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和朱元璋都是白手建國,兩人有何不同?朝代滅亡後果為何不同?

fairyfaye


雖然都是“白手起家”的開國之主,但是漢高帝和明太祖二人的出身卻有著極大的不同。二人出身的不同鎖定了奮鬥路徑的不同,也直接的影響了漢天下和大明朝在滅亡之際的不同歸宿。

和明太祖比,漢高帝的前半生可以說是個福星。首先,他成長在一個完整、富裕的家庭,一直有著父兄的照顧。就當時的普通人而言,漢高帝算是受過非常良好的教育。但明太祖不一樣,他的家庭成員都是最普通的農民,元至正四年的一場瘟疫讓家中的父母兄長在一個月內先後亡故,從此失去了家庭的明太祖也有農民淪為社會最底層的“流民” ,未成年的他早的去混了社會。

有人將漢高祖早年在魏國外黃縣令張耳門下做客的經歷和明太祖做遊方僧的相比,這其實是大錯特錯。

首先,漢高祖當時是遊俠。所謂的遊俠在戰國時期不是“混社會”,而是平民階層走仕途的正路。而外黃縣令門客的身份,社會地位上也類似於明清的幕賓清客,在“體制外”的各種工作中屬於最容易轉正在編的。而魏亡之後漢高祖回家,託家裡的福,也能夠得到一份亭長的工作。可以說,漢高祖直到四十八歲起義之前,也都是個“體面人”。

而明太祖的則是一個命運悲慘的遊民,按照近現代的政治術語就是“流氓無產者”——未成年便以遊方僧的身份雲遊四方,憑著聰明迅速的積累了人生經驗的“密度”,二十五歲和發小兒一起參加革命,不到半年就混上了義軍(其實就是類似於綠林好漢)中層領導——這種階層的佼佼者的共同點是:看似粗豪,但十分精明;判斷力準確,而且膽大好賭;在蔑視一切權威的同時又有著十分保守的價值觀。可以這麼說,《水滸傳》中的李鐵牛就明太祖的前身,而《教父》中的維託•柯里昂閣下則是洪武爺的來世。

影視劇中的“亭長劉季”,其實歷史上的漢高帝的生活一直相當優越。

秦漢亭長形象,儼然是體制內的威儀。

小人書《明太祖出家》。

在明太祖心中只有這些當年的窮哥們兒,才是“自己人”。


二人的出身不同決定了開創基業方式的模式就完全不一樣,漢高帝佔據沛縣時手下就有一大票現成的追隨者和丈人家提供的資金、人脈。之後的打江山、坐江山也全靠著這些“老班底”給自己鏟事兒、站場。而明太祖除了幾個跟自己一樣經歷發小兒和一個聰慧賢德但毫無背景的媳婦之外一無所有,要想打造自己的基本盤就得用利益、權勢來拉攏像自己一樣的遊民,讓他們為自己出頭打拼。

所以,在亡秦覆楚之後,漢高帝雖然對韓信等人刻薄寡恩,待功臣有鳥盡弓藏之譏,但是在漢高帝五年、十二年間還是下詔強調照顧“天下賢士功臣”,讓前漢基本上成為一個以天子與外戚、功臣共天下的貴族社會。此後不管天子、外戚、功臣們換的多頻繁,這種政治結構基本維持了下去。所以,到了最後難免鬧出了類似王莽篡位、梁冀跋扈這種外戚奪權的事件,最終搞垮了了四百年的漢家天下;而明太祖奪取天下之後長期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繼續拉攏住手下那群“以利相交”、“以勢相交”的開國元勳們,實在是拉攏不住就動手滅了他們。所以有明一代除了特殊情況之外,君臣關係基本就是勢利之交(明成祖對韃官、以及明孝宗對士大夫、明熹宗對內臣是例外),最終到了崇禎朝君臣之間利盡則散、勢去則傾,造成了“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悲劇性結局,最終亡了大明朝。


陳大舍


自古建國未有如朱元璋這麼傳奇的。劉邦好歹是個派出所幹部,有一大票朋友,還有岳父呂公的啟動資金。朱元璋要人沒人,要錢沒錢,只有一個碗。他就像網絡遊戲裡新手村裡剛建號的新手,沒有充過錢,拿著一把木劍,穿著一條褲衩就去闖蕩江湖了,最後當上了服務器第一。

所有朝代都是剛建立時候政治清明,分配公平,隨著時間推移,資源高度集中,社會秩序越來越不平均,富者愈富,窮者愈窮,然後因為食利者太多,制度運營成本太高,稍微有個系統外的擾動,如外敵入侵,國家就崩潰了。漢和明沒有多少區別。

關注廁讀大歷史,每天分享歷史知識,品味歷史智慧。


廁讀大歷史



路遙lgy


先說相同點,兩個人都是有大毅力,大智慧,大氣運,知人善任的人中龍鳳!

再說不同,劉邦能成就霸業,不是出於偶然,他有這個慾望和野心。當初秦始皇巡遊時,劉邦就說,大丈夫當如是!由此可見,這小子從小就沒憋什麼好屁,有一顆不安分的心,就算不逼到那份上,一有機會他也會揭竿而起,去實現自己的抱負!

反觀朱元璋就不同了,從小沒有那野心,只想安分守己的過好自己的小日子。但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他被命運,一步步的逼到了風口浪尖上,又順著命運的軌跡,一步步走上那個至高無上的權利寶座!

漢,明滅亡的原因其實是大同小異的,都是因為皇帝比較窩囊,政治腐敗,民不聊生,漢有同時中央權力被分散,漢的權利落到了軍閥手中,明的權利,分散到了大臣手中。

都是以農民起義為導火索,漢的黃巾,明的李自成!

不同點是,明朝還有外敵入侵!


資深優秀磚家


1.出身平民

劉邦與朱元璋兩人都生於亂世,出身低微,劉邦是秦朝最底層官吏,做過泗水亭長,大小也是個官,相當於今天的鄉鎮幹部。朱元璋出身就沒有劉邦那麼好,幼年父母雙亡,做過和尚當過乞丐;但是兩人都能夠弓馬取天下,開創大一統王朝。

2. 文化水平

劉邦文化水平都不高,還往儒生帽子裡撒尿。司馬遷對劉邦的評價不高,貪酒好色。而朱元璋文化水平比劉邦高,治國方略比劉邦強。

3.治國方針

在治國方針上,漢朝採用分封制和郡縣制的結合方式,延續時間較長;到明朝後分封制復興,直接導致靖難之役,明成祖朱棣篡位,分封制名存實亡。

4.執政思想

民乃立國之根本,劉邦深感民間疾苦,立國之初採取與民休息無為而治政策。劉邦有忠厚長者之稱,朱元璋也是深得民心。

朱元璋軍事能力強,手下名將常遇春、徐達等人在戰略方面都很強,劉邦,尚可,無奈對手是項羽,劉邦沒韓信難以定天下。

劉邦知人善任,不僅是在戰爭時期,立國以後也是如此;朱元璋誅殺功臣幾乎是非理性的,幾乎把明朝官場清洗一遍;劉邦確是理性的消除異姓王的威脅,對於其他的功臣,還是非常優待。

劉邦沿襲秦制,設立丞相,相權和君權的平衡,劉邦敢於放權;朱元璋不敢,罷中書省,廢丞相,結束了中國兩千年的丞相制度,大權獨攬,三省六部直接面對皇帝彙報朝政。

劉邦對子女如棄草芥,雖能成大事,卻少人性。朱元璋慈愛,卻也嚴厲。這導致繼承人都懦弱寡斷,為後來的政治危機埋下禍根。

總之,二者都是有作為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文治武功上勝於劉邦(劉邦有彭城之敗,白登之圍),朱元璋為人處事比劉邦差點火候。


華夏通文館


像這種千年一遇的人物都是時代的產物,歷史的創造,決非個人所能為,也就是說並不是這兩個人有改換天地的本事,象他們一樣本事的人當時確實不多,但絕對不是僅此唯一,為什麼單單是他倆個呢?這正是為什麼我說這是時代的產物,歷史的創造的原因。

他倆個都生在各自特定的時代,有什麼樣的時代就會出現什麼樣的人物,劉邦生在秦末,統治者輕視人民的力量,殘酷對待人民,人民生不如死,必會造反,而且全國響應,封建王朝立即土崩瓦解,但平民由於缺少經驗,只能打爛一箇舊世界,卻往往不能建設一個新世界,這時需要一個有能力的人來整理亂局。

是陳勝推翻了秦朝,他與章邯血拼,嚴重削弱了秦朝,此時項羽乘勢而上,滅掉秦朝,算是揀了個便宜,項羽只是打仗的好手,這種人是給別人打工的料,鬥心眼兒決不是劉邦的對手,劉邦打仗不行,但是知人善任,從諫如流,統御人才,招亡納叛,能屈能伸,洞察人性,他能在鴻門宴上委屈求全,又甘願去巴蜀避禍,足見他知己知彼,白登之圍,他御駕親征,足見智勇兼備,任用韓信,玩於掌上,可以說當時象他這樣的,肯定不是唯一,但也不會有幾個,試想,當時需要這樣一個人,正好就撞到了一個,只能是天(歷史與時代)造,而其他幾個就埋沒了。

朱元璋也是如此,劉福通起義,推翻了元朝,留下個亂局無法收拾,先前的法律體制,不再算數,老百姓不但可以當官,還可以當皇帝,當王公大臣,朱元璋從一個和尚,競然成了郭子興的駙馬爺,靠的不是顏值,而是領導力,劉邦勝在”策略",朱元璋勝在”威德“,使人不敢背叛他,朱元璋從不帶兵出征,他打仗稀鬆,但他有全局觀,也知人善任,明察事理,他要打的仗,總能打勝,派出去的人,都忠心耿耿,不辱使命,他善於總體性的謀劃,部署周密,看準時機,果決出擊,一開始,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等到只剩下個陳友諒和張士誠時,才開始出手,此時敵人筋疲力盡,而他養的驃肥體壯,渾身是勁,穩張滅陳,穩元滅張,繼而北伐中原,驅逐了北元,統一了天下,有條不紊,按部就班,穩紮穩打,體現一個”穩“字,而劉邦則體現一個”活“字,他不太講究什麼原則,說過的話轉眼就不認賬,一邊和人家談判,一邊就進攻人家,與項羽說好以溝為界,乘人不備,突然進攻,這些人太老實了,朱元璋不這樣,因為要想打敗強大的元人,必須堂堂正正,有理有節,原則先行,在這個路線指引下,獲得了人心,提振了士氣,帶出一支仁義之師,威武之師,打敗了元朝,成就了中國歷史上唯一一次以南伐北取得全勝的奇蹟。


用戶58617410289


一個自己不會打仗,一個自己就是傑出統帥;一個依靠別人制定國家制度,一個自己直接設計;一個扮豬吃老虎,一個自己就是大老虎;一個別人都怕出頭讓他當冤大頭,結果競讓他搶到了大便宜,一個誰也爭不過他;一個流氓好色貪財,一個勤簡節約體民。


沉140769451



狼大人啊啊啊啊啊


時無英雄,豎子成名。某業所就,孰與仲多!!體制內和體制外造反雖有質上的不同,但最終都會殊途同歸。歷史英雄人物雖性格出生有差別,也終究逃不出時代的束縛!!!


淡然自閒情


每個朝代的開國君主都不是一般人,各有千秋,但無一不是有韜略有智謀的人中翹楚,你問有何不同,我覺得朱元璋要更艱難一些,也更勤奮一些。亡國的軌跡基本差不多,一代不如一代導致,歷史的車轍一直在重複上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