後劉章殺相國呂產打響第一槍,諸呂也隨之覆滅。接下來就是討論皇帝人選問題。

劉襄當時算個大熱門,畢竟他是第一個豎起反呂大旗的,雖說沒入關,但大兵壓境對呂氏構成了威脅,也給長安帶來了信心。而齊國立國較早以及嫡長孫的資歷和血統優勢自然也被擺上檯面。然而表決時琅琊王劉澤堅決反對,理由是劉襄的母舅駟鈞惡戾,有可能重蹈外戚干政的覆轍。劉澤跟劉邦是一輩人,資格老說話也有分量,又抓住了痛點和熱點,令人無法辯駁——淮南王劉長也以同樣理由被拒即為佐證。當然這裡面也不排除劉澤有報一箭之仇的意思。最後眾人將目標一致鎖定仁孝寬厚且孃家靠譜的代王劉恆,也就是後來的漢文帝。


路衛兵



呂后死後,她的兩個兄弟雖然掌握長安兵權。但群臣和劉氏開始秋後算賬。準備誅殺諸呂。

齊王劉襄起兵,進軍長安,欲誅殺呂氏。此時,劉襄未到長安,呂氏已經被群臣誅盡。

群臣通知劉襄,已經誅滅呂氏。禁止劉襄近長安。

然後,群臣商議。立誰為皇帝。經過第一輪的討論。群臣定了兩個候選人:劉邦的長孫劉襄和劉邦之子代王劉恆。

起初,一些大臣認為劉襄最有才幹。齊王是最為強大富庶的諸侯。立劉襄為皇帝最合適。

有些大臣卻認為,劉襄的外戚勢力過於強大。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並且,並且,劉襄之父劉肥是劉邦與曹寡婦的私生子。不能保證曹寡婦與他人無染。也不能保證劉肥100%是劉邦的骨肉。

這兩個原因,決定了劉襄鐵定不可能繼承皇位。


楊朱學派


公元前180年,獨攬大權的呂后去世,漢高祖的庶長孫齊王劉襄起兵,一方面是為配合長安功臣集團蕩平諸呂,一方面也是為自己爭奪帝位,但是最終劉襄卻沒能繼承皇位,皇冠反而花落相對被動的代王劉恆頭上。


這有幾個方面的原因:第一,劉襄被委託的代理人坑了一把。

塵埃落定之後,齊王劉襄委派琅琊王劉澤(漢高祖劉邦族弟,一作劉邦遠房堂兄弟)前往長安說服眾臣立自己為帝,但劉澤到了長安之後,卻說出了這麼一番話:劉襄的舅舅駟鈞不是善類,如果擁立劉襄,呂氏當國之事又將重演。誅滅諸呂的長安功臣集團正中下懷,最終擁立漢高祖第四子代王劉恆為帝,是為漢文帝。委託的代理人坑了委託人一把,原因是什麼呢?原來劉襄在起兵時,曾經設計挾持劉澤,奪取琅琊國的軍隊(劉襄派使者到齊國之東琅邪國——都城東武,今山東省諸城市,說呂氏發動變亂,請琅邪王劉澤赴齊都臨淄面商大事,劉澤趕往臨淄卻被齊王軟禁),劉澤懷恨在心,所以來了這麼一出。後來劉澤因平亂有功,改封燕王,很大程度上也是文帝對他的酬勞。

第二,長安功臣集團想扶持一個相對弱勢的皇帝。

漢初封王,山東大部分地區封給了齊王劉肥,現在為其子劉襄統轄,勢力非常大,另外,劉襄表面上給人的感覺比較英武,事實上他的舉動雖然符合清除諸呂的政治正確,但也表現出很強的政治野心。

反之,代王劉恆也就是後來的漢文帝以孝順、謙恭著稱,在長安功臣集團看來,選擇劉恆對自己有利。劉澤雖然是出於私心黑劉襄,但是他提出的劉襄母族勢力過大對於有著呂后專權前車之鑑的功臣集團來說,也是必須要警惕的。

(漢文帝劉恆劇照)

(母親生病,漢文帝親嘗湯藥)

由於上述兩個主要原因,漢高祖的長孫齊王劉襄與皇位失之交臂,後來鬱鬱而終。

(朱虛侯劉章劇照)

這裡還有一個花絮,劉襄的二弟朱虛侯劉章在誅滅諸呂的過場中一馬當先親斬丞相呂產立了大功,後被漢文帝加封采邑二千戶,賞黃金千斤。公元前178年,劉章又被論功行賞封為城陽王。這件事和劉襄沒當成皇帝也有關係,當初因為劉章在誅滅諸呂功勞甚大,漢文帝一度許諾封劉章為趙王,但後來漢文帝從其他地方得知,劉章當時意在擁立兄長齊王劉襄即帝位,心中比較不爽,所以只封他為城陽王。

文氣的代王劉恆當上來了皇帝,但是,後續事態的發展與長安功臣集團原先的設想並不完全一致。

周勃等人之所以能最終戰勝呂氏,是因為他們從呂氏手中騙取了南北軍的控制權,如果不掌握長安的軍隊,此次行動根本不可能成功。

(《周勃奪北軍》上海雕刻廠雕刻作品原稿)

漢文帝劉恆對此當然十分清楚,所以進入長安的當天晚上就入駐未央宮,連夜任命心腹代國中尉宋昌為衛將軍,統領兩宮衛隊南北軍;任命張武為郎中令,負責巡視殿中(“拜宋昌為衛將軍,鎮撫南北軍,以張武為郎中令,行殿中”)。代國帶來的親信迅疾直接控制了長安的局勢,此時的長安功臣集團對文帝只能俯首聽命了。

(太史公評論周勃:絳侯周勃始為布衣時,鄙樸人也,才能不過凡庸。及從高祖定天下,在將相位,諸呂欲作亂,勃匡國家難,復之乎正。雖伊尹、周公,何以加哉!)

在誅滅諸呂的長安功臣集團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絳(今山西省運城市絳縣)侯周勃,由於立了頭功,文帝任命他為右丞相,居百官之首,並賜金五千斤,邑萬戶。但不久周勃因為被人提醒富貴尊榮之中藏有禍端,所以主動辭去丞相職務,而文帝亦欣然允許。第二年丞相陳平去世,文帝重新任命周勃為丞相,但不久又免去其職務,讓他帶頭“之國(去封地)”去了。周勃之國後仍戰戰兢兢,甚至有些心理不正常,史載:

每河東守、尉行縣至絳,……自畏恐誅,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見。

他如此一驚一乍還嚴陣以待漢朝官員,導致有人上書“告勃欲反”,使得周勃被廷尉逮捕下獄,幾乎丟了性命。周勃後來的這些遭遇表明,文帝對長安功臣侯勢力是有所提防,也頗有對付他們的收放自如的手段。

從選擇相對弱勢的皇帝角度,長安功臣集團也可以算是走了眼,當然,文帝為人總的來說還是寬仁厚道的,如果他們選擇了齊王劉襄或者淮南王劉長,後續的走向到底怎樣,也實在不好說。


談古論金


劉襄是劉肥的長子,劉邦的長孫。而且在呂后去世後,剷除諸呂的過程中立下大功勞。按理說,他是最應該被立為皇帝的,為什麼大臣們不立他呢?

咱們先來看看劉襄在剷除諸呂過程中發揮的作用。

(劉襄)

呂后去世前,讓呂祿擔任上將軍,讓呂產擔任相國,並讓他們牢牢掌控住兵權。當時的皇帝是劉盈的兒子後少帝劉弘,朝政大權掌控在諸呂手裡。不過,朝中還有陳平、周勃等一幫劉邦的老臣也有權力,而且他們對諸呂非常不滿,因此,諸呂就商量著準備造反。所謂造反,也就是要剷除陳平、周勃等人,讓諸呂完全掌控朝政,甚至廢掉劉弘,自己當皇帝。

這件事商量一陣後,又不敢貿然行動。不過,這件事讓呂祿的女兒知道了。呂祿的女兒是劉章的妻子,於是回去把這件事告訴了劉章。

劉章是劉肥的次子,被封為朱虛侯,住在長安。除此外,劉肥還有個第三子東牟侯劉興居也住在長安。只有齊王劉襄住在他的封地上。於是劉章寫信給劉襄說,讓他起兵討伐諸呂,自己和劉興居作為內應。

劉襄準備討伐的時候,想去聯合琅琊王劉澤。但是劉襄又不是真正想聯合劉澤,而是有點想吞併劉澤的味道。他給劉澤寫信,讓劉澤來商量,並且還說劉澤是老資格,最好讓劉澤來當首領。劉澤當然就去了。去了以後,劉襄就把劉澤給控制了起來。

(西漢前期封國)

劉襄為什麼想吞併劉澤呢?原來劉澤本來是侯,因為娶了呂后妹妹的女兒(也就是樊噲的女兒)為妻,因此呂后就把劉襄的土地割了一個郡給劉澤,同時封劉澤為王。劉襄土地被割,心裡不服氣,所以才想控制劉澤。

劉襄控制了劉澤後,把劉澤的軍隊也一併掌控起來,起兵往長安進發。諸呂派灌嬰去迎戰劉襄。灌嬰走到滎陽,就不走了。本來他就不願意幫助諸呂打劉氏子孫,所以就屯兵在滎陽,準備和劉襄講和。

這時候,長安城裡陳平、周勃等人已經把諸呂拿下。陳平、周勃不但拿下諸呂,還因為後少帝劉弘是諸呂立的,以他不是劉盈親兒子為由,把他給廢殺了。廢殺以後,就需要新立皇帝。

這時候,被控制起來的劉澤就對劉襄說,你的功勞最大,又是高祖的長孫,理應當皇帝。我的資格比較老,朝中大臣還是比較聽我的話。乾脆你讓我到長安去,勸大家立你為帝吧。

(周勃)

劉襄聽劉澤這麼一說,激動了,不假思索就把劉澤給放了。劉澤到長安後,大臣們正在商量立劉襄為皇帝的事。劉澤不但不幫劉襄,反而勸大臣們說,劉襄的舅舅駟鈞現在是齊國的宰相,他又是一個殘暴的人。如果立劉襄為皇帝,將來駟鈞一定會干政。他一干政,諸呂作亂的悲劇又會重演。於是大臣們便把代王劉恆接到長安當皇帝,他就是漢文帝。

我仔細查了查歷史書,歷史書上關於駟鈞的資料很少。劉澤說他殘暴,但是史書上並沒有他殘暴的任何事例記載。這說明,很可能劉澤是誣告。但問題是,不管是不是誣告,陳平、周勃等人為什麼不做一番調查才下結論呢?因此,我認為,陳平、周勃很可能根本不想立劉襄為帝。

為什麼不想立劉襄為帝呢?原因很簡單,因為劉襄作為齊王,勢力非常強大,長安城中還有劉章、劉興居兩個侯。要是陳平、周勃立劉襄為帝后,劉襄一定只會用他在齊國的舊臣駟鈞、祝午、魏勃等人,絕對不會用陳平、周勃。而代王劉恆沒什麼實力,同時為人又比較謙虛低調。因此,為自己將來的前途作想,陳平、周勃也就順水推舟,不再考慮劉襄。


張生全精彩歷史


劉邦的孫子輩人數不少,但若說誰最有資格繼承帝位,那一定是劉襄。第一,劉襄是劉邦的皇長孫,且貴為齊王,繼位稱帝,順理成章。第二,在平定諸呂的事件中,劉襄立了大功,充分顯示出他的才華、眼光、魄力、勇氣。同時,讓功臣派放心的是,齊王劉襄與呂后及呂氏家族結有世仇。

呂后失敗後,這裡我們要注意的是,最初大臣們是議立齊王為帝的。這也很簡單,齊王起了兵,為大臣們誅殺諸呂提供了外在條件,功勞數他大,又是漢高祖長子的兒子,亦即長孫。不管是從誅殺諸呂中的功勞而言,還是從立嗣的標準而言,立齊王劉襄為皇帝,都應該是順理成章的。

不過,後來劉襄沒能當成皇帝主要是有一人從中作梗。此人就是琅邪王劉澤,劉襄起兵後,並沒有立即西進,而是先派自己的郎中令(王宮衛隊長)到琅邪國拜見琅邪王劉澤。劉澤雖然是劉姓皇族,但是得到封國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沾了老婆的光。劉澤的老婆是呂后妹妹呂綏的女兒(呂纓是樊噲的妻子),劉澤成了呂后的外甥女婿。所以,他一人兼得劉、呂兩氏兩邊的好處。

劉襄起兵時,感覺兵力不足,於是用人把劉澤騙到齊國扣壓,從而兼併了琅琊國的兵力。劉澤對此心懷不滿,但此人很有心計,他對劉襄說:“大王您是高皇帝的長孫,最有資格繼承皇位。現在大臣們狐疑未定,老夫在劉姓宗族中年紀最長,這些人都等著我去決斷。如今您把我留在這沒用,不如讓我入關決斷大計。”

劉襄此時正是追求帝位心切的時候,劉澤這番話剛好點到了他的心窩上,於是,他立即派專車送劉澤進京。劉襄狠狠陰了一下劉澤,劉澤進京能為劉襄說話?只有鬼才相信,但是,劉襄竟然就相信了!當局者迷、鬼迷心竅,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劉襄此時追求的目標是一國之皇帝,這不是任何其他人生目標所能替代了的,這個目標對他來說吸引力忒大了。

結果劉澤一走,回去就壞劉襄壞事,千方百計說他壞話,拉攏人。但是,光一個劉澤反對立劉襄並不能決定劉襄的命運。陳平、周勃、灌嬰目睹了齊王劉襄首舉義兵的勇氣、魄力,又目睹了誅殺相國呂產、長樂宮衛尉呂更始的朱虛侯劉章的英勇、果敢,加上一個身處朝中尚未亮劍的劉興居。這三兄弟個個英勇非凡,一旦劉襄被立為新君,加上兩個弟弟的輔佐,劉氏皇族派必然聲威大震。身為功臣派的陳平、周勃、灌嬰,雖然可以在與呂氏外戚派的鬥爭中與劉氏皇族派的劉襄、劉章結盟,但是絕對不希望看到一個如此強勢的皇族入主皇宮。三位功臣面對剛剛覆滅的外戚派,當然希望功臣派能夠左右政壇,至少可以在政壇上保持優勢地位。如果皇族派過於強大,就會打破功臣派和皇族派的力量平衡。所以,平定諸呂可以允許齊王劉襄起兵,可以允許朱虛侯劉章衝鋒陷陣,但是,選拔新君絕對不能讓劉章參加,當然更不能立齊王劉襄為新君。

就這樣,劉襄雖然勞苦功高,反被出局。





歷史有妖氣


劉襄謂誰?就是那個獻郡脫身,認妹為娘,向呂后裝孫子的劉肥之長子,也就劉邦之長孫。那麼起兵剷除呂后餘黨的齊王劉襄,作為劉邦長孫,為何不能繼承皇位?


有書君私下認為謀天下者,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


首先劉襄投錯了胎,沒有個嫡長子的爹,沒有個做皇后的娘,天生沒有繼承的得天獨厚的條件;


其次劉襄自己沒有殺劃果斷自立為帝的霸氣,不具備奪取天下的“軟件”;


再次劉襄沒有像蕭何、張良那樣的謀士,也沒有像韓信那樣的將領,不具備打拼天下的“硬件”。


一、劉襄投錯了胎,沒有個嫡長子的爹,沒有個做皇后的娘,天生沒有繼承的得天獨厚的條件;


劉襄是起兵剷除呂后餘黨的第一人,在剷除呂后餘黨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就因為他老爹劉肥不是嫡長子,而是劉邦與曹氏的私生子。



當年劉邦憐憫劉肥的娘死得早,想多給他點好處,封他為齊王,給了他最大最富庶的齊地,這都引起了呂后的憤怒。


後來借劉肥吃飯時坐在上席,差點毒死了他,後來送了城陽郡給了魯元公主,又認了妹妹為乾孃,這才能全身而退。


老爹不是嫡長子,而是私生子,連庶子都不是。這當皇帝的得天獨厚的條件劉襄沒有,他這投胎錯了,便與皇位遠了。


老爹不是皇嫡長子也就罷了,老孃的孃家人也給他抺黑,那些權臣在選劉襄和劉恆為帝時,以劉襄的老舅駟鈞殘暴無比,


又任齊相,如立劉襄,恐怕會重蹈呂氏外戚專權的覆轍為由,都一致以為劉恆母親薄姬良善,薄家外戚單薄,專權可能性小。


劉襄便乖乖的回齊地去了,如果他有個皇嫡長子的爹,或者老爹就是皇上,老孃是皇后,那他繼承皇位便順理成章。


然而事不遂人願,他的天生條件就擺在那兒了,按照“父業子承,兄終弟及”的規矩,齊王完全不符合條件。


劉恆是劉邦第四,惠帝劉盈的弟弟,兩個條件都符合,劉襄就這樣殘遭淘汰出局,他肯定得怨自己投錯了胎。


二、劉襄自己沒有殺劃果斷自立為帝的霸氣,不具備奪取天下的“軟件”;


劉襄開始起兵剷除呂后餘黨,是他弟弟劉章提議的,後來是劉章殺了呂產,進了長安。


他自己卻還在長安城以外,他還乖乖聽從功臣集團的話,在原地等候,他如果要是有帝王的殺劃果斷,便不會聽命於外人,他會勇敢地殺入長安,由自己身邊的擁立他為帝。


所以並不是功臣集團認為劉襄比劉恆更強勢,不好掌控,而是劉襄還不夠強大,沒有足以震懾天下的霸氣。


劉襄的心不堅韌,膽魄不強,因而不具備奪取天下的“軟件”,所以不能繼承皇位。



三、劉襄沒有像蕭何、張良那樣的謀士,也沒有像韓信那樣的將領,不具備打拼天下的“硬件”。


奪天下的硬件中謀士、勇士二者必得之,然而劉襄卻兩者皆無,他的舅舅只會兇殘的殺人,不懂得謀略。


而殺敵的將領也寥寥無幾,而灌嬰等英勇的將士卻不在他麾下,如果硬拼,他要殺入長安,估計連灌嬰這一關就過不了。


更重要的是劉襄在謀劃這次剷除呂后餘黨時,得罪了琅琊王劉澤,居然沒一個謀士為他出謀劃策,留住劉澤。


而是輕信劉澤一句你是長孫,我要去推舉你繼承皇位,讓他脫身而去了長安。其後劉澤去在立誰為皇上時把天平傾向了劉恆。


既無像張良、蕭何一樣的謀士,又無像韓信一樣的將領,劉襄註定沒有打拼天下的硬件。


劉襄與皇位失之交臂,投錯胎上無父母的庇護,打拼天下的軟件、硬件都不具備,繼承不了皇位冥冥之中已成定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