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貓》是東方才有的烏托邦

文 | 瓜瓜

宮崎駿在1988年執導的動畫電影《龍貓》明天就要重新上映了。

說起來中國人最熟悉的動畫導演,除了近年來憑藉《秒速5釐米》《你的名字》等等聲名鵲起的新海誠,還有一個人盡皆知的人物,那就是兢兢業業,隔段時間就宣佈退休,但至今也沒放下動畫事業的宮崎駿老爺子。

《龍貓》是東方才有的烏托邦

1985年,宮崎駿與高畑勳共同創辦了吉卜力工作室。在此之後,宮崎駿的名字,和吉卜力工作室牢牢地栓在了一起。

如果你知道吉卜力工作室,又恰巧看過他們的動畫電影,不論是《千與千尋》還是《懸崖上的金魚姬》,甚至更為早期的《風之谷》《天空之城》,伴隨吉卜力工作室名稱一起出現的,就是這隻曾經風靡全球的龍貓。

《龍貓》在整個吉卜力作品中,是一個十分特殊的存在。

《龍貓》是東方才有的烏托邦

沒有通俗意義上的有始有終的故事,沒有環環相扣的情節,甚至連它的主角,那隻看起來就軟綿綿毛茸茸的大龍貓,在電影中的露面也不過四次,首次出現還是在電影已經進行了20分鐘的時候。這位非人類主角,沒有臺詞,沒有背景故事,甚至連性格都捉摸不定,但就是這樣的一個形象,讓世界記住了吉卜力。

《龍貓》是東方才有的烏托邦

《龍貓》是一個生活截面,它沒有起因經過,也沒有跌宕起伏是情節。因為媽媽生病住院,小月和小妹兩個人跟隨爸爸一起搬到了鄉下生活,不同於鋼筋水泥車水馬龍的城市,這裡的一切都讓姐妹倆感覺到了前所未有的新奇,原生態的自然環境,老舊的宅子裡有著會滾來滾去的黑糰子,連接著森林的小花園就有驚奇不斷的冒險。在這片純淨自然的土地上,她們大笑大叫,光著腳跑過水窪追來趕去,有風的時候,花園裡的草葉摩擦出簌簌的聲響。

這是曾久離童真的成年人的梵音。

《龍貓》是東方才有的烏托邦

也有一部分人詬病《龍貓》的故事性太差,人物性格不夠突出,主角登場次數太少。

其實不同於好萊塢批量生產的工業動畫電影,留白是《龍貓》世界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沒有將故事渲染鋪排成一部壯麗史詩,甚至都沒有刻意走“治癒”路線,就像小學三年級的某個暑假,你回到鄉下的奶奶家度假,在單純的小孩子眼裡,心情就在仲夏夜的螢火下隨著蟲鳴一起舒展,雖然還有著惱人的暑假作業,但此刻內心是無與倫比的輕盈愉悅,這也是《龍貓》能風靡全球的原因之一,在並不強烈的情節故事背後,我們都能找到一份記憶中的童年共鳴。

《龍貓》是東方才有的烏托邦

經典之所以被稱之為經典,是因為對於觀眾們來說,它能夠常看常新,無論自己當屬人生的哪個階段,總能看出新的人生況味來。安徒生的《小美人魚》是這樣,《龍貓》也同樣如此,在某次《龍貓》的點映採訪中,大人們紛紛表示掀起了自己的回憶之匣,想起多年前與友人一起觀看《龍貓》的時候,想起自己某個難以忘懷的暑假,想起過去某段心情遼闊的日子。

這樣的情感追溯,要比故事情節更加深刻且迷人,像是一場安睡的夢鄉,影院燈重新亮起的時刻就是夢醒,也許你早已不記得這場夢裡究竟發生了什麼遇到了什麼人,只是覺得醒來的那一刻心情輕盈,似乎回到某個久違的時光。

《龍貓》是東方才有的烏托邦

這也是吉卜力的魅力,為長大成人的孩子們幻化出純粹天真的烏托邦。在一度被歐美壟斷的動畫界,吉卜力工作室細緻的製作分工,獨特的運營模式,加上宮崎駿、高畑勳這樣的天才導演監督加持,讓好萊塢都對其禮讓三分,這份來自東方的繾綣禪意,與西方直接轟轟烈烈的故事交相輝映,共同為全世界的孩子們(包括那些早已長大的孩子們)共同構築的避風港。

如果成長是一場大病,從病床看向窗外的時候,我們是否還能看得見那隻蹲坐在樹枝上毛茸茸的龍貓,記得曾經在某處不經意邂逅的神明。

《龍貓》是東方才有的烏托邦

我們曾與它淋過同一場夏季短暫的大雨,用高亢的聲調,呼喚一片種子成長。

明天《龍貓》就上映看,它與曹保平導演的《狗十三》交相輝映,一個是成長,一個是迴歸。如果說曹保平導演的《狗十三》是讓人罵不出聲的灰色成長現實,那《龍貓》一定是一片明麗到讓人情不自禁微笑的好天氣。

不說“我們欠宮崎駿一張電影票”,天氣這麼冷,去電影院看看春天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