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當老闆(四)——閱歷為王

戴上“總”字帽,之所以工資高,是因為你的工作分擔了老闆的一大部分負擔。

老闆沒有三頭六臂,所以無法事必躬親,他一年掙個千萬上億的,花個百把萬年薪,請個金領當一下“替身”,對他來說,是很划算的。

而對金領來說,則不要被“高薪”所迷惑,而一定要利用這當老闆“替身”的機會,積累閱歷,增長才幹,為企業多作貢獻,為創業打下良好基礎。

“管事”只要把工作安排得有條理,不誤事,按時、保質、保量完成任務就行了,而“管人”主要是管“心”。

人心隔肚皮,能管好人的人,非得有兩把刷子才行。

這兩把刷子,一把叫“搞定”,一把叫“擺平”。

搞定,就是排除“對立面”。什麼叫“對立面”?35歲以上的人都知道。

擺平,就是一碗水端平,這是任何組織內部和諧的基礎,擺不平就一定不和諧。

除了報酬問題要擺平外,崗位安排問題,工作量的問題,培訓機會、升級機會問題都要擺平,各個小利益團體間的平衡也要擺平。

所謂“擺平”,既要會擺,還要能平,對人品、閱歷、矛盾協調能力、利益平衡能力的要求之高,可想而知。

如何管好基層群眾、中層幹部和高層領導?

如何貫徹自己的戰略思想、戰術主張?

如何用好老祖宗傳下來的智慧--儒家、道家、法家、釋家的思想?

這四種閱歷,就如同一張桌子的四個支柱,我們來設想一下,如果我們當了老闆,而且是大老闆時,少任何一條腿的情況:

當我們繼承家業,少了“做事”的閱歷磨鍊,一下子當上董事長,這時下屬給我們一份投資100萬元的報告,你知道風險在哪?有陷阱嗎?你是簽字呢,還是不籤?

當我們少了“管事”的閱歷,你能讓手下幾百幾千號人這周做什麼,下個月做什麼嗎?你的戰略目標在哪?你的戰術手段有效嗎?

同樣可以想象,一個不會做人、不懂管人的老闆,能管好200名員工的公司、1000個工人的工廠嗎?你走路怕踩死螞蟻,說話一米外就聽不見,這些人憑什麼聽你的?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老闆的閱歷,也不是一天可以練成的。我們的大腦裡,需要一個像Windows一樣的平臺,有了這個平臺,我們就可以篩選出實用的知識,並切實地掌握它、運用它,最後形成自己的閱歷。

知識,本身沒有力量,但要是用出來,用得恰當,就力大無窮!

反覆使用知識、總結經驗,最後形成閱歷,當老闆的各項基礎就雄厚無比了。

而積累閱歷的這個平臺就是由做事、做人、管事、管人四大支柱構成的。

什麼事情就怕摸不著路,有路可循就好辦了。我的建議是:

偷師,邊幹邊學,邊學邊用,勤奮實踐。

有人會問,為什麼只寫10件事,既不是9件也不是11件?或更少、更多?

問得好!

請注意:這是一個神奇的管理心理訓練。

在佈置填這個表時,主管會要求你,在你只能寫出9件事時,你要再想想,還有什麼事情忘記了;在你寫出11件或者更多件事時,他會提醒你,有什麼不那麼重要的事情也寫上去了。

我的小老鄉們走上工作崗位前,來拜訪我時,我教給他們的第一件本事,就是填寫這張普通而神奇的表,不到三個月,能堅持不懈的人都有驚喜:

第一個月結束,他們就會說主管交代的事,一般能想到一半了;

第二個月下來,他們說,主管能想到的,他們也想到了;

第三個月左右,他們想到的工作,主管不一定想得到了。

你看,就這麼一張普通的表,讓一個初出茅廬的人,3個月左右,對本崗位工作的熟悉程度和思考深度,能夠快速地達到主管的水平。厲害吧?!

你知道為什麼信仰宗教的人,自律能力強一些呢?

因為他們經常禱告、許願,提醒自己行善積德,久而久之有一種向善的約束力。

填寫TODAY?蒺S TOPTEN 也是這樣,你每天要想:今天要做什麼?想了要寫出來,寫出來了要去做,做了要有記錄,這是一種約束。久而久之,你的工作主動性就強了,一個主動工作的人,沒什麼事是他做不好的。

練習方法:

( 1 )在電腦上做一張TODAY?蒺S TOPTEN表,每天主動填寫;

( 2 )經常要外出的話,買個可以放牛仔褲後袋、兩元左右的筆記本。從你有緣買了這本書,有緣看到這一頁的今天開始,每天記要做的10件事;

( 3 )如果是坐辦公室的,嘗試先在臺歷上寫幾天,不過為了保密和正規起見,還是弄一個筆記本好一點。

在TODAY?蒺S TOPTEN的基礎上,標出ABC123

TODAY?蒺S TOPTEN列出來了,這是你當天工作的最好開始,你已經比那些無頭蒼蠅強了很多,但是這還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

接下來,你還要把10件事情的先後順序按ABC排一排,並且思考一下做好每件事的123步驟。如果是大事,要再列一張表,小事用筆勾一下就行了。

1. ABC123其實是一個時間管理的絕招。

我們學打球或學開車,有老師講解一下要領的話,我們會學得很快。

時間管理也是如此,這個絕招的要領就是兩個:

一是把各件事情的先後順序用ABC排好。

二是把做每件事的目標、完成任務的計劃、策略性的行動方案想好,想想完成它的困難在哪兒,要調動什麼資源。

案例

有位離休老幹部發感慨:“小余,往年這個時候啊,家裡真叫門庭若市啊!有幾年春節我和你張阿姨都躲到鄉下老家去過,就這樣這些人都還找到鄉下去。現在,唉,門可羅雀嘍!”

現在怎麼了?是“那些人”太忙嗎?

不是,是他們的時間表上,給老幹部拜年這件事被排得靠後了,或者乾脆把這事從TODAY?蒺S TOPTEN上去掉了。人情冷暖,世態炎涼,就是這麼回事。

有一次老同學在北京聚會,十幾年沒見面了,外地同學都到了,就一個北京的同學反而沒到,打電話總說:“忙啊,一個新項目剛開張!”我接過電話說:“我們乾脆去你那邊吧!”我知道這位同學創業有成,最近又加盟美國一家叫賽百味的“SPY咖啡吧”。而我這次來北京也打算考察一下這種商業模式。於是聚會又從鼓樓改到五道口,為同學新店捧場了。看來幾方的優先是可以交叉、可以雙贏的。

為了做好排序,我們要加深一下對“優先”二字的理解。

以後,我們約別人做什麼事,別人說沒時間,不一定是真的沒時間,而可能是沒優先排上你的事。我們有時推掉別人的約會,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在人的一生中,什麼事情都可以推說沒時間去做,但是有兩件事,即使我們再忙,也一定要優先安排:

一是孝敬父母,二是鍛鍊身體。

我們求學在外,工作在外,和父母相處的時間本來就少。古人說:父母在,不遠遊。我們是現代社會了,可能做不到。而且,父母總是希望我們大丈夫志在四方,能出國留學讀個博士,他們才高興呢。

等到我們在外面成了家,某一天衣錦還鄉再仔細看一看雙親時,我們會發現,他們再也不是我們記憶中的模樣了。滿臉的皺紋自不用說,那佝僂的腰身、遲緩的動作、混濁的眼神,寫下了太多的歲月的艱辛。

這時候,我們可能才意識到,我們多年來,把人生旅途中最重要的兩個人忽略了。我們四五年、七八年,甚至十幾年的TODAY?蒺S TOPTEN上,都沒有寫上我們最熟悉、最親切的名字,更不用說排上ABC123了。

前不久,大家在議論公費醫療改革失敗的事情,我說:“也沒有完全失敗,醫藥費貴,生不起病,至少讓我們知道鍛鍊身體的重要了。”

在上海,我有三位忘年之交,一位是本土最有創意的4A梅高公司的創建者高峻先生,一位是有“上海廣告教父”之稱的邵隆圖老師,這兩位都是得道高人,出世入世,在滾滾紅塵中來去自如,進退有據,過著讓神仙都羨慕的日子。而另一位曾經對我幫助很大的陳老師,病倒在浙江的影片拍攝現場,畫壇一代名師,死得其所哉!提起他的名字,提起他的早逝卻不禁令人欷歔。

最近以來,幾位著名教授、幾位才華橫溢的CEO,都英年早逝,可惜媒體熱衷於八卦新聞,對這麼重要的社會現象視而不見,只是發了點短消息,也許在娛樂記者的ABC123裡,這個話題沒有深挖的必要。

但是,我們當老闆要善於多問幾個為什麼,為什麼他們不鍛鍊?是他們沒條件嗎?是他們沒時間嗎?是有人攔著他們、逼著他們,不讓他們鍛鍊身體?

看來,ABC123這玩意,既有人世間的大智慧,又有生命的神奇密碼。

戰爭是市場營銷最好的老師。

案例

假設你是突擊隊員,班長給你的任務是:天亮前把那座日本鬼子的碉堡炸掉。

( 1 )這就是要完成的“目標”:要去炸,而且要炸掉,時間是天亮前。

( 2 )接下來你的“計劃”就是把任務分解成幾小塊:5分鐘通過鐵絲網,20分鐘潛伏接近碉堡,3分鐘實施爆破。

( 3 )你的“策略”是什麼呢?

首先要分析一下完成任務的難度及需要哪些配合。

通過鐵絲網,需要一個戰友幫忙剪斷鐵絲。

潛伏接近碉堡,由於敵人哨兵每15分鐘巡邏一次,為了避免正面交火,你決定從左邊接近,因此需要戰友從右邊製造一點動靜,聲東擊西,把哨兵吸引過去。

在3分鐘裡實施爆破。這是你可以獨立完成的。

爆破是你自己“流程內”的,你自己搞定;其他兩項“流程外”的要戰友配合,你需要和班長“談判”。

要有目標、有計劃、有策略地做事

1你不理目標,目標不理你。

這句話的靈感來自CCTV一個節目的廣告語:你不理財,財不理你。

後來,上海一家政論雜誌引申為:你不關心政治,政治關心你。

而目標就沒那麼好的脾氣了,你不理它,它一定不理你。心中沒有目標的人,一定達不到目標。沒有把當老闆作為目標的人,一定當不了老闆。作為打工仔的職業經理人和白領,你不理目標,考核會理你,當別人領獎金、拿紅包的時候,目標完成率會讓你無地自容。

2你不認真作計劃,你就是計劃著失敗。

那種“認認真真把事情做砸”的人,是最讓人哭笑不得的。因為他態度誠懇,做事認真負責,就是有一樣不認真--作計劃。

俗語說:“吃不窮,穿不窮,不會算計一世窮。”

交往、結識了各大企業推銷人員這一最關鍵的人脈。

據統計,從營銷員起家,當大老闆的,佔創業人數的70%以上。

但是,很多營銷人員創業失敗了。包括我自己,一次成功,一次失敗。第一次是做玩具代理,規模小;第二次是辦廠,做全國網絡,規模大。

我的總結是:閱歷的火候不夠。

如何在營銷工作中迅速增長自己“做事”的閱歷?

學會識貨、識價、識賬

一句奇怪的“江湖切口”:識貨、識價、識賬。

這是以前老廣州十三行的不傳之秘,怪不得看上去像“江湖切口”。

相傳以前廣州十三行老闆,培養自家的子弟做生意,有一套嚴格的辦法,其核心就是上面這句“江湖切口”。

別小看這句話,比很多MBA教材還科學、實用!

這句話用普通話讀起來怪怪的,看不出有什麼神奇的地方,兩廣人用廣東話一讀,意思就非常淺顯,而且措辭簡練生動,其精義說出來也沒什麼深奧或者神秘的地方,大意是這樣的:

要學會一門生意,大致要三年時間:

第一年, 識貨,要精通貨品知識,這叫“練眼”;

第二年, 識價,要精通市場行情,這叫“練心”;

第三年, 識賬,要精通投入產出,這叫“練膽”。

前些年公司新招一批大學生營銷員,培訓一週以後,我找他們座談,七八個代表坐了一圈,每個人都從戰略講起,洋洋灑灑,滔滔不絕,都特別指出了公司發展中的不足和缺失所在。最後,我問道:“本公司最暢銷的產品,規格是多少克?”有一位答上來了。我又問:“這產品每件批發價多少?一輛加長東風5噸汽車能裝多少件?噸公里運費多少?”大家都不吱聲了。

要知道,這些簡單答案在培訓的第一天發的材料裡都有,只不過因為大家是高才生而沒有講解,但我親自強調了好幾遍要大家牢記,最後要考試的。

這就是營銷實務與大學教科書的區別。

過去在老行當裡學買賣,是這樣積累閱歷的。

以實業為例:

第一年,下車間,熟悉產品;走市場,熟悉這個行業各競爭對手產品的優缺點;去實驗室,熟悉本行業已落後和最前沿的成果。成為鑑別產品質量、判斷產品市場需求趨勢的專家。

第二年,走訪上游的供貨商和下游的經銷商。勤跑市場終端,明白全盤生意的來龍去脈,比如說:如何判斷行情,如何掌握交易規則,如何達成交易而做成一筆生意,成為談判專家。因為談判的核心是價格,價格的核心是供應鏈各環節的利益分配。

第三年,學會投入產出、盈虧平衡的計算方法;學會判斷哪一筆生意可以做,哪一筆生意不可以做,為什麼。獨立思考,獨當一面,獨擔風險,最終成為一個精明的管理專家、真正的企業家。

無論你讀了什麼名校,拿了多高的學位,如果你有心接班,這三步是一定要走的。

至於時間,你要接下家族生意,三年時間的磨鍊,只能算短,不算太長。要知道欲速則不達的道理,好多老闆都經歷過匆匆上馬,傷筋動骨的教訓。

而且,這期間還要吃很多小虧,走很多彎路,才能夠真正地把“眼”“心”“膽”練好。

說到這,你應該有點相信“識貨”“識價”“識賬”這三部曲的神奇功效了吧。

掌握鋪貨、理貨的基本功

做什麼事都需要有基本功,這看似簡單的基本功,是萬丈高樓的基礎。

而我認為,營銷員的基本功,既不是推銷技巧,也不是談判藝術。因為那些東西就跟前面所說的,幼兒心理專家見了小寶寶哭起來,往往手足無措一樣;推銷、談判考100分的高才生,一去鋪貨、理貨就洋相百出了。等過了這一關,回過頭來再學習推銷、談判,就會有不一樣的收穫了。

以快速消費品的營銷員為例,一個剛入門的“菜鳥”,經過識貨、識價、識賬的簡單培訓後,只要接著有機會再做三個月的鋪貨、理貨,他很快就會成為一個經驗老到的業務人員,看上去像個江湖老手,跟三個月前相比像換了個人似的。

1. 先看鋪貨。

鋪貨的過程中我們會遇到三種磨鍊:

一是“捱罵”。

我們配合經銷商做“深度分銷”時,遇到的第一件事情,通常就是捱罵。經銷商和分銷商演雙簧,在廠家新來的營銷人員面前開罵,是司空見慣的開場戲。

罵的方式有假惺惺的笑罵、有比口才的對罵、有臉紅脖子粗的爭罵。罵著罵著,風頭就轉到對廠家政策的不滿上來。

比如:退換貨不及時啦、財務對賬不配合啦、年終返利不兌現啦、促銷政策打折扣啦、價格混亂啦、附近地區市場跨區域竄貨啦,等等。相信你從一個下午的捱罵中學的東西,比任何高級培訓三個月學的東西還多;半個月裡七八趟鋪貨跑下來,對公司的產品、價格、銷售政策,無論口試還是筆試,你都有信心過關了。

二是“自找麻煩”。

你不去鋪貨,不去上門服務還好,這一上門,麻煩也就來了。這個麻煩就是市場上的歷史遺留問題。

廠家與經銷商、分銷商之間,總有一些理不順的問題累積起來。

這些問題,有的是對合同的理解有分歧,廠家不願意處理的;有的是經銷商想鑽空子,廠家多次予以拒絕的;有的是廠家人員變動,留下一筆糊塗賬的;有的是廠家營銷員口頭承諾,查無實據,無法兌現的;有的是廠家營銷員和經銷商勾結,惡意侵佔廠家利益,露出狐狸尾巴的。

既然你上門了,這些麻煩就一盤子全端上來了。在處理這些麻煩的過程中,你會從一個事事要彙報請示的生手,經過上司的熱情指導和鼓勵,或者不耐煩的責罵及旁敲側擊後,成長為一個知道什麼是原則、什麼是“江湖秘密”的,符合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特色要求的合格的營銷員。

三是“脫胎換骨”。

在鋪貨過程中,你配合客戶方面的業務人員,一件件地把貨從倉庫領出來,又一件一件地送到各經銷商、分銷商的手上,知道了“物流”是什麼,一筆完整的生意是怎麼做成的。

在和老營銷員、經銷商、競爭廠家的營銷人員打交道的過程中,你見到了各種各樣的嘴臉,看到各級倉庫和各種報表之間的種種“貓膩”。

有一天,你會突然發現,你以前所學的東西和自己見到的現實,是完全兩碼事;以前崇拜的學識淵博的老師的光輝形象,好像褪色了許多。知道了“慎獨”是什麼意思,在不斷的思索和總結中,你發現自己長大了。

事實上,你真的脫胎換骨了。

2. 再看理貨。

理貨的過程中,我們會有兩個領悟:

一是店大欺客,客大欺店。

現在很多企業的終端管理,都是廠家自己獨立完成的,這其中經銷商只起到輔助的作用。1997年以後,終端的力量突然強大起來,整個商業的業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以前的商場,毛利來源主要是進銷差價,賺消費者的錢。

現在為了爭取客源,競相壓價、促銷,進銷差價小了,於是產生了各式各樣名目繁多的向廠家要錢的項目:進店費,有按條碼算的,有按品類算的;陳列費,有按照位置收的,有按排面收的。還有年節贊助費、新店開張費、特殊促銷費,等等。

“我給你貨賣,你還收進店費?”答曰:“你不進,別人進。”

“貨賣給你了,你擺上貨架還要收陳列費?”答曰:“你不交,好位置就給別人了。”

“你過節,你新店開張跟我有什麼關係?”答曰:“你不給則扣款,無條件下櫃。”

不要說是第一次與終端打交道的“菜鳥”,就是“老江湖”有時候都受不了那店大欺客的鳥氣。

也有客大欺店的時候,就是國際大品牌來了,店家得罪不起。賣場是分品項管理和核算的,因為缺了這個品牌,這一類產品的銷售任務就完不成,也影響該店的檔次和聲譽,這就是“缺了甘草難開藥鋪”,也是所謂的客大欺店。

二是終端無秘密。

做好終端銷售,沒有任何秘密可言,如果說有秘密的話,那就是這句樸實無華的話:

“更好的位置,更大的位置,更好更大的位置。”

終端是赤裸裸的競爭,有70%的消費者是在貨架前,才決定具體買什麼品牌的。而如何為自己的產品,爭取一個好的、大的,更好、更大的陳列位置,以吸引顧客的眼球,這就是終端管理的秘密所在。

與此同時,圍繞著這個眾所周知的秘密的臺前幕後的交易,在光天化日之下或夜幕中逐次展開。

這時候,那些五分鐘就能學會、半個小時就能熟練掌握的商品陳列技巧,那種培訓教材中標出的精美的陳列效果圖,是做理貨工作的營銷員心中永遠的痛,對於小企業來說,那更是永遠的夢。因為你沒有錢來做,在終端永遠是個觀眾。

有了做營銷員的閱歷,就掌握了當老闆做生意的基本功,如推銷、談判等。

C用到完全治癒為止

為廣告而做的市場調查,能完成“買點”的梳理就大功告成了。

一定不要從“賣點”出發去細分市場,或進行差異化定位,一定要用經過市場驗證的“買點”,來倒推我們能站住腳的差異點。

二、抓住“買點”來進行廣告、促銷、特殊媒體創意

企業要求提高市場佔有率,要完成部門承包的總毛利養活自己,這些都決定了:創意,是為了賺錢,而不是玩藝術。

對於一個患者作的一個調查結論是:

發現便血了才知道患了痔瘡,第一次去了醫院,治好了。

兩年後復發,就自己買藥,本案策劃的藥止血非常快,通常第二天就好了。止血後,就忘記用藥了,直至幾個月後又出血復發。

(這種懶惰行為,為藥物的重複消費創造了市場)

假設,把“止血快”作為一個“買點”來創意,我們要看產品是否具有支持這一“買點”的差異點。

如果這種出發點站得住腳的話,我們如何在15秒內,7次提到產品與功效,而創意又不像很多藥品、保健品廣告那麼惡俗?

三、品牌是要為產品服務的

以品牌延伸品牌,或以品牌延伸產品都是非常危險的、學院派教條主義的做法。

建議:找出毛利高的明星產品,並主攻這個創意。

最後,請大家多看點醫書,哪怕是痔瘡類普及通俗讀物,多和家人、朋友討論,多走點藥店,不一定要自己患痔瘡,但是要親自下市場,才能成為這個行業的半個專家。

下面是來自一線的廣告實戰絕招。

第一招:“賣點”與“買點”

廣告要解決的是兩個問題:說什麼,怎麼說。

廣告專業的一切技術含量,就在這兩個問題裡。

說什麼,這是策略問題。

怎麼說,這是創意表現問題。

很多專業廣告公司也依此設置兩大類部門:策略部門和創意表現部門。

策略要是能“說對話”,創意表現能“做對事”,廣告就成功了。

怎麼樣才能把話說對?

這就看我們能不能把消費者的“買點”找準。

“買點”是什麼?

“買點”就是消費者的需求。

我國古代有很多很有意思的故事,比如“買櫝還珠”,國人對這個故事的哲理,早已瞭然於胸,但是對它所蘊涵的商機,卻熟視無睹。

大家想想,我們要賣的是珠子,那位老兄買的是“櫝”,是盒子。這就是他的需求,也就是他的“買點”。

那位被無辜嘲笑了幾千年的老兄,能用高價買下那個漂亮的“櫝”,說明他有購買力。這個地方以他這麼有實力的成功人士,都不知道珠子的價值,說明當地人還沒有這方面的消費習慣,珠子的市場只是潛在的需求。但是他們喜歡精美的包裝,懂得欣賞華麗的設計,這是現實的需求,包裝業、平面設計事務所在當地肯定大有市場。

腦白金長盛不衰,就是得益於此。

早期腦白金的廣告,以功能訴求為主。苦口婆心地推薦自己的“賣點”,效果並不理想。後來一調查,70%的人買來是送禮的,於是“送禮廣告”鋪天蓋地而來。說對話,把說對的話往死裡說,廣告就成功了。

我跟巨人集團的CEO,中國身價最高、最年輕漂亮的女總裁劉偉開玩笑說:“腦白金一不小心讓你給做成長線產品了。”

而事實就是這樣,中國保健品各領風騷兩三年,你方唱罷我登場,只有腦白金鶴立雞群,巋然不動!

原因就是一個:說對話了。

第二招:“品牌形象”與“產品”廣告

有一次參加一個品牌戰略研討會,各位專家大談應如何建設品牌廣告之“雅”,痛心疾首地抨擊產品信息廣告之“俗”。參加這樣的會,總是讓我想起我敬仰的費孝通老人,對中國傳統知識分子入木三分的評價。

我的發言第一句話就是:如果各位是花自己的錢,您會先做產品廣告,還是先做品牌廣告呢?

如果你是企業負責廣告的,在與廣告公司打交道的第一天,你就要把這句話講清楚:我的錢有限,怎麼花,才有最好的效果?

1在企業的主導產品不超出三個的時候,要全力以赴做贏利產品的廣告。

不要在乎廣告表現有多惡俗,只要把產品“買點”多次講出來就行了。在這個階段,品牌的作用,就是提高產品的“指名購買率”而已,讓大家來買我的牌子,不要買錯。內容有多少是涉及品牌內涵及品牌形象的,我們不要過於計較,只要朝著一個方向,按照品牌風格定位的要求去積累就行了。

我們都知道以前普京是俄羅斯總統,但是,普京屬於哪個黨派呢?我估計有一半以上的廣告專家答不出來。普京以後的俄羅斯總統是誰?估計還是有很多人答不出來。

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我們的廣告的主要任務是培育產品,拓展市場,提高銷量。

我們要全力以赴做盈利產品的廣告,賺到錢,再開發新產品,讓贏利產品形成梯隊。就我們這點家底,千萬不要奢談什麼“品牌形象”。

2在企業主導贏利產品超出三個的時候,我們可以來製造品牌故事了。

這時候,我們不但有錢,而且有了抗風險的能力。

反觀某些企業,只有一個到一個半產品贏利,而且這個產品的市場還是20世紀90年代初,低渠道成本時打下的江山,剩下一大堆半死不活的問題產品,還熱衷於搞什麼品牌延伸,結果腿沒伸出去,就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3那些有資本講品牌故事的企業,都是家底雄厚的“巨無霸”。

有時候我在想,老史不是沒有錢,也不是沒有策劃能力,他之所以遲遲按兵不動,沒有推出“巨人”總品牌,除了手上只有腦白金和黃金搭檔兩張牌以外,一定還有什麼他無法預測的風險在哪兒潛伏著。

同樣,愛投廣告的娃哈哈,到今天也沒有一個像樣的品牌形象廣告。

這就是“講對話”的兩個基本要求,偏離了這兩點,你就是在燒錢。

第三招:巧出創意,巧投媒體,巧用事件

什麼是巧?

我個人的理解,就是事情做得又好又省錢。

“三巧”做到了,廣告就“做對事”了。

1創意出得好,製作成本又低,這叫巧出創意。

好的創意要讓人過目不忘,對產品的買點又表達得恰到好處,按照傳統的審美觀念,是氣、韻、情、趣,無論書法還是美術作品,這四樣少了一樣就不是上品。

2媒體選得好,折扣又打得低,這叫巧投媒體。

好的媒體,實質上是指合適的媒體。

適合你的消費群的、適合你的訴求目標的媒體,才是好媒體。

好媒體有現成的,也有開發出來的。

比如,大家都以為在中央電視臺投廣告很貴,其實不然。

如果你的產品是日用消費品,投在中央電視臺的《 開心辭典 》《 星光大道 》這樣的節目每週一次,一次兩三萬元,一年下來百把萬元就搞定了,給人的感覺還是在中央電視臺投了廣告,是個全國性品牌了。

如果產品是針對成年人的,他們回家晚,看電視也要9點多快10點了,這樣的產品投在《 晚間新聞 》這類欄目就好一些。

現在的媒體公司有很多數據分析,但是真正檢驗的標準是市場銷售業績。

3跟大的事件扯上關係,廣告事半功倍。

水的勢能、風的勢能都能轉化成可用能源,大的事件也有很大的傳播“勢能”。

我們身邊每天都在發生很多大事,比如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這種大事件的傳播“勢能”,有長達幾年的傳播效果,如果我們把這幾年分解成幾個小段,策劃一些廣告,一個接一個小高潮往前推,這麼健康而正面的事件,操作起來是多麼有意思和有挑戰性啊!

有了廣告品牌專員的閱歷,你將來當老闆時就懂得了“發動群眾”。想一想,革命隊伍中,那些打快板、刷標語、發傳單的先輩,誰敢說新中國建立沒有他們的功勞。

不願意輪崗的捲鋪蓋走人。

三是組建試銷小分隊,專門負責總結試銷經驗,不給原有團隊添麻煩,但是服從總部和分公司雙重領導。

集團已經吹響管理整改的號角,整改,是為了休整後的再出發。

我們第二代營銷團隊,絕不能落後,讓我們迎難而上,實現更大的創新!

從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市場專員是與最高決策緊密相關的。

市場專員應該具備兩板斧。

第一斧:獨具慧眼--識天時、地利、人和

市場專員有時候就是前敵作戰參謀,根據在一線觀察到的情況,對作戰提出及時的建議。一個有價值的建議,不但要對打好一次戰鬥,還要對打贏一次戰役,最後打贏一場戰爭作出自己的判斷。

在中國,公開號稱或者低調地運用毛澤東軍事思想,管理自己公司的企業家不在少數,我認為真正運用得好的只有一位,就是深圳華為的任正非。

如同我們用“氣”“韻”“情”“趣”四個標準來進行中國傳統書畫審美一樣。對於一個能成大業的企業家,是否真正從軍事家那裡學到精髓,我個人會用“天時、地利、人和”來品評。在我的英雄冊裡,華為任總獨立華山之巔,也許是他真正地在部隊裡摸爬滾打過的緣故。

“天時、地利、人和”,也是傳統軍事哲學乃至政治哲學中,對幹大事、成大業成功要素的最精練的總結。

我們把它作為指導市場專員的知識,是不是小題大做?非也!

1. 天時,勢也。

春江水暖鴨先知。

市場形勢的變化往往是從市場終端開始的,而市場專員就是那隻鴨子。

識時,順勢。這是市場專員要掌握的第一項知識。

比如以快速消費品市場專員為例,賣場裡最近人流量多了或少了、某個櫃組大家在搶購某種東西、幾個售貨員在談論昨晚的某個電視節目,都是一些大事要發生的苗頭。

從宏觀上看,大賣場人流量的異常變化,與最近的市場不景氣、附近地區的居民購買力發生了變化有關係。

從微觀上看,也許附近地區有新店開張,分流了人群;也許賣場經營不善,欠薪,導致員工服務態度下降,供應商不敢送貨了。

這年頭,大家排隊搶購一種東西,要麼這東西很新,要麼很實惠,這說明有新產品上市,或新的促銷手法出爐了。

售貨員上班時間談論如《 星光大道 》《 開心辭典 》的節目內容,可能某個大企業的大策劃要啟動了,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