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門文學:守望故鄉

玉門文學:守望故鄉

謹以此文懷念我們的第二故鄉

玉門啊玉門,這個在中國版圖上並不起眼但標註十分清楚的小地方,她曾經是中國石油的發源地,也是鐵人王進喜的故鄉。而玉門東站,這個小鎮就是我們的第二故鄉,一個讓人難以忘懷的西部小鎮,她坐落在我國西部祁連山腳下,著名的明代長城的西大門——嘉峪關的西鄰,河西走廊的中部,中國第一個石油城玉門油田的咽喉,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上,敦煌莫高窟的東南,是古代通往西域的必經之路,古有王維,王之渙二位大詩人對此處的描述,“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和“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這兩首詩句對玉門當時的現狀可謂是精確的解釋;玉門東站原是個風吹石頭跑,遍地駱駝草,無雪凍掉手,有雪無路還的兔子不拉屎的地方。就是在這樣一個惡劣的環境中,一大批為了國家建設的有志之士,自1955年開始,來自全國各地的鐵路建設者,響應國家“哪裡有建設就把鐵路修到哪裡”的號召,自願報名支援和建設大西北,在這裡經過數年的奮鬥,戰勝冰雪狂風,酷暑嚴寒,正是有了這批不畏艱險,敢於挑戰的鐵路前輩,1958年西北第一條通往內地的鐵路——蘭新鐵路正式通車了,從此改變了這裡的交通環境,一個牛拉馬馱的歷史過去了,他們唱響了一代鐵路工人為了祖國的建設而艱苦奮鬥的高歌。也就是這批鐵路工人,他們以大無畏的精神和氣魄,使玉門這個荒涼的小鎮有了生機,他們的行為可以說是:與天鬥,與地鬥,把這個小鎮建設的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荒漠到綠洲,從戈壁到城鎮,這裡雖然沒有大都市的繁華,沒有霓虹燈的閃耀,但這裡有著純樸的民風,家家戶戶相敬如賓,鄰里之間相互串門關係融洽,同事交往和睦有佳,這裡雖然沒有大型遊樂場,但小夥伴們開心快樂,也有自己的樂趣,雖然是物資貧乏的年代,除了當時那個時候小夥伴們都玩的東西以外,還有很多自制的玩具和玩法,也是其樂融融,現在想起仍讓人快樂無比;小鎮的建設,兩代鐵路職工目睹了這個歷程,他們在這裡走出了前人從未走過的路,他們是中國鐵路工人的先鋒戰士,他們是中國鐵路建設者的驕傲,他們是中國鐵路開拓者的自豪。然而,隨著鐵路改革步伐的加快,這個曾經輝煌的小鎮,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故地重遊,當我再一次踏上玉門東站這片土地的時候,一種莫名其妙的傷悲油然而生,就像傳染病一樣,襲擾我們每一個人,玉門東站,它就像一位垂暮的老人,失去了當年的風采,原有那旺盛的精力也隨著歷史的變遷而消失,滄桑的面容上留下了更多的皺褶,小時候看到的繁榮,已蕩然無存,而今的火車站內寥寥無幾的停留著幾輛貨車車皮;蘇式建築的候車室已拆除,新建的候車室裡已無昔日的喧鬧;大街上看不到來來往往的人們,偶爾會看到一輛汽車從馬路上駛過;上百棟家屬房已夷為平地,新建的樓房無人居住;俱樂部也失去了早日的歡快;兩所學校聽不到上課的鈴聲和孩子們那朗朗的讀書聲;商店裡很少看見那熙熙攘攘購物的人;街面上也出現了凹凸不平的大小傷痕,過去的柏油馬路已變成土石混雜的路面;工廠裡那原有的機器轟鳴已鴉雀無聲;地區食堂、醫院、商店、供應站等等都已關閉;荒涼的景象讓人無法與當年相對照,兒時留下的景象已面目全非,慘不忍睹。

儘管如此,玉門,這個西部小鎮,依舊是我非常留戀的地方,在這裡我和我的小夥伴們生活了17、8年,這裡留下了童年的歡聲笑語,印刻著我們成長的每一個足跡,曾經的一切歷歷在目,少小的頑皮彷彿就在眼前,每一個笑容、每一滴眼淚都飽含著對這裡的情誼;生命從這裡開始,讓我和我的小夥伴們從呀呀學語,到朦朧懂事;從學a,o,e拼音開始,到方程解析;經歷了三年困難時期,目睹了“文革”動亂年代,親歷了撥亂反正;看到了改革開放的場景;讓人傷感的是那些為鐵路建設的老人,他們為了鐵路建設獻了青春獻子孫,最後積勞成疾,先後遠離了我們,他們把自己的屍骨留在了戈壁小鎮,過去的一切已不復存在,我們緬懷這些曾經為建設大西北,為了鐵路事業而離去的老人,向他們默哀! 向他們致以崇高的敬禮!

當我們再踏上這片土地的時候,雖然已滿目蒼夷,但我們會更加懷念這個讓我們魂牽夢繞的地方,她留給我們心裡的不是今天的頹廢,而是昨日的輝煌,我們是在這片土地上生活成長起來的人,戈壁灘上長大的孩子有著寬闊的胸懷,他們的心胸就像廣闊的戈壁一樣無邊無際,他們的心裡蘊育著未來,這就是他們的氣魄;他們不應為玉門今天的沒落而遺棄,而要為她明天的再興而高歌,讓我們齊聲吶喊:我愛你——玉門東站!我們堅信,這裡在開發西部的將來,她的每一寸土地都會得到開發利用,這裡的一切都會春暖花開,這裡仍會呈現更加繁榮昌盛的景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