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託託羅”到“龍貓”,是誰翻譯了中文“龍貓”?

這周,想必影迷的頭等大事就是還一張宮崎駿的電影票。

宮崎駿的傑作《龍貓》數碼修復版將在這週五(12.14)登陸內地大銀幕。從1988到2018,在《龍貓》誕生30週年之際,在2018的尾巴趕上內地大銀幕,這對多少影迷和粉絲來說又是一個“有生之年系列”。

從“託託羅”到“龍貓”,是誰翻譯了中文“龍貓”?

當年旬報年度十佳之首

《龍貓》的出現無疑是吉卜力工作室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影片當年榮獲日本《電影旬報》年度十佳之首,這是宮崎駿唯一一次獲得榜首的動畫,儘管後來像《幽靈公主》,還有拿下奧斯卡的《千與千尋》,在當年也僅分別在旬報榜單的第二位和第三位。

在這隻龐大、憨厚、可愛、溫暖,只會喊出“To~to~ro ”(其實意思是“我還很困,還想繼續睡”)的龍貓誕生後這三十年裡,我們見證它成為吉卜力工作室的標誌,它的形象被廣為傳播,成為最著名的動畫形象之一。

它對動畫的影響更是無遠弗屆,影響到好萊塢的皮克斯,在皮克斯的動畫中就多次出現致敬吉卜力和龍貓的鏡頭,比如2010年的《玩具總動員3》龍貓就客串出現,該作品執行製片人及身兼宮崎駿友人的約翰·雷斯特對此一安排表示“我們希望宮崎駿先生及吉卜力的各位;能從這一點發現到他們的存在對於我們(皮克斯)具有多麼重大的意義”。

從“託託羅”到“龍貓”,是誰翻譯了中文“龍貓”?

龍貓曾在皮克斯《玩具總動員3》中呆萌客串

立項曾遭拒,票房在吉卜力中倒數

但誰能想到,《龍貓》當年的票房在吉卜力中是倒數,甚至當年這部動畫在立項之初就被拒絕過,理由是“故事裡的背景昭和時代,對於一般日本人來說只是充滿貧乏生活的回憶”。

《龍貓》最初只是一個60多分鐘的動畫中篇,主角只有一個小女孩,同期,吉卜力另一位名導高畑勳的《螢火蟲之墓》也在製作,當得知《螢火蟲之墓》將被製作成90分鐘左右的動畫電影,宮崎駿也有意把《龍貓》拍成長片。

從“託託羅”到“龍貓”,是誰翻譯了中文“龍貓”?

高畑勳的名作《螢火蟲之墓》

這兩部電影當年在日本同時上映,《螢火蟲之墓》也入圍了《旬報》的十大,排行第六。

雖然得到評論界的高度認可,但《龍貓》在日本上映僅僅獲得11.7億日元票房,商業上在吉卜力中並不算成功。但之後電視臺的播放卻越來越受歡迎,原因有廠商將龍貓製作成布偶在市場上熱賣替吉卜力帶來大筆利潤,這也帶動往後吉卜力將電影角色給商品化販售的策略。而龍貓後來也成為代表吉卜力工作室的徽號及吉祥物,並在之後每一部吉卜力影片的片頭出現。

國內曾引進名為《鄰居託託羅》

雖說我們都欠宮崎駿一張電影票,但其實這並非國內首次引進《龍貓》,中國內地曾於1989年引進並由長春電影製片廠譯製該片,當時的譯名為《鄰居託託羅》。

此後,內地在1992年又引進了《天空之城》和《風之谷》。只是當時無論是電影市場還是媒體傳播不像今日那麼繁榮,自然也就沒有引起多大反響。

從“託託羅”到“龍貓”,是誰翻譯了中文“龍貓”?

那麼問題來了,“龍貓”這個中文譯名又是怎麼來的?為什麼當年引進時候叫《鄰居託託羅》到後來成為《龍貓》並被整個華語地區所熟知?它在兩岸三地的傳播情況又是怎樣?

“龍貓”中文譯名來自香港漫畫雜誌

“龍貓”的中文譯法是出自香港。當年這部動畫的粵語版曾在香港上映,同時它的主題曲粵語版《情誼心中印》也包裝成兒歌推廣出去。

這首兒歌是香港和廣東地區80後的成長記憶,演唱者是江欣燕,填詞是殿堂級填詞人鄭國江,在歌詞中就有一句“龍貓竟變做我的良朋,靜悄給我愛護和關心,情誼點點心中印。”這首歌首發在江欣燕首張個人大碟《baby,baby》上。

從“託託羅”到“龍貓”,是誰翻譯了中文“龍貓”?

江欣燕個人首張大碟《baby,baby》封面

所以很多人以為最早出現“龍貓”這一中文譯名的是該動畫在香港上映。但事實是,早在《龍貓》上映前一年,“龍貓”就已首次出現在香港的一本漫畫雜誌上,翻譯它的人叫甘增強(人稱“甘仔”)。

昔年香港有兩本漫畫雜誌,一本叫《漫畫週刊》,一本叫《A-Club》。甘增強同時兼任這兩本雜誌的總編。

當年大家的版權意識還較為薄弱,這些漫畫雜誌經常會直接翻譯一些日本刊物上的消息,在《龍貓》上映前,日媒已有報道,當時這一消息交由《漫畫週刊》的甘增強翻譯。

從“託託羅”到“龍貓”,是誰翻譯了中文“龍貓”?

當年《A club》定位是日本動畫綜合趣味志

據當年負責排印的另外一位編輯阿船回憶,這篇稿拖了很久都沒交稿,主要是甘增強在糾結是譯“貓龍”好還是“龍貓”好。當時初稿的譯名叫《身邊的貓龍》。

本來《身邊的貓龍》最終要定下來,準備排版付印,甘增強忽然改變主意,通知阿船改回“龍貓”。縱然事隔多年,阿船依然印象深刻。因從前沒計算機排版,須將版面製成菲林,方可上色印刷。其時版面已經就緒,阿船要用刀剪裁,才能把“貓龍”倒轉為“龍貓”。

就這樣,“龍貓”這一中文譯名第一次出現在華語地區的刊物上。

從“託託羅”到“龍貓”,是誰翻譯了中文“龍貓”?

當年風行一時的漫畫雜誌封面一覽

今年初,香港的玄學大師李居明曾聲稱《龍貓》是由他命名,他回憶道:“當年我還在電影圈,«天空之城»大賣後,所以老闆就買了«龍貓»版權回來,這部動畫是講老鼠的,但香港人很怕老鼠,當時老闆江先生叫我替這套電影改戲名兼配音。”

這則新聞一出,不久便有前《漫畫週刊》雜誌編輯出來澄清,為甘增強正名,他才是“龍貓”的第一個譯者,而且還早一年,李居明只是沿用了坊間已有的譯名。而甘增強後來離開了漫畫行業,轉行做了藥劑師,業已失聯。

從“託託羅”到“龍貓”,是誰翻譯了中文“龍貓”?

玄學大師李居明曾聲稱自己是翻譯龍貓第一人

至於臺灣地區的譯名,我們同樣可以從一首兒歌中得到信息,范曉萱1996年的專輯《小魔女的魔法書》中的一首歌《豆豆龍》是龍貓的原聲主題曲,可見那時在臺灣叫豆豆龍。

後來“龍貓”的叫法被越來越多人接受,隨著電視臺的重播,龍貓布偶銷售,還有它成為吉卜力工作室的吉祥物和標誌,無論中國內地還是臺灣坊間都約定俗成地把它叫“龍貓”。

“龍貓”是宮崎駿動畫特有的“物種”,它並非現實中老鼠或者田鼠,龍貓就是影片裡森林的精靈或神明。

“龍貓”是死神?吉卜力澄清

“龍貓”的大名越來越響,坊間也傳出不少有關龍貓的傳說,比如《龍貓》的故事其實是變奏自1963年的一對姐妹被虐殺“狹山事件”。

還有說龍貓其實是死神,網上傳聞指,皋月和小梅在故事中途已死掉,先是姐姐皋月在池中發現小梅的拖鞋,那時妹妹已淹死,由於姐姐不敢面對現實,於是說:“這不是梅的......”

從“託託羅”到“龍貓”,是誰翻譯了中文“龍貓”?

當皋月找上龍貓後,專門用來載靈魂的貓巴士就帶著姐姐與已死的妹妹一起了!網絡更指,所以小梅失蹤那幕後,每次她出場都沒影子!之後連皋月的影子也消失了!而龍貓,其實是死神。

對這些網絡謠言,吉卜力製作人鈴木敏夫早已澄清:“有關於龍貓是死神的謠言、或任何其他謠言,都不是真的。有些人出於有趣而捏造了這些謠言,看來這在網絡上傳得很兇。關於小梅和皋月沒影子的幾幕,那是我們判斷那個場景不需要畫影子,我們誠摯希望大家不要信那些謠言。”

所以這麼呆萌,能把人都暖化的毛茸茸龍貓怎麼可能是死神呢?!《龍貓》不是什麼悲傷暗黑,它是一部單純、美好、善良、給我們傳遞溫暖的電影。

(本文圖片來自豆瓣和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