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鬼雜談錄
華夏男兒從不失血性,張春是一位真正憂國憂民的正義之士。
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張春投筆從戎,由舉人之身投入軍營,從而走向抗擊後金的道路,這正是漢家傳承千年的民族大義使然!
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大淩河一戰,吳三桂的老子吳襄棄軍逃跑,作為監軍的張春死戰不退,殺死多名後金將領後力竭被俘。
被俘後的張春,拒絕向後金之主皇太極行人臣之禮,他認為自己身為大明崇禎帝的臣子,不應該再對皇太極效忠,同時無視後金對他的死亡威脅,拒絕剃髮易服,堅持自己作為漢人的尊嚴和驕傲!
事實求是的說,皇太極確實是一位雄主,他並沒有因為張春的倨傲而不滿,也沒有殺他的打算,只是將他關押在瀋陽的三官廟,試圖通過仁義來感化這位正義之士。
然而,被關押在後金的張春,十幾年如一日,堅持穿漢服,束漢發,堅守自己的氣節!
當然,張春也並不是迂腐之輩,被關押在後金的他,深刻感覺到了這個新生的割據政權給他帶來的勃勃生機,這和暮氣沉沉的大明朝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氣氛。
為此,他認識到不管願不願意承認,後金絕對是日後大明朝最大也是最強的敵人,為了故國能安,他認為必須和後金議和。
在身處異國牢籠中的張春,為了議和,在堅持氣節的情況下,受盡了後金的白眼,但也艱難地活了下來。
只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堅持和後金議和的楊嗣昌死於剿滅農民軍的途中,加上朝中反對議和的清流和崇禎的優柔寡斷,議和沒有成功,這也徹底激怒了皇太極,以致於明朝和後金的戰爭升級。
苦苦支撐著自己活下去的希望被破滅,在感到後金軍日益強大的情況下,張春終於絕望了,他不敢想象後金入主中原的那種結局,在悲痛之下絕食殉國。
張春的死,是當時的明朝士大夫在做人生道路選擇時的其中一種,而這也是千百年來漢家傳承的不屈意志,如蘇武牧羊、張騫歸漢、文天祥殉國等。
最後還要說一句,皇太極確實是一位雄主,比只知道殺戮的努爾哈赤高明得多了。
【我是江東汪郎,帶給你不一樣的歷史視覺!堅持原創,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
江東汪郎
張春應該算是一個忠臣,但應該算不上名將。張春本是文人出身,考中舉人之後,卻二十多年沒能考中進士,無奈之下便投筆從戎。崇禎四年(1631年),“大淩河之戰”爆發,祖大壽被圍近兩月,張春奉令率援軍趕往救援,最終兵敗被捕,但致死不降,在促使明清議和失敗,絕食而亡。
△張春
張春本是文臣出身,“己巳之變”始受重用
張春本是文臣出身,但讀書能力實在一般,在萬曆二十八年(1600)考中舉人之後,卻再也無法再進一步,二十餘年也沒有考中進士。天啟二年(1622年),遼東、遼西盡失,明廷繼續邊將之才,張春眼看靠自己的才學根本無法入仕,於是棄筆從戎,被任命為山東僉事。
像張春這樣的出身,文官和武官之中都不討好,很難獲得重用,因此在任職期間,可謂是兢兢業業,甚至帶病上崗。
崇禎元年(1628年),張春不知道因何得罪了兵部尚書王在晉,王在晉於是彈劾張春嗜殺,曾一日連斬十二人,張春上書辯駁,關內百姓也為其喊冤。於是,王在晉又再度彈劾張春私通閹黨剋扣軍餉,這簡直就是要致張春於死地。果然,張春因此被削職,並交給有司法辦。直到第二年,法司上書稱張春被彈劾之事不實,張春這才被釋放。
△己巳之變
崇禎二年(1629年),後金千里奔襲北京,“己巳之變”爆發。次年正月,永平失守,朝廷重新啟用張春為永平兵備參議,張春上述朝廷,要求面陳兵事。獲准之後,張春入朝奏對,因而受到崇禎的欣賞,被升為參政。
不久之後,張春與其他將領收復永平等城,因功被加封為太僕少卿,原本要任其為巡撫,但因未曾出缺,於是仍負責兵備等事。同時,張春因為表現突出,同樣獲得了孫承宗的認可。
△孫承宗
崇禎四年(1631年)正月,孫承宗再度掛帥關外事務,並按照既定方針,令祖大壽第三次搶築大淩河。
大淩河地理位置極為重要,袁崇煥也曾於此兩次築城,但均因皇太極的破壞而失敗。眼看明軍又再度築成,皇太極立即徵調包括蒙古兵在內的軍隊,於崇禎四年(1631年)農曆七月二十七日,開始向大淩河進兵,大淩河之戰爆發。
祖大壽被圍大淩河,張春奉令率兵救援
崇禎四年(1631年)農曆八月六日,皇太極大軍到達大淩河城下,此時的大淩河城尚未完全築成,因此祖大壽只得退回城中堅守。而清軍方面,皇太極竟然也不急於攻城,而是在城外構築工事,將大淩河城圍的風雨不透。
大淩河被圍之後,沒過幾天城中便斷糧了,城中將士驚恐萬分。祖大壽害怕軍隊未戰先潰,於是組織了幾次突圍,卻均被金兵殺退。無奈之下,只得坐困愁城,盼著援兵。皇太極極為看重祖大壽,圍城十天之後,便開始了勸降工作,卻均被祖大壽拒絕。
從八月十六日至九月間,松山、錦州等地先後組織了三次救援,卻均被金兵殺退。而為了進一步消耗城中力量,皇太極甚至還搞了一次假增援,誘使祖大壽突圍,祖大壽再度戰敗之後,再也不敢輕易出城,只得困守城中。
△大淩河所在位置
崇禎四年(1631年)農曆九月二十四日,朝廷組織的援軍和總兵吳襄、宋偉等人率領的軍隊共計四萬人終於到達了大淩河地區。而這支援軍的統率,正是在孫承宗推薦下,被提拔為監軍兵備道的張春。
張春與清軍激戰,戰敗被擒
崇禎四年(1631年)農曆九月二十七日,張春率軍渡過小淩河直逼大淩河城,在距大淩河城十五里處時,與金兵遭遇,雙方展開激戰。
△大淩河之戰
張春知道清軍以騎兵見長,因而準備了很多戰車,戰車上配有火器,憑藉著這些戰車,張春果然擋住了八旗騎兵的衝擊,還殺死了後金副都統綽和諾、備禦多貝。於是乎,明軍便在戰車的掩護之下,穩步向大淩河城前進。
但是令張春沒有想到的是,金兵竟然還配備了紅衣大炮,而且沒有用來攻城,反而是佈置在了大道上,正是打算用來對付援軍的。等到張春的大軍進入射程之後,四十門紅衣大炮先後發射,頓時將明軍陣型轟的大亂,皇太極趁機率軍衝了上去,明軍被殺的節節敗退,吳襄見局勢不好,立刻率兵撒丫子跑了。
△皇太極
張春眼見軍隊敗退,連忙收攏潰兵重新穩住陣腳,又見風勢向東,於是轉而使用火攻,風助火勢,大火撲向金兵,金兵瞬間便被逼退,又殺死後金軍佐領卓納、管武備院事達穆布、二等輕車都尉朱三、佐領拜桑武、騎都尉尼馬禪、護軍校愛賽、雲騎尉瓦爾喀。
可是天空突降大雨,風也轉了方向,後金於是趁機再度發動進攻,這次宋偉戰敗,又跑掉了。隨著宋偉的逃跑,大軍頓時兵敗如山倒,張春想要再次收攏潰軍,不但沒有起到任何作用,連他自己也被捲入了潰敗的隊伍當中。
而皇太極早已在明軍的退路上設下伏兵,潰逃的明軍遇到伏兵,大都放棄抵抗選擇了投降,張春及參將張洪謨、楊華徵,遊擊薛大湖等三十三人全部被抓。眾人見皇太極均行臣禮,唯獨張春站立不跪,並說道,“忠臣不事二君,禮也。我若貪生,亦安用我!”
張春此後被囚禁於瀋陽三官廟十多年,被關押期間,始終“著漢服”,“不為剃頭”,堅持明朝衣冠,堅守明臣氣節。但同時,他認為明清議和有利於國家,所以含辛茹苦堅強地活下來,只為促成明清議和。在議和失敗,明清戰爭升級之後,張春的最後希望破滅,逐絕食而亡。
香茗史館
是明朝監軍張春吧,張春是個文官,崇禎殺袁崇煥後孫承宗出來主持軍務,在收復北京外圍四城中張春的表現得到孫承宗的賞識,並很快成為抗後金前線的主要干將。
後金圍大淩河祖大壽時張春受命帥軍救援祖大壽,張春作為監軍帥四萬人馬救援祖大壽,後金軍全沒把張春軍放在眼裡,後金軍猛攻不止,但發現張春有二把刷子,明軍結陣而戰,火器弓箭齊放,後金騎兵衝陣不成傷亡慘重,後金見野戰不能取勝,便派漢奸孔有德帥紅衣大炮參戰轟擊明軍,由於孔有德的火炮技術是得到葡萄牙人的真傳,後金強大火炮突然參戰打亂了張春軍陣形,八旗騎兵抓住機會衝陣成功,明軍潰敗張春被俘救援失敗。
張春被俘後後金對他禮遇有佳,並多次勸降,張春不為所動,至死未降。
戰神0073353130
給我一個理由,為什麼要評價別人?
百發百中44
人離不開社會,社會的戰爭總會觸動每個人的靈魂,他們也有觀念,即偏向那一方,棄筆從戎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