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大壩建好以後魚類是怎麼洄游的?

落葉


首先介紹長江特有的淡水洄游魚類,胭脂魚,它有著“長江美人魚”“亞洲美人魚”的稱號。這種魚,幼時隨長江水漂到長江下游生活長身體,等成熟之後,洄游到上游產卵,而後在上游養老,不再回到下游。它的命運比較好,在葛洲壩,三峽大壩水利工程建成,洄游通道被阻斷之後,成功在長江上游建立新繁育種群,躲過“滅頂”的一劫。而其他魚類的命運就沒那麼好了,下面進入科普時間。

非常的不幸,葛洲壩,三峽大壩等長江大型水利樞紐,並沒有給魚類留有洄游通道,這必然給長江的魚類,特別是洄游性魚類造成不可逆的影響。

首先我們看三峽庫區,根據建壩前調查,三峽庫區有魚類127種,其中圓口銅魚、南方鯰、鯉、長吻鮠、銅魚、草魚、黃顙魚、中華倒刺䰾、白甲魚、翹嘴鮊、鯽、鱅、吻鮈、巖原鯉、大鰭鱯、蒙古鮊、鯿、赤眼鱒、鱤等為三峽庫區各江段的常見魚類。2005~2006年間,長江三峽庫區漁獲物魚類為108種,下降了19種,鰱、南方鯰、鯉、黃顙魚、銅魚、圓口銅魚、長鰭吻鮈、圓筒吻鮈、長吻鮠、草魚成為了三峽庫區主要經濟魚類。部分喜急流性的魚類如圓口銅魚、圓筒吻鮈、長鰭吻鮈等逐漸從庫區靜水江段向上遊流水江段遷徙。這些魚類的適應生境空間減少,間接導致其種群數量減少。

我們再看長江口魚類種群在三峽大壩前後的對比,從1999年至2007年,長江口魚類浮游生物優勢種的丰度發生了顯著變化。與2001年相比,2004年,鳳鱭和松江鱸丰度分別減少了93.3%,98.2%和90.2%,在2007年僅略有回升。

接著我們看長江中游進入洞庭湖的三口地區,1996年、2002年、2003年和2005年三口分流徑流量分別為628.385億m3、532.95億m3、568.75億m3、635.25億m3,監利5~6月份魚苗徑流量分別為59億尾、19億尾、4.06億尾、1.05億尾。2002年和2003年三口分流徑流量相近,而魚苗徑流量2003年僅為2002年的的21.3%;1996年與2005年三口分流徑流量相近,

而2005年魚苗徑流量不到1996年的2%

由以上數據可見,長江魚類資源是面臨危機的,這種危機的鍋雖然不能全讓三峽大壩等水利工程背,但水利工程卻扮演著重要影響的角色,表現為以下幾種形式:

1,阻斷了洄游通道,使洄游性魚類種群有了滅絕危機,有的已經消失了。

2,阻斷野生魚類種群基因交流,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

3,使得魚類生存環境破碎化,產卵場地破碎,使得種群萎縮。

4,改變水文規律,如水沙,水溫,季節徑流等,也使得魚類產卵規模下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