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衛為何從一個有志青年變成漢奸國賊?

用戶4184777828


1938年12月,汪精衛等人逃離重慶,借道昆明,前往河內,從此走上了一條不歸路。汪精衛曾經是一名反清義士,有志青年,孫中山先生的接班人,居然淪為賣國賊,這實在是令人唏噓。

汪精衛淪為漢奸和他自身的性格是分不開的。軟弱和妥協幾乎是所有資產階級文人的通病,汪精衛性格懦弱,優柔寡斷,骨子裡缺少那種剛強意志。抗戰初期中國軍隊節節敗退,人民大量被屠殺,後方官員卻“樂不思蜀”,原本大呼中國必勝的汪精衛直接“倒戈”,大肆宣傳與鬼子談判合作,才能救國,這種缺乏民族自信心的表現也註定了汪會淪為漢奸。

1925年是汪精衛最輝煌的時刻,他在高層的擁護下,登上了國民政府主席的寶座,但好景不長,1926年“中山艦事件”發生後,汪被迫辭職出國,在手握軍權的老蔣眼裡,小汪什麼都不算。自此,蔣汪進行了數年的政治爭鬥。老蔣軍權在手,佔據上風,小汪最後只好與蔣合作,當了個二把手,但這對於權利慾極強的汪精衛來說,心裡自然不會舒服。

在九一八事變後,國府高層就出現了很多親日派,所以才間接導致東北輕而易舉被鬼子侵佔,還簽訂了一些喪權辱國的協定,這才助長了鬼子氣焰,以至於小鬼子全面侵華。然而這時的汪精衛沒有看清小鬼子侵華的本質,他甚至還認為中日本是友鄰,日本是不會對中國造成傷害的,所以他想到了“曲線救國”。反觀老蔣,看清鬼子侵華本質,堅決抗戰,拒絕汪精衛的求和之策,難道老蔣不知道小鬼子有多厲害?原來他是在“苦撐待變”,果不其然,二戰爆發後,形勢突變,中國抗戰最終走向勝利。

1940年3月汪精衛在小鬼子扶持下在南京成立偽國民政府,汪逆成功當上“主席”,徹底淪為賣國賊,四年後死在了日本的手術檯上。


兵說


若才華撐不起夢想,夢想就要變質

汪精衛的一輩子,形象地說明了什麼叫“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他的經歷,就好像一個品學兼優的優等生,走上社會後卻無法適應,逐漸墮落,跌入了萬劫不復的深淵。

他人長得帥氣,風流儒雅,被譽為”民國四公子”之一;

他非常有才氣,熟讀四書五經,曾經以廣州府、縣第一名的成績考取秀才。而他的宿敵蔣介石,連童子試都沒有考過。

他還頗具英氣,年輕時就東渡日本,追隨孫中山,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當革命陷入低潮時,他更是效仿荊軻,北上刺殺攝政王載灃。被捕後,留下了一首膾炙人口的小詩:

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

自此,聲名鵲起,政治資本也更加雄厚,逐漸成為孫中山的“如身之臂”。在孫先生病重時,成為全權發言人,並草擬了孫先生的遺囑: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此後不久,他就迎來了權力的頂峰,成為國民黨內數一數二的人物,有功勞、有地位、有臉面。可惜的是,這個頂點,他再也沒能突破。頂點之後,就是下坡路。

他雖然身居大位,如願做了國民黨的領袖,但他才華卻不足以撐起領袖的夢想。與黨內小弟蔣介石相比,他既缺乏軍事實力,也缺乏駕馭各派的政治手腕,陳立夫曾評論他"書生難成大事"。因此,在兩人的較量中,汪精衛節節敗退,不到兩年,就被蔣介石擠兌的下了臺,出走法國。

得意要看淡,失意要看開。但汪精衛就是看不開,他的失敗和墮落,很大程度上就源自志大才疏,看不清或者不願意看清自己的位置。

其實,蔣介石還是很重視他這位黨的元老,給他安排了黨的副總裁、軍隊的副主席。但是,嚐到了最高權力甜頭的汪精衛,寧肯胳膊肘往外拐,也不甘於屈居人下。

當抗戰打響時,他拋出了“和平救國”論,意圖“挾日製蔣”,希望藉助日本人逐鹿中原,重回權力頂峰。從此,他就走上了一條萬劫不復之路,“革命志士”的人設陡然崩塌,“國人皆曰可殺”的大漢奸形象呼之欲出

當然,人性是複雜的。現在很多人找了很多歷史細節,試圖證明汪精衛是一片苦心,是給蔣介石背了黑鍋。

但是,歷史是無情的,不管你的出發點有多好、心願有多美,大節有虧,就一切白搭;一玷清議,則終身不齒。不管有多少理由,有多少迫不得已,做了漢奸就只能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權力是一副毒藥,用的好,能治病,用不好,能自殺。汪精衛性格軟弱,優柔寡斷,遇事便出亡,合則留,不合則去,缺乏政治家的勇氣和擔當,卻要命的染上了權力的癮,更可怕的是,他人生的後期完全喪失了人格和國格,為了權力,不惜賣國。

當才華撐不起夢想時,需要的是胸懷和品格,否則,只能自取其辱,甚至自取滅亡!

後人可不戒之?


飲水君


汪精衛被以“漢奸”二字釘在歷史恥辱柱上似乎是無可辯解的。本文是客觀的對汪偽統治下的地區的經濟做一個分析。

搭班子:中日戰爭初期,隨著南京政府的淪陷,主要的全國性組織都隨著蔣介石撤往重慶。日本因為自己的佔領區的民間管理特別困難,而汪精衛在跟蔣介石爭權失敗後正好無地區可以統治,所以日本跟汪精衛一拍即合成立了偽政府。日本把在中國佔領的大部分地區,逐漸的都歸屬於汪偽政府管理。

客觀的講汪偽政府建立了有效的基層組織,建立了層層管理的秩序,從而保證了汪精衛佔領的地區政治比較安定,經濟比較平和,社會突發性惡性事件比較少。某種程度上來說,老百姓能夠比較安穩的生活。

但是隨著戰爭的進一步擴大,日本需要通過汪偽政權收集到各種糧食和軍用物資,所以,盤旋在老百姓頭上的稅收還是比較重的。但不管怎麼說,老百姓還是有飯吃,個人經濟狀況不比開戰前惡化。上海還是舞照跳,馬照賽。

1943年2月,汪偽政權最高國防會議第四次會議通過《各地方經濟局組織原則》,決定在汪偽統治區各省、特別市、行政特區及蘇北行營管轄區域,分別設立經濟局,管理地方經濟事務。原各地建設廳主管之工商事項劃歸經濟局掌管,裁撤特別市社會局。此外,還組建了全國商業統制總會,建立了物資統制審議委員會和物資調查委員會。商統會、物資統制審議委員會、物資調查委員會是汪偽物資統制的三鼎足,其中商統會的規模與作用最大,成為華中淪陷區物資統制的中心。經過以上的調整與設置,汪偽戰時經濟管理機構基本確立。

定戰略:汪偽政權還制定了“戰時經濟政策綱領”。

1,關於生產方面。《綱領》提出要發展農工生產。“改進農業技術,興修水利,拓闢耕地,以求食糧及其他戰時主要農產品之充分的增產”,開闢礦藏資源“以確保軍需工業之發展”,“使軍需及主要民需工業之原料及燃料能得便利之供給”關於物價方面。為平抑物價,打擊囤積居奇,

2,《綱領》主張,改善運輸機構,“免除一切不必要之耗費”,儘量減少生產者與消費者之中間階段,“以免除居間者之不當利益”,“以嚴格的法律制裁取締投機居奇”。

3,關於節約消費方面。《綱領》提出要限制或禁止各種奢侈品的生產,對“一切不必要之消費應予以取締”,並決定“逐步並分別實施定額配給制度”。

4,關於金融方面。《綱領》提出,“通貨政策應與生產力之增進相配合,以求幣值之穩定”,“健全金融機構,使金融力量逐漸集中,以與經濟政策其他部門相適應”,企圖逐步實現幣值的統一和穩定。

隨著組織和綱領的建立,汪偽政權在經濟上獲得一定成就。在當時的亞洲四小龍的之中,汪偽統治地區佔有一席之地。

因為汪精衛代表中國和日本簽訂了和平條約,滿足了日本人所要求的停戰條件,才使日本沒有繼續向蔣介石發動大規模進攻,蔣介石政府才得以喘息。這就是汪精衛一再強調的自己的所謂的”曲線救國”的重大貢獻。

特別值得指出的是,因為經濟上的穩定,其政權下的人民也多少得到喘息的機會:敵佔區人民在汪精衛政權下的生活還過的去,基本生活物質供應穩定,市場物價平穩,沒有聽說老百姓吃不上飯,大量餓死人的事件發生。而蔣介石"還都"以後,倒是通貨膨脹物價飛漲,老百姓的生活比汪精衛時代還下降了一塊。

汪精衛政權也不斷的在跟日本人爭權奪利。汪精衛在訪問日本的時候,提出了逐漸的由自己政府全權管理所在區域的要求,日本也逐漸的接受。這樣在汪偽地區基本上還是實現了中國人管理中國人。

上面是對汪偽統治時期,其所佔領地區的一個客觀的經濟分析。但無論如何,汪精衛投敵叛國,成為民族罪人。所以無論其多努力維持自己所統治地區的經濟運營,汪精衛也將作為歷史上的民族罪人,永遠被釘在民族的恥辱柱上。


重慶湯姆


汪逆精衛是千古罪人,遺臭萬年,這個沒得洗;被挫骨揚灰也是罪有應得,這個沒得說。

但是嘛,你用電視上那種“對日本人卑躬屈膝,一口一個太君,見到鬼子快完了又對八路賠笑,臉上還貼著狗皮膏藥”的猥瑣形象套用汪精衛這個等級的人自然也不太合適。

汪精衛成為天下頭號漢奸有兩個原因:一,他的權力慾很重,他沒有爭鬥過蔣介石,心裡一直憤憤不平;日本人來了,汪精衛把這當作一個投機的機會,傀儡就傀儡嘛,至少事實上是老大,也有那麼一點權力。

二,汪精衛已經完全喪失民族自信,主張與日本人合作;今天的人可能不太明白這是什麼意思,大家可能會想當時的中日國力對比非常懸殊是不假,但中國並不是沒有一戰之力啊,咱們好歹也殲滅了一百五十萬日軍(擊斃五十萬),可是你再往前想想看,抗日戰爭之前,中國與列強的哪次戰爭不是以慘敗告終?而且抗戰初期中國屢屢喪城失地,抗戰毫無希望,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人怕了,認為與其打個你死我活,還不如和日本人合作,汪精衛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國史拾遺


汪精衛其前半身的政治態度和蔣介石是完全一樣的,都是秉承著攘外必先安內的態度,而且和日本人保持著很親密的關係。因為蔣介石和汪精衛是孫中山的正統接班人。而孫中山當初搞辛亥革命的時候,日本人還是辛亥革命裡一個不小的股東。孫中山與日本政界有很緊密的關係,而汪精衛和蔣介石繼承了孫中山的政治遺產與他的政治態度。

我們知道後來汪精衛成了大漢奸,而蔣介石好歹是跟日本人打了幾年。為何?

汪精衛和蔣介石的政治態度的一個分界點,是1932年日本的515事變。

蔣介石雖然在此之前與日本人保持著親密的關係,但是蔣介石是一個有底線的人。說白了就是:長城以北給你無所謂,長城以南必須是中國的。

但是515事變中,天皇指示少壯派軍官把首相犬養毅給幹掉了。犬養毅是什麼人?他是孫中山的摯友,是蔣介石的恩人,是日本政黨政治的代表。正是日本政黨政治的干預,才讓20世紀初的日本沒怎麼打仗。犬養毅都死了,很明顯日本是要擴軍打大仗了。關於這一點不做過多論述,如果你有空能夠查閱民國時期的一些原始資料就會發現:國民政府正兒八經開始備戰對抗日本,是1932年才開始的。

也就是說實際上蔣介石是在515事變之後才真正感受到來自日本人的威脅,所以他在918事變和128事變中的不抵抗政策簡直就是天經地義。

但是汪精衛跟蔣介石不同。汪精衛這人沒啥底線,而且有很強的權力慾。在他眼裡實際上做個日本附庸國的首相也不是問題。所以當汪精衛敗於國民政府內部的派閥鬥爭之後,他就想借日本人之手奪權。

可以說蔣介石把汪精衛逐出國民政府,是蔣介石一生最大的功勞。我們設想一下,如果77事變之後,掌權的是汪精衛為首的一派,那還抗日個屁啊,估計直接帶著各路軍閥投降日本做日本附庸國了。


貞觀防務


青年時代的汪精衛,是個極具愛國心的進步青年,也曾經為民族自由戰鬥過,在激流中奮鬥的汪精衛,作出過不怕犧牲的勇敢事蹟,曾經是一個被人敬仰的革命者。

汪精衛真正的改變,與兩個女人有關,東條英機的小妾和岡村寧次的女兒。早在1936年的春天,汪精衛與東條英機心愛的女人黛子在富士山美麗的櫻花下相遇了,美豔的黛子,一眼看到汪精衛,就神亂意迷,她被汪精衛的美貌爭服了。身著和服,秀髮飄揚的黛子,與汪精衛微笑招呼,看著櫻花下溫情的黛子,汪精衛禮貌地回應著,汪精衛的日語超過八級。那一天,汪精衛與黛子共賞櫻花,心曠神怡。

黛子並沒有放手,約了汪精衛晚餐。汪精衛不知道黛子是東條英機的女人,那個晚上,燭光裡,黛子握緊了汪精衛的手,黛子把汪精衛帶回了自己富士山176號別墅。那一夜,黛子有了從未有的幸福。她不再想起比自己大20歲的東條英機。

在半年的接觸中,黛子再也離不開汪精衛,她懷上了汪精衛的孩子。汪精衛回國前夕,黛子痛不欲生,一定要跟隨汪精衛。汪精衛實在無法帶她回國,約定立刻回來團聚。而回國後的汪精衛,在上海一住兩年,偏偏認識了在上海留學的岡村寧次的女兒智子,當時她的中文名字叫陳靈。智子愛上了汪精衛。

1938年10月,在汪精衛的日本朋友川島龜雄的勸說下,汪精衛去了日本。黛子見到汪精衛,快樂中無法隱藏內心的傷感,懷裡抱著她和汪精衛生下的兒子。那一夜,汪精衛與東條英機相遇了。原來汪精衛走後,東條英機發現黛子懷孕了,面對東條英機的槍口,黛子只能如實說出她和汪精衛的戀情。老謀深算的東條英機,讓黛子生下孩子,又讓川島龜雄引誘汪精衛去日本。

東條英機控制了汪精衛,一心愛上汪精衛的智子,通過岡村家族在日本的勢力,對汪精衛進行了營救,當岡村寧次得知自己的女兒愛上汪精衛,惱羞成怒,智子寧死不屈,要嫁就嫁汪精衛。岡村寧次嚴加看管,智子以跳樓相抗。在智子母親的勸說下,岡村寧次只有放過女兒。消息通過日本軍部傳到天皇那裡。日本天皇親自見了汪精衛,在達成交易後,日本天皇放汪精衛回國了,並答應戴子和孩子的安全,與東條英機脫離夫妻關係。

汪精衛成立的偽政府,身邊一直有一位美麗的日本女人,她就是智子,為汪精衛生下一個女兒。日本投降之前,汪精衛看到大勢已去,就安排智子回到日本,當時汪精衛把大量黃金秘密偷運日本。回國後的智子與黛子生活在一起,盼著與汪精衛的團圓,直到汪精衛死後,兩人一直未嫁,汪精衛在日本的兒女,成為日本富商,後來進入日本政界。


白這個顏色


在日本知識界,把一個人思想的前後突變或180度顛倒稱之為“轉向”,這是一種貶義的說法。這也類似於有人說的,從左翼輕易地就變成了右翼,浮萍無根,思想與行動的切換毫無痕跡。在20世紀,這樣的實例太多了,讀讀歷史一抓一大把。在日本有專門的對這種“轉向”進行研究的專著。這或許是因為20世紀是一個激進思潮狂湧的時期,很多人都被這個時代怒潮所捲起。至於汪精衛,當然也不例外。從少年時敢於冒險刺殺晚清大臣,到中年時冒天下之大不韙竟與敵人合作,“甘願為奴”;從參與支持孫中山三大政策到1927年武漢分共,前後轉變不可謂不大,立場轉變似乎輕而易舉。

20世紀是戰爭的世紀,也是革命的世紀,因此對戰爭與革命的“否定”與“否定之否定”就成為時人的基本思考方式。中國在20世紀的抗爭,尤其在抗擊帝國主義法西斯戰爭所出現的三種形態,也就非常具有典型性。當然也要站在整個20世紀的世界史背景下看待。

當北伐即將勝利時,“黨權”衰落,幹不過“軍權”,所以當時很多人要罵蔣介石是新軍閥,他們的對策就是要興起“黨權復興運動”,目的就是要以黨治(制)軍,制約蔣。可惜槍桿子才是硬道理,何況1920年代的政黨組織還是一個“弱”組織形態,沒有下基層。因此很快“寧漢合流”,造成大革命的挫敗,給當時中國知識分子以嚴重的幻滅感。後來歷史的走向很大程度上是這個大挫敗感所刺激的,從理論的武器到真實的武器的掌握,都是基於此。

中國的現代,核心追求就是要掙脫主奴的枷鎖,把人從奴役的狀態解放到人的狀態,把國族從被壓迫的狀態解放到獨立自主的狀態。


例外狀態


汪精衛優柔寡斷性格懦弱,才華不足以支撐夢想。


汪精衛確實是有志青年,在民主革命的初期。他加入中國同盟會,是《民報》的主要撰稿人之一,發表了多篇文章抨擊梁啟超等,受到了孫中山的嘉獎。




之後在南洋各地成立同盟會分會,積極籌備起義善款。而他人生的轉折點,在於刺殺攝政王載灃。特別是在1920年前後,籌備國民黨一大工作。跟隨孫中山北上,負責起草孫中山遺囑等。

如此一個好青年,究竟是什麼讓他一步步走向了墮落的深淵?

其實一個人的成就,與他的性格有很大關係。汪精衛雖然出生書香世家,熟讀四書五經,曾經還中過秀才。但是父母早亡,寄宿在哥嫂家中。



汪精衛的少年生活,可謂是在拘謹的家庭氛圍中長大,很少有歡樂的時光。在長年累月的壓抑生活下,造成了汪精衛的性格懦弱又優柔寡斷的特點。受到儒家思想薰陶,還包含有“恭、恕”的理念。

但是這些一直埋在骨子裡,沒有表現出來,直到被外力壓迫。汪精衛與黃復生在1910年前後,於北京開設照相館,實則暗中計劃謀殺攝政王載灃。事情敗露後被捕,在獄中寫下了“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絕響。

本以為必死無疑,沒想到被肅親王善耆所救。南昌起義之後,更是被袁世凱赦免。此次死裡逃生,終於把他骨子裡的性格表現出來。

一方面絕處逢生的失而復得,更加珍惜生命。另一方面對清王室保留感恩之情,特別是肅親王善耆。再者他當初擁護孫中山的想法沒有改變!種種情況加在一起,讓他骨子裡的懦弱、優柔寡斷得以發展,為後來的墮落埋下伏筆。

在國父孫中山去世後,他也迎來了人生巔峰,坐上了國民黨的領袖。但是他無法認識到自己才華,不足以撐起自己的夢想。與蔣介石對抗了幾年,被迫一退再退。

中山艦事件爆發後,汪精衛感覺威信受損,很快引咎辭職。在這之後就養成了但凡遇到不利,不是裝病就是出國的習慣。廣州事件爆發,他受到國民黨各派譴責,宣佈隱退出國。指揮不動張學良,又抱病赴德國就醫。

九一八事變爆發,汪精衛找到與蔣介石合作的機會。剛剛擔任行政院院長,上海一二八事變爆發,日本當即給了汪一個下馬威。雖然十九路軍奮起抵抗,全國呼聲高昂,但是汪看到的只是日本強大,看不到我們的勇氣。

1932年5月,汪精衛與蔣介石的同意下,國民政府與日本簽訂《淞滬停戰協議》。其中離不開汪精衛的極力撮合,他害怕打仗。

1935年6月,汪精衛又同意簽訂了何梅協定、秦氏協定,把我們對於華北的主權讓給了日本侵略者。同年6月他被王亞樵派人刺殺,僥倖躲過一劫,但也留下了隱患。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汪精衛又極力與日本言和。也是這個時期,他的媚日情緒特別明顯。在這前後的過程中,陳璧君和周佛海兩人起了很大的作用。每當汪精衛左右搖擺之時,他們兩人都會從中篡奪親日。


Δ汪精衛與妻子陳璧君

可以說,汪精衛之所以從一名有志青年淪落為賣國投敵分子。主要是其優柔寡斷,懦弱的性格導致。他雖然也有才華,但是他的才華不足以支撐得起他的野心,讓他不得不選擇依附於日本帝國主義。


史之策



他不是漢奸,只是不好的言論倒向了他那邊。
一,世界上任何民族都不喜歡失敗主義者,失敗主義者當權絕對是這個民族的的悲哀。
對自己不自信,對自己家人不自信,對自己的國民不自信,對人類前途不自信的人在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過程中決然不回傾盡全力。甚至因他一人中途放棄而集體事業掣肘,這種行為就是背叛……

相反逆境中的堅持和信念,即使失敗,我們也會給予一定讚賞。

二,搞政治,愚蠢也是惡,是大惡

就汪精衛而言,就算他是是一心向善,一心為求天下同一飽,一心為國為民,一心追求解放全人類。於是他選擇了曲線救國,選擇了忍辱負重,選擇了加入大東亞共榮圈這個更適合中國的發展方向……

他或許認為軍國主義的日本不會如此殘酷的壓迫中國百姓,掠奪中國的資源,甚至會保護中國利益,或許他認為日本會拋棄軍國主義,走上和平發展道路,無私扶植中國走上民主富強之路……

但事實上是汪精衛高估了在末日來臨前軍國主義者瘋狂後的底線,錯估了世界大國的形勢,低估了中華民族面對殖民侵略的抵抗意志……

再看他的行為造成的客觀後果,分化了國民黨,動搖了相當部分社會精英的抵抗意志,建立日偽政府,組建幾百萬偽軍部隊,讓中華男兒為了帝國主義的利益自相殘殺,客觀上對中華民族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

或許歷史上沒有汪精衛,還會有周佛海,還會有太多人打著各種正大光明的口號加入侵略者的政府。
中華民族漢奸何多,誰叫我們包容,誰叫我們人多?


再假如汪精衛又多活了二十年,親歷了日本軍國主義者最後的掙扎,親歷了日本從

南京長春

等地的撤離,他會在日本軍國主義垮臺前再次叛變日本嗎?背叛不背叛,他都很尷尬,這就是愚蠢的背叛者自導自演的醜劇……對待政治活動中的失敗主義者和愚蠢者,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歷史對其定義向來就是這麼殘忍——漢奸。


一見大寶誤終身


汪精衛從一個反清義士、全民偶像、國民黨新星到漢奸國賊,有一個蛻變與異化的過程。這其中既有他的性格因素,也有蔣介石的壓制和國民黨權力結構的問題。汪精衛的名字,如同無法填海的精衛,有價值理想也有失落與毅力。他政治傾向變化很多元,非常有爭議,有一個從寵兒到叛徒的角色轉變過程,令人憤恨也令人惋惜。

民國時,精英界稱他為民國四大美男子之首,孫中山晚年對他也非常欣賞,無疑是一個典型的有志青年。

1925年,孫中山去世時期他作為政治遺囑的執筆人,早期可謂是國民黨內的政治新星與佼佼者。 在民國革命的大潮流中,汪精衛一頭扎進中國現代政治的大風大浪之中。在政局變幻中,不斷邊緣化,他政治生命的成敗,選擇的謬誤,呈現著歷史的深度和人性的複雜,也令人深思。

沒有軍權支持的汪精衛,似乎是一個無頭蒼蠅,只能在政壇上嗡嗡叫罷了。汪精衛內心世界非常豐富,有強烈的表現欲和旺盛的權力慾,故而和蔣介石鬥爭失敗後,逐步自暴自棄,失去了曾經的理想與道德。

如果說汪精衛這個人壞到透頂,似乎也不不符合歷史事實。說他幻想曲線救國有道理,就對不起千千萬萬廝殺的將士。總體來說,汪精衛大義有虧,難以翻案,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之上。汪精衛在民族生存最艱難的時刻,沒有堅持戰鬥到底的勇氣,反而投向日本的懷抱,影響惡劣,非常可嘆。

1940年3月,南京偽國民政府成立,汪出任所謂偽行政院長、代國府主席,以 “漢奸”的身份終結了政治生涯,走向漢奸國賊。

時代突變,汪精衛在歷史進程面前也是非常渺小和卑微的,歷史的複雜與幽微,隱然可見。

歷史傳訊社,基於共享理念下的歷史學人社區。我們團隊立足於原創,書寫歷史,資鑑現實,努力建設為一個有情懷和質量的新傳播媒體,歡迎大家點贊、評論與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