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臨汾:烙在嚴家院印跡(洪洞)

山西臨汾:烙在嚴家院印跡(洪洞)

廣勝寺鎮嚴家莊村外小霍渠流水環繞盤旋,滋潤著千餘畝良田。稻禾蓮藕生機勃勃,玉米、小麥、大豆、高粱等農作物長勢良好,村民安居樂業。數百年來,勤勞智能的嚴門傳人就勞動、生息、繁殖,該村為獨姓村,嚴家有三大門宗,即中門、東門、西門,早先村裡儼然是一個高牆大院林立,古香古色的四合院比皆是,到時下僅有村東的樓院保存較為完整。2016年筆者探訪時發現大院的變遷,與中國近代史上鴉片戰爭有著千絲萬鏤的聯繫。

樓院建於道光廿八年

花甲老人嚴威展談到東樓院時說“這個樓院建造於清代道光年間。是最好的一座,也是最後的一座。從整理嚴家家譜時得知,樓院應該是道光年間開始建造,於道光廿八年(公元1848年)完工。”

山西臨汾:烙在嚴家院印跡(洪洞)

從現有的殘垣斷壁看,這是清代富裕人家建造的高牆大院。三進式院落還能看到輪廓。二道門的木廊雕塑雖然被人為破壞,卻還能看到精雕細刻的影子。精美的石獅和柱礎不翼而習,也證實了嚴家後人的說法。“文物盜賊專撿好的偷,看不上的還不要”

北房是正房,明三暗五結構,下邊是窯洞,上邊是二架樑硬山頂瓦房。“精美的廊棚木雕拆下來,賣給了收文物的。原先站在院中看,是一座磚木結構的二層樓,現在看,一層是窯洞,只是兩層的屋脊還維持原樣。”堅守在該院77歲的古稀老人王學文介紹。

山西臨汾:烙在嚴家院印跡(洪洞)

東西廂房各為三間的磚木結構二層樓,歇山頂兩面坡,一層是住人的。都是中間是客廳,兩邊是火坑,冬暖夏涼。二層是用木樑做支撐,上鋪木板。上二層屋內有木梯,古時主要是存放糧食與雜物。

“嚴威展雖然年齡小几歲,他的輩份比我大,我們得叫他叔”嚴學禮、王國鳳夫婦說。兩位古稀老人指著粗壯的椿樹介紹,南房早先是嚴家的祠堂,全部裝地是軟花門,那窗花漂亮地讓人夢中經常夢到,可惜地是10幾年前被人拆的賣了。

山西臨汾:烙在嚴家院印跡(洪洞)

山西臨汾:烙在嚴家院印跡(洪洞)

在該院北房的西北角房是上北二層的樓梯,在木樑上仍能看到“大清道光戊申年(公元1848年)丙子日吉時位上樑,監生嚴克鎔,男州同文統,孫國棟創建”字樣。而清代的監生有舉監、貢監,貢監也叫優監,表示從生員(秀才)中選拔優秀的人去國子監讀書。還有廕監,也就是憑藉父輩做官而成監生的。廕監又分為恩蔭和難廕兩種。凡文官京官四品以上、外官三品以上,武官二品以上的,准許送一子入監讀書,以及遇到慶典,皇帝特賜許入監讀書的人,都算是恩蔭。凡內外三品以上官,任滿三年者,死後一子可以入監讀書;地方佈政等司長官及州縣佐貳殉於國難的,準其嗣子入監讀書,這些都是難廕。而例監,則是以捐納錢粟得為監生,嚴克鎔到底

是那一類監生目前尚不知曉。其子文統是州同,在清代,州同屬於從六品官員。是知州的佐官。相當於同知;屬於散州的,則與州判分掌督糧、捕盜、海防、江防、水利諸事。文統是何方州同,他們的後人也不清楚。

曾祖將南庭典當

山西臨汾:烙在嚴家院印跡(洪洞)

“曾祖叫什麼,記不清了,他染上了抽大煙,便將南庭典當給了天主教”兩位古稀老人嚴學禮、王國鳳夫婦說道。這個院子到了他們這一代,分成了十幾股,股份比較大的是嚴威展叔叔他們家。

山西臨汾:烙在嚴家院印跡(洪洞)

從曾祖父敗家後,爺爺嚴丙南就成了別人家的僱工。僱主看到他老實,勤懇,還給娶了媳婦,他在僱主家一干就是15年,用自己厚實的肩膀,生兒育女,還用積蓄,在減租減息的土改期間贖回了南庭。

母親是南官莊人

王國鳳是洪洞南官莊人,她嫁到嚴家才知道自己的婆婆也是南官莊人。婆婆向媳婦訴說時,眼中浸滿了淚花。

山西臨汾:烙在嚴家院印跡(洪洞)

嚴學義說,母親是南官莊樊家之後,她們有姊妹3個,她叫樊小女,在那戰亂年代,姥爺染上賭博惡習後,將母親賣給了爺爺,爺爺收留了母親,隨後母親便成了父親嚴德勝的媳婦。

山西臨汾:烙在嚴家院印跡(洪洞)

山西臨汾:烙在嚴家院印跡(洪洞)

姥爺賭博起來啥也不顧,舅舅那時年齡還小,在南官莊村口玩時,被一支過路的部隊抓到內蒙,解放後舅舅從內蒙回到洪洞,幾經周折才找到了姐姐(母親),他(她)們見面時抱著痛哭。後來舅舅在灣裡村成了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