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樓市角力——土著和外碼永遠互稱SB

最近武漢本地樓市論壇上,一場針對漢陽濱江的罵戰,把哥笑抽了。

兩位朋友躺槍,遭網友怒懟。

哥有針對性安慰——

跟剛需談商辦房產的現金流,是雞同鴨講;

罵你說明心裡有你,作為武漢購房者的貼心老棉襖,值了;

關於引發撕逼的漢陽濱江,其實挺可惜。

當年拆遷平整、賣地、分拆一波騷操作,結合操盤者挖坑+填坑的彪悍過往,天時地利人和,大有cosplay上海大寧板塊之勢。

遺憾的是,一輪限價、行情反覆……

厄運女神為何總是長情此地?最終只剩一句,是金子總會發光。

逆襲不是不來,依然時機未到。

武漢樓市角力——土著和外碼永遠互稱SB

今天我們不再談這個板塊如何,只談罵戰本身。

武漢樓市,已經呈現典型二元結構”,主要參與者是土著和外碼(“新武漢人”俗稱,哥反正沒有歧視之意)。

兩類人,完全異型的價值觀,在對方眼裡,都是SB。

所以認知某個板塊,不能脫離微觀人群結構——這個板塊,誰比較中意?他們能出價多少?


01

既然要PK角力,我們首先要介紹雙方出場隊員。

土著代表隊:人數853萬,內含大量老弱病殘、歪瓜裂棗。

外碼代表隊:

人數236萬,主要是青壯年勞動力。

以上數據來自武漢截止2017年末常住人口和戶籍人口數據。

考慮武漢戶口獲取難度比較低,853萬人中,還有很多初代新武漢人,他們的價值觀、喜好依然非土著。

站在房地產購買力角度,武漢土著和外碼,已經勢均力敵。

而且你要算平均素質,學歷、年齡啥的,可能新武漢人佔優。

這個很好理解,他們背井離鄉,是來武漢打拼,不是養老。


武漢樓市角力——土著和外碼永遠互稱SB

直觀上,外碼買房衝動更強,自然也是開發商眼裡肥肉。

開發商蓋房子,明裡暗裡要圍繞新武漢人的喜好轉。

——這塊地以前幹嘛的,不重要,不存在地脈一說。

以前是水蕩子還是垃圾場都無所謂,有所謂的是現在的城市界面,一定要好。

馬路必須寬闊,建築必須高大,有大城市樣子,父老鄉親來串門,才會覺得你出息了。

一出門就是各種門面/夜市/棋牌室,那是萬萬不行的,我擦,跟我們縣城有啥區別?

你看這就跟土著審美觀很不一樣。

武漢對土著意味著生活,不是什麼標籤,除非買豪宅。


武漢樓市角力——土著和外碼永遠互稱SB

既然審美觀如此不同,對同一個板塊的判斷就完全不一樣,互稱SB合理。


02

本地土著買房,或多或少都有點地段情節總要問這個地方,以前幹嘛的。

比如哥在的這個地方,城市界面看不算差,建築硬件矮子裡拔將軍,他還是不怵的。

但一位土著朋友很鄙夷的說,呵呵,你真是不講究。你這個地方以前是屠宰場,有好多豬葬身於此,不好。

土著守護的所謂腔調,在武漢這座城市,總有一種喜感。

武漢樓市角力——土著和外碼永遠互稱SB

這種情節會跟記憶關聯,潛移默化影響你買房。

很多老城區有新盤出來,開發商滿大街送汽水,就是提醒你把根留住。

問題不是土著想不想留,是這個價格根本留不住。

執念讓土著錯失時間窗口。

武漢大規模的城市改造,翻新城中村,起步於2008年。

然後到2011年,二環內56個城中村都改造出讓,是一個節點。

武漢樓市角力——土著和外碼永遠互稱SB

新聞圖來源網絡

那幾年,武漢房價也不高,是二環內置換的時間窗口。

從白沙洲到餘家頭,武昌二環以內到處都是售樓部,6000~1萬出頭的盤一大把。

人總是有從眾心裡,越多越不在乎。

然後在本輪行情啟動時,這些新盤大部分進入銷售尾聲。

偶爾有點餘貨的,捂盤捂到天昏地暗。

武昌土著終於開始驚恐——為什麼我日常活動的區域,沒有售樓部了?

武漢樓市角力——土著和外碼永遠互稱SB

那段時間,外地人熱火朝天買光谷白沙洲,在土著眼裡簡直愚蠢至極。

二環內新房數量斷崖式下滑,為房價大調整蓄勢。

2015年行情的啟動階段,二環內次新房的漲幅,其實相當驚人,武昌二環附近,房價從1萬2、3漲到3萬,用時不到2年。

當土著猛然醒悟,想在熟悉區域找次新房,發現價格已經高得無力承受。

然後加入外地人排隊大軍,衝向自己根本看不上的三環外,發現便宜的房子也已經被買走,一波行情導致長期積壓的庫存清空,能買的,都是土地價格重置後的新房。


03

事實勝於雄辯。於是在外碼眼裡,土著留下傻又缺心眼的印象。

固守地段偏見,完美錯過郊區波瀾壯闊的城市化和M2氾濫紅利。

沒錯。武漢有很多板塊,都是外地人拉起來的。

典型如光谷。

包括楊春湖,吳家山,都有可能被出價能力高的外地人抬著逆襲。

但對內心毫無地段秩序感的新武漢人,也可能在韭菜地裡難以自拔。

傳統地段,能出來一個新項目,相當不容易。

地價,就是市場對板塊現有價值的共識。

他不需要去抬誰,也不需要被賣地的價格數字證明,好或者不好,都在視線範圍。

西北湖也好,萬松園也罷,價值就在那裡,開發商不會對未來畫餅子,畫了你也呵呵,你不在乎,眼前的苟且,就值3萬8。

武漢樓市角力——土著和外碼永遠互稱SB

圖源網絡:西北湖夜景

新板塊,就不一樣。

ZF打造一個新板塊多難啊,不投錢修地鐵修路,做學校、醫院,你怎麼會就範?

更關鍵的,新區不是一蹴而就,他是漫長過程。

這個過程,需要地價和房價互相成就。

武漢現在人口剛剛1100萬,過去5年淨增60萬+人口,未來據說要到1300萬,1700萬……

人這麼多要找地方裝,城市邊界外擴不可避免,這是客觀規律。

但怕的是“操控”。

主城區舊改停滯,新房斬斷供應,還建房不確權,鎖死商品房價格。

賣地,集中2~3個板塊,你想買,對不起,只能到這裡。

只要人口持續流入,每一個新區都有存活基礎。

新武漢人的買房經驗告訴他,板塊逆襲才夠刺激。

房價1.5萬,地價1萬,我擦這不是房價要到2萬?

這才是買房的真諦啊。

武漢樓市角力——土著和外碼永遠互稱SB

你有沒有想過,一個新板塊勢頭猛烈,並不是房價上漲,升值的純市場反饋,而是土地成本被人為推高?

進而掩護現在的房價,凸顯當下房價的“合理”?

土著經常嘲笑外地人,花快2萬買鳥不拉屎的地方,腦殼有包。

他的潛臺詞是,過往經歷已經教他做人,但脫離價格談一個板塊的潛力前景,都有點扯淡。

一有風吹草動,誰先裸奔誰心裡有數。


04

土著和外地人,在對方眼裡都是SB。

房地產重要的是共識,SB的共識也是共識。

所以被叫什麼不重要,你應該擔心的是同好數量不夠。

土著在樓市的弱勢,就是很難形成共識,內部都有著鮮明的鄙視鏈。

武漢樓市角力——土著和外碼永遠互稱SB

否則,土著的能量,也可能無窮。

很多開發商都說,土著窮,錯過時間窗口,估計再沒能力換房。

武漢房價從3000到8000,他們也是這樣說的。

從8000到15000,他們還是這樣說。

現在說武漢人窮的,那是沒見過2000年之前,武漢人有多窮。

工資不到1000,一臺486居然賣12000,買電視洗衣機都得存幾年錢。

國家中心城市,長江經濟帶,武漢城市圈......

政策的紅包,可以發給長沙也可以發給南昌,但透過房地產商品化,發到很多武漢土著手裡。

土著有地方住,手上也有點閒錢,只是住得不爽。

前幾年,低密度洋房對土著具有高度殺傷力。

他們不缺地方住,缺的是稀缺,是與眾不同。

傳統地段有爆款產品,土著才會爆發能量。

所以,文章開頭關於漢陽濱江的爭論,確實有一點憂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