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將政敵滅門卻有漏網之魚,後來竟為司馬王朝帶來毀滅性打擊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這是明代文學家楊慎創作的一首詞,他通過歷史現象詠歎宇宙永恆、江水不息、青山常在,而一代代英雄人物卻奈何不了歲月的流逝,終究是轉瞬即逝,成為過眼煙雲。

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魏蜀吳三國之中,曹魏的實力最為強大。然而再強大的政權也都要經歷由盛而衰的轉變過程。高平陵事件過後,曹魏政權完全落入司馬氏手中。此後不久,以司馬懿為首的司馬家族更是直接取代了曹魏,建立了晉朝,並於公元280年滅亡東吳,統一中國。不過有句話說得好,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司馬家族後來的滅亡軌跡竟然和曹魏政權如出一轍。此話怎講?我們還是從頭說起。

司馬懿將政敵滅門卻有漏網之魚,後來竟為司馬王朝帶來毀滅性打擊

司馬懿一生先後輔佐了曹操、曹丕、曹睿等祖孫三代帝王。曹睿臨死時又將自己年僅九歲的兒子曹芳託孤給司馬懿。曹芳年幼缺乏主見,因此對司馬懿百依百順。對於司馬懿來說,此時正是他執掌朝政的最好機會。不過這時他還面臨著一個最大的競爭對手-曹爽。

司馬懿將政敵滅門卻有漏網之魚,後來竟為司馬王朝帶來毀滅性打擊

曹爽官居大司馬大將軍,權利僅次於皇帝,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作為皇室宗親,他的出身比司馬懿更加名正言順。然而曹爽卻是一個志大才疏、徒有其表之人,他手拿堪稱倆王四個二的一手好牌,最後卻被他玩的整段垮掉。

司馬懿將政敵滅門卻有漏網之魚,後來竟為司馬王朝帶來毀滅性打擊

曹爽執政後處處提防限制司馬懿,而司馬懿為了麻痺曹爽故意裝出一副重病纏身的樣子,好像隨時就要一命嗚呼。也許是司馬懿讀過《演員的自我修養》一書的緣故,他的純熟演技成功忽悠住了曹爽,他非常開心,覺得自己少了一個最大的競爭對手,這是祖宗保佑,天意使然。於是有點飄了的曹爽決定攜皇帝去高平陵拜祭先祖,這一拜竟然把自己的性命給拜丟了。

趁曹氏宗親傾巢出動而京城空虛的機會,司馬懿趁機發動政變,逼迫太后以亂臣賊子之名下旨免除曹爽一的切職務,並交出兵權。失去權力之後,曹爽也很快被司馬懿誅殺。

司馬懿將政敵滅門卻有漏網之魚,後來竟為司馬王朝帶來毀滅性打擊

其實曹爽本有機會反轉局面,他身邊的一個謀士桓範就曾識破過司馬懿的演技,勸曹爽不要中了司馬懿的詭計。只可惜,曹爽最終沒有聽從桓範的建議,仍然一意孤行,最終全家慘被司馬懿滅門。

作為曹爽的同黨,桓範自然也不能倖免,他遭遇了和曹爽一樣的結局,全家被司馬懿滅門。然而桓範的小兒子桓楷卻幸運地從這一場浩劫中逃脫,隨後隱姓埋名起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正是桓家的這條漏網之魚給司馬家帶來了無窮的後患,後來幾乎將司馬氏建立的晉朝滅亡。

司馬懿將政敵滅門卻有漏網之魚,後來竟為司馬王朝帶來毀滅性打擊

桓家經過幾代人的修生養息之後傳到了桓溫這一輩上。桓範的玄孫桓溫後來執掌了東晉的軍政大權,他率軍南征北戰,連續擊敗前秦、前燕等國,讓敵人聞風喪膽。其子桓玄掌權後,更是直接廢掉了晉安帝司馬德宗,建立了桓楚政權。如果不是後來劉裕趕走桓玄重新光復東晉政權,晉朝幾乎已經就此滅亡了。

司馬懿將政敵滅門卻有漏網之魚,後來竟為司馬王朝帶來毀滅性打擊

如果九泉之下的司馬懿看到自己的後代被桓氏欺凌的如此狼狽,不知他會作何感想。曹魏政權被自己的謀臣司馬懿所敗,而司馬懿的後代建立的晉朝政權又幾乎被當年自己放過的漏網之魚所滅,這還真是應了那句話,天道好輪迴,蒼天饒歸誰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