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不暖何以暖天下?天冷了,這個手爐給你用

日照香爐生紫煙,雖有暖氣白費錢,棉衣棉褲齊上陣,爭取平安過冬天。

這幾天全國大部分地區的最高氣溫也不過三、五度,待在室內還好,只要一出門便能體會什麼叫“凍成狗”。

一手不暖何以暖天下?天冷了,這個手爐給你用

全國最高氣溫預報圖(圖片 | 中國氣象局發佈)

一手不暖何以暖天下?天冷了,這個手爐給你用

凍成狗(圖片 | 網易新聞)

怎樣穿才能既有溫度又有風度?上週為大家介紹了《紅樓夢》中古人的冬季穿搭,得到了積極響應,大家紛紛表示也想要一件美美的斗篷。但是衣物雖然可以維持體溫,卻無法產生額外的熱量。

學過中學物理的同學應該記得,發熱的原理有兩個:做功和熱傳遞,也就是說若想創造額外的熱量,除了運動做功,還有一個選擇,那就是靠外物來傳遞。今天為大家介紹的取暖神器——手爐,就是以熱傳遞為原理。

噓寒問暖不如手爐一個

▼歷史傳說

關於手爐的起源並無史料明確記載,只有兩則歷史傳說普遍流傳。

一說:手爐源於春秋時的楚國。楚地常年潮溼,於是當地便將香草放入帶孔的燻爐中焚燒散氣,祛溼除穢,繼而發明手爐;

另一說:手爐源於隋代。隋煬帝南巡到今天的江蘇時,正值天氣寒冷,當地縣官為取悅天子,便讓銅匠做了一隻體型輕巧的銅爐,內置火炭,獻給煬帝取暖。煬帝大喜,當即為之取名為“手爐”。

這兩則傳說的真假雖無法判斷,但想必不會空穴來風,其中的一些蛛絲馬跡亦值得我們深究:手爐與燻爐有關,大約在隋代時就已經出現了用於暖手的小型爐具。

▼ 手爐脫胎於燻爐

一手不暖何以暖天下?天冷了,這個手爐給你用

春秋戰國時期狩獵紋豆(圖片 | 故宮博物院)秦漢時期銅燻爐(圖片 | 作者拍攝)

首先,從時間上來看燻爐的產生時間早於手爐。

燻爐的造型來源於先秦時期的豆形盛食器。到了漢代隨著佛教的傳入與道教的興起,香文化得以興起,博山爐出現了。隋唐時期香文化空前發展,人們開發了用於各種場合的燻爐,如祭祀、禮佛用的燻爐、文人雅士書房用的燻爐、隨身攜帶藏於袖中或懸掛在馬車及屋簷上的小型球形燻爐。隨著不同用途燻爐的開發,部分隨身攜帶的小型燻爐逐漸演變成一種既可用來薰香又可隨身攜帶的暖手器具,這應該就是手爐的雛形。

一手不暖何以暖天下?天冷了,這個手爐給你用

清代康熙時期琺琅纏枝紋球形香薰(圖片 |故宮博物院)

其次,從手爐造型還依稀可以看到燻爐的痕跡。

手爐和燻爐一樣一般都具有爐蓋(爐罩)、爐身以及爐足(有些手爐沒有)四部分,不同的是手爐多了提樑(提柄);二者的爐蓋都有鏤空紋樣,用以氣體(熱氣、香氣)的發散。只是手爐的蓋子適應薰衣、暖手的需要比較平,而燻爐的蓋子為營造香菸繚繞的景象一般為圓頂形;二者的爐腹都比較深,且爐底封閉,可適應炭火陰燃和樹脂香料的燃燒。由此可見,手爐在繼承了燻爐造型特點的基礎上進一步演變,以適應隨身攜帶的需要。

一手不暖何以暖天下?天冷了,這個手爐給你用

清代銅鎏金纏枝牡丹手爐(圖片 | 故宮博物院)


▼ 手爐“成長史”

一手不暖何以暖天下?天冷了,這個手爐給你用

《甄嬛傳》中妃子們捧手爐(圖片 |古典書城)

一手不暖何以暖天下?天冷了,這個手爐給你用

《琅琊榜》中梅長蘇捧手爐(圖片 |古典書城)

燻爐大概在隋唐時期就已兼有暖具功能了,到了唐宋兩代手爐已經十分普及,成為民間百姓普遍使用的取暖器具。宋代時城裡設有香藥局,專門售賣焚香和手爐使用的炭餅。

唐代白居易《江南喜逢蕭九徹因話長安舊遊戲贈五十韻》中雲:“拂胸輕粉絮,暖手小香囊”。

宋代陸游《西林傅庵主求定庵詩》中雲:“業力驅人舉世忙,西林袖手一爐香。”

元代張顯在《輦下曲》中雲:“國老手爐先引導,白頭聯騎出都城。”

明周嘉胄的《香乘》中就曾提到手爐:“外形呈圓、方、六角、花瓣等形,蓋頂鏤空。形制較小,可隨身攜帶,供取暖。”

手爐的製作,在明清時期達到高峰。早期的銀、鐵、瓷等材質被大大減少,而廣泛地使用銅質。一來因為金屬銅的傳熱性較好,捧在手上更為暖和;二來銅質光滑,柔中帶剛,富有延展性,便於製造工藝的發揮,製成的手爐也不易鏽蝕和壞損。

一手不暖何以暖天下?天冷了,這個手爐給你用

清代陳枚繪《月曼清遊》冊“寒夜採梅”(圖片 | 書格)

一手不暖何以暖天下?天冷了,這個手爐給你用

清代陳枚繪《月曼清遊》冊“踏雪尋詩”(圖片 | 書格)

清末以後,手爐工藝開始衰落。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期在江浙一帶仍有少量生產,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手爐便被價格更低廉使用更方便的熱水袋、暖手寶所代替了。

真正的“美貌”與“內涵”兼備


▼ “美貌”

一手不暖何以暖天下?天冷了,這個手爐給你用

清代畫琺琅開光手爐(圖片 | 故宮博物院)


一手不暖何以暖天下?天冷了,這個手爐給你用

清代畫琺琅雲龍紋圓手爐(圖片 | 故宮博物院)

一手不暖何以暖天下?天冷了,這個手爐給你用

清乾隆時期琺琅三陽開泰紋手爐(圖片 | 故宮博物院)

手爐家族中,最具盛名的當數明代和清早、中期的作品,尤其是名家制作的手爐,融雕、鏤、刻、鑲、磨等工藝於一身,匯詩、書、畫、印於一器,不僅是實用器物,更是齋房文玩。

晚明的嘉興名匠張鳴岐,就是一位頂級制爐名家,由他所制手爐人稱“張爐”。據《鑑物廣識》、《梵天爐叢錄文物》記載介紹,他製作的手爐厚薄均勻,花紋精細,整爐不用鑲嵌或焊接,但卻能達到蓋子緊密久用不松、腳踏不癟落地不壞的品質。尤其令人驚歎的是無論爐中炭火多旺,外表卻不燙手,可見其登峰造極

另一位晚明銅器名匠是胡文明,他擅長鑄造銅爐,並能按古式製造彝、鼎、尊、卣之類銅器。所制的手爐以純正的皮色取勝,式樣高古,精美非常,人稱“胡爐”或“胡銅”,時譽極高,為世珍重。2005年香港佳士得秋拍中以303.2萬港元成交的一隻明末局部鎏金人物紋手爐就是他的作品。

一手不暖何以暖天下?天冷了,這個手爐給你用

清雍正時期黑漆描金山水圖手爐(圖片 | 故宮博物院)

一手不暖何以暖天下?天冷了,這個手爐給你用

清乾隆時期朱漆描金龍鳳紋手爐(圖片 | 故宮博物院)

清代流傳下來的手爐多為皇家御用品,材質多了漆器、琺琅等品種,其特點是工藝複雜(有描金、彩繪、錯金銀、掐絲琺琅等)、色彩豔麗、圖案繁密。

爐身多開光,雕鏤鏨刻著山水人物與花鳥奇珍的圖畫,有時也會將詩書畫印刻於其上。不僅是爐身,連爐蓋和提樑上也是手藝人窮極工巧的發揮區域:他們將爐蓋雕琢得猶如古典園林中的花牆鏤窗一般雅緻,又能與氣孔完美結合在一起。五蝶捧壽、梅蘭竹菊、喜鵲繞梅等吉祥紋飾是比較常用的;提樑上多刻幾何連續的紋飾。

▼ “內涵”

一手不暖何以暖天下?天冷了,這個手爐給你用

《紅樓夢》中黛玉捧手爐(圖片 |古典書城)

手爐的“內涵”指的是它的價值,包括實用價值與象徵價值兩方面。

手爐具有取暖和薰香兩種實用功用。

“縱使詩家寒到骨,陽春腕底已生姿。”在過去,手爐是冬季時文人雅士几案上常備的,它不僅能隨時暖手,還在這漫漫寒夜中,平添了幾許“紅袖添香添暖”的溫情。

《紅樓夢》第五十回“蘆雪庵爭聯即景詩 暖香塢雅制春燈謎”中,眾姐妹同寶玉在蘆雪庵中聯句作詩,為了避免手冷,便人人一個手爐。其中這樣寫道:

湘雲聽說,便拿了一支銅火箸擊著手爐,笑道:“我擊鼓了,若鼓絕不成,又要罰的。”寶玉笑道:“我已有了。”黛玉提起筆來,說道:“你念,我寫。”湘雲便擊了一下,笑道:“一鼓絕。”

一手不暖何以暖天下?天冷了,這個手爐給你用

87版《紅樓夢》第19集“琉璃世界白雪紅梅”

《紅樓夢》第八回“薛寶釵小恙梨香院 賈寶玉大醉絳芸軒”中寫道:

可巧黛玉的小丫鬟雪雁走來,與黛玉送小手爐,黛玉因含笑問她說:“誰叫你送來的?難為她費心,那裡就冷死了我!”黛玉一面接了,抱在懷中,......黛玉笑道:“姨媽不知道。幸虧是姨媽這裡,倘或在別人家,人家豈不惱?好說就看得人家連個手爐也沒有,巴巴的從家裡送個來。”

一手不暖何以暖天下?天冷了,這個手爐給你用

87版《紅樓夢》第4集“探寶釵黛玉半含酸”

手爐脫胎於燻爐,而燻爐的主要作用是用來薰香,所以手爐除了保暖作用,也可用來薰香

如《紅樓夢》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語 意綿綿靜日玉生香”中寫道:

襲人一面說,一面從荷包內取出兩個梅花香餅兒來,又將自己的手爐掀開焚上,仍蓋好,放與寶玉懷內。

一手不暖何以暖天下?天冷了,這個手爐給你用

87版《紅樓夢》第9集“意綿綿靜日玉生香”

手爐還具有象徵價值。不同樣式的手爐體現出使用者的財力。

《紅樓夢》中王熙鳳主持賈府中一應事宜,平時又放錢收利,即便是在整個賈府中她都屬於較富貴的,所以曹公對與她所用之物的描寫較之他姐妹就更顯華麗。書中雖未具體描寫鳳姐所用手爐較之其他人所用如何精美,但參照她平時的吃穿用度,想來定是不錯的。我們可以87版《紅樓夢》為參照。

《紅樓夢》第六回“賈寶玉初試雲雨情 劉姥姥一進榮國府”中寫道:

那鳳姐兒端端正正坐在那裡,手內拿著小銅火箸兒撥手爐內的灰。平兒站在炕沿邊,捧著小小的一個填漆茶盤,盤內一個小蓋鍾。鳳姐也不接茶,也不抬頭,只管撥手爐內的灰,慢慢的問道:“怎麼還不請進來?”

一手不暖何以暖天下?天冷了,這個手爐給你用

87版《紅樓夢》第3集“劉姥姥一進榮國府”

87版《紅樓夢》第19集“琉璃世界白雪紅梅”中,天降大雪,蘆雪庵內大家都捧著手爐取暖,但大多是樣式簡單的黃銅手爐,只有王熙鳳捧的是陶瓷繪彩的手爐,與眾人不同。

一手不暖何以暖天下?天冷了,這個手爐給你用

87版《紅樓夢》第19集“琉璃世界白雪紅梅”

說了這麼多你是不是也有點動心了?

為了滿足好奇心,我還特地去某寶上搜了一下,您別說還真有。不僅有各式手爐,還有手爐的專用炭和火箸(夾熱炭用)賣,感興趣的讀者不妨去看看。

當別人捧著電熱寶取暖的時候,我手捧青銅香爐,偶爾拿出火箸撥一撥炭火,格調頓時便高雅起來。如果再扔進去幾顆栗子烤一烤,就更好啦。

參考文獻:

[1]金根源,張正望.中國民間手爐鑑賞[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江俊偉、陳雲軼,譯註.香典[M].重慶:重慶出版社,2010.

[3]嚴屏、蘇昊,手爐歷史淵源探究[J],民間藝術·藝術學理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