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你拍的片子濃濃的DV感?

這畫質不行,DV感太強烈了。。。。。

在討論攝像機畫質時,我們常聽到這種說法。

而與DV感對應的則是電影感!

很多朋友選機器的時候,把這個當作一個重要參數。

通常看法是小CMOS的攝像機DV感最強,例如:NX3、UX90什麼的。

而電影攝像機電影感最好。

為啥你拍的片子濃濃的DV感?

如果真這樣,關於電影感就簡單了,買機器不就行了?

但有些情況用這個理論就說不通了。

例如手機拍視頻可以說數碼感最強了,但有人用手機拍電影卻是濃濃的電影感,為啥呢?

為啥你拍的片子濃濃的DV感?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先看下啥是電影感,而啥又是DV感。

其實這種說法長期以來一直就有,只不過以前叫膠片感,現在改成電影感了。

其實膠片感、DV感之說很合理,因為膠片跟DV不是一種成像模式。

膠片可以說是化學的,無論是膠片材質,還是成像方式,都是靠化學反應來完成。

為啥你拍的片子濃濃的DV感?

而DV則是電子的,原因很簡單,攝像機成像都是靠CMOS,而CMOS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電子產品,比光電二極管複雜點兒而已。

為啥你拍的片子濃濃的DV感?

所以這兩種機器拍出來的畫面“感覺”不一樣合理。

上面是膠片電影截圖,下面是新聞截圖,根本不一樣吧?

為啥你拍的片子濃濃的DV感?

為啥你拍的片子濃濃的DV感?

但到現在拍電影也是用攝像機,也就是說都是DV,都是用電子器件CMOS來成像。那麼為啥還有電影感、DV感的區別呢?

首先確定無論是電影感還DV感,用的都是一個“感”字。也就是從感覺上有不一樣,當然“感覺”是無法傳遞的,只可意會,不能言傳。

所以這個話題導致的爭執特別多。

有人說佳能單反電子感十足,也有人說索尼A7濃濃的電子感。。。。。

為啥你拍的片子濃濃的DV感?

其實搞清楚這件事兒並不難,電影感跟數碼感的主要區別其實就是“鮮花跟塑料花的區別”。剛看第一眼,塑料花顏色純,豔麗。

為啥你拍的片子濃濃的DV感?

而鮮花無論養的再好,顏色也不會這麼純,這麼豔。

為啥你拍的片子濃濃的DV感?

所以初看的話,塑料花要比鮮花漂亮。原因很簡單,塑料花屬於工業產品,可以做的顏色更純、更豔。也就是把顏色、飽和度優勢做到了極致,所以初看惹眼。

但塑料花不耐看,看的時間長了,就會覺得很平庸、俗氣。為啥呢?因為塑料花顏色純就意味著顏色少,飽和度高則沒過渡。

顏色少、沒過渡都是“內容”少,而內容少自然就沒看頭了。

從感官上說就是不真實。

回到我們的話題,數碼感就等於是塑料花。。。。。而電影感就是鮮花。

也就是說追求真實性,記錄“內容細節”就是電影感。

為啥你拍的片子濃濃的DV感?

而不太考慮真實性,通過畫面清晰度、顏色、飽和度等來刺激眼睛,內容細節少就是DV感。

為啥你拍的片子濃濃的DV感?

說到這兒可能有朋友問了如何才能讓畫面有電影感或者DV感呢?

1、攝像機原因

記錄細節其實需要實力的,清晰度、CMOS尺寸、採樣、編碼、碼流。。。。。都得跟的上,否則細節記不下來。

而攝像機用途不同,設計方向也不同,所以有些攝像適合拍電影感,例如數字電影攝像機,哪怕是BMD公司的ursamini。

而另外一些攝像機的設計用途為新聞、專題等記錄拍攝,想拍電影感就有些難度了。

2、服化道、燈光團隊

現在我們知道電影感主要是真實。但如何才能拍出來真實呢?主要原因不是攝像機,而是團隊。

其實從膠片到標清攝像機、高清攝像機、4K攝像機。。。。。攝像機已經換了好幾代了,但電影感依舊,就是因為電影的團隊模式沒有變。

確切的說電影感確實是拍出來的,但不是靠攝像機,而是攝影團隊、服化道團隊、燈光團隊共同創作的結果。

所以如果真想拍出電影感的視頻,重點不在於你選哪臺攝像機,而是組建創作團隊。

電影感確實是攝像機拍出來的,但重點並不是攝像機。

有一個好的團隊,用蘋果手機也能拍出電影感。否則你就拿著臺愛麗莎。。。。。拍出來也是濃濃的DV感!

最後我們看下,拍視頻一定要有電影感嗎?

真心不一定!

例如新聞、專題,DV感比較標配!因為這類節目主要表現方式是解說詞,畫面內容只是輔助,使勁研究畫面解決,拍電影感存在喧兵奪主的概率。所以還是DV感強烈好些。

海達郝老師

2018.12.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