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攬勝」“天官王府”:山西晉城上莊村

文 | 李錦生,山西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

劉婕,北京交通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

「人居攬勝」“天官王府”:山西晉城上莊村

▲上莊傳統手藝人的表演

“天官王府”位於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上莊村。上莊是沁河流域著名的歷史文化名村,現保存完好的傳統院落有四十餘處,歷經元代至民國,涵蓋了居住、祭祀、文化、商業等建築類型。“天官王府”是明代傑出的政治家,曾任刑、戶、吏部尚書的王國光及其家族數代相承建造的大型官居建築群。“天官王府”的規劃設計繼承了封建禮制和習俗,並充分利用環境,創造了似江南水鄉的趣味和風格,顯示出民間工匠的高超技藝,被專家學者譽為“北方民居建築的一顆明珠”。

上莊的興起

  • 並不發達的農業

上莊村所在的晉城市陽城縣,古屬澤州。澤州地處太行山脈南端,系黃土高原之端與中原接壤的山區。清同治《陽城縣誌》中說,此地“土地磽确,坡坂崎嶇,山谷深峻,林菁叢茂”。由此可以看出,這一帶周邊群山環繞,大部分為丘陵和山地,用地緊張,農業資源條件相對貧乏,並不是建設村落的理想之地。而上莊最早的居民乃是北宋末年因山西北部戰亂頻繁來此避難的難民,他們隱居溝壑之中,伐樹造房,闢林為田,開始了艱難的生存。

「人居攬勝」“天官王府”:山西晉城上莊村

▲澤州的山水環境 | 底圖自雍正版澤州府志,賀靖、郭華瞻改繪

「人居攬勝」“天官王府”:山西晉城上莊村

▲現在上莊村周邊的地形地貌

  • 煤炭之鄉

雖然生活艱辛,但或許會有不同的發現。上莊的先民在生產生活中偶然發現了淺層煤鐵礦藏,採煤、冶鐵、鑄造業因此發展起來。明清上莊的冶煉鑄造業十分發達。《山西省陽城縣鄉土志》載:“明正德七年,霸州賊劉六、劉七至陽城東白巷裡等村,村多業冶,乃以大鐵鍋塞衢巷,登屋用瓦擊之,賊被創引去”。明代實行裡甲制,上莊即為縣誌中所載的這個“白巷裡”。以“大鐵鍋塞衢巷”拒“賊”,可見當時冶鐵鑄造之盛。

「人居攬勝」“天官王府”:山西晉城上莊村

▲上莊爐峰院(廟宇)中沿用了三百五十多年的鑄鐵排水構件

  • 河運興商

至明清時期,伴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整體發展和進步,地區間商業交流愈發深入,位於沁河中游的上莊村開始了商業之旅。

沁河是黃河支流,發源於中鎮霍山之中,一路向南經安澤、沁水、陽城,匯入黃河。沁河中游以下可通航,為上莊村所處的陽城地區的商業發展提供了保障,以河流為商業網絡基礎的商貿活動在周邊大量展開。

  • 文商並舉

清同治《陽城縣誌》稱:“陽城地雖褊小,亦舊為人文淵藪”。嚴苛的現實生存條件迫使區域內的人們更加努力地圖生存求發展。科舉入仕、經商獲利幾乎成為這裡百姓獲得更好生存條件的必然選擇。上莊村南爐峰院中有一方“聖賢碑”,鐫刻了清康熙四十年(1701 年)之前上莊村考取功名的129 位先賢的姓名和所任官職,由此足見村中文風之盛。《歷史的回聲——天官王府古建人文遺存短篇系列》等文獻中記載,清朝中期上莊村居民中商人家庭佔70% 以上,足跡遍佈全國,以河南、山東、安徽、陝西最為集中。村口永寧閘外清嘉慶三年的“永寧閘碑記”記載了當年修復永寧閘時,捐銀的商號有143 家之多,可見經商之盛。重視教育、崇尚科舉造就上莊村落文化的長盛不衰,工商業的興盛使得村落經濟常年領先,村落建設因此紅紅火火,並具有較高的水平。

「人居攬勝」“天官王府”:山西晉城上莊村

▲上莊保存完好的民居院落

發達的營建

上莊村現存較為完好的院落約有40 餘座,歷經元、明、清、民國四代,除王氏家族興建的官居宅院,還保存了徐氏、樊氏等家族的院落。主要街道氣勢宏大,旁有泉水流過,村落周邊廟宇守護,村落格局清晰完整。

「人居攬勝」“天官王府”:山西晉城上莊村

▲上莊保存完好的民居院落

「人居攬勝」“天官王府”:山西晉城上莊村

▲滾水泉:因原來水量很大,泉眼往上噴湧,好似熱水開鍋,被村民稱為“滾水泉”

「人居攬勝」“天官王府”:山西晉城上莊村

▲上莊的主要街道

  • 尚書府

上莊讀書入仕者中,最為顯赫的是王氏家族。王氏家族重視教育,《王氏宗譜序》中道:“吾王氏為潞安府小石橋人。始而遷居可樂山,繼又遷居白巷裡。嘗以清貧,自守義方遠,洽積善累德,耕讀傳家”。據《上莊古村》記載,明清王氏家族出了5 名進士、5 名舉人(其中有1 名武舉人)、25 名貢生和60 多名秀才,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吏部尚書加太子太保王國光。王國光字汝觀,號疎庵,明嘉靖甲辰(1544 年)進士,明萬曆初期的政治家和財政家,歷世宗、穆宗、神宗三帝,官至刑、戶、吏三部尚書,曾輔佐明王朝達四十年之久,對明王朝的“萬曆中興”起到積極作用。“尚書府”便是王國光及其後人數代相承建造的大型官居建築群。中國古代,吏、戶、禮、兵、刑、工六部都有各自的別稱,它們分別對應的別稱是天、地、春、夏、秋、冬,吏部尚書被稱作天官,戶部尚書被稱作地官,禮部尚書被稱作春官等。因此當地的百姓又把位居六部之首的吏部尚書王國光的府第稱作“天官府”。這也是上莊村聞名的重要原因。

「人居攬勝」“天官王府”:山西晉城上莊村

▲王國光像、王國光詩碑

“尚書府”為棋盤四院形制,形制規整,現存的“達尊堂”院落和“聽泉居”院落形成“前堂後宅”格局。王國光曾作詩“疏泉日永花初放,幽院人來鳥不驚”描述他在這裡的晚年生活。“達尊”二字出自《孟子·公孫丑下》,“天下有達尊三,爵一、齒一、德一”。“達摩堂”院的“麒麟上牆獅把門,斜磚墁地白粉牆”的做法盡顯官居建築的品位和氣度。而“ 聽泉居”的“聽泉”二字出自宋代文學家歐陽修的《豐樂亭記》,“仰而望山,俯而聽泉”,王國光以在此可聽滾水泉水聲來命名此院。院中的月臺、挑廊,清新淡雅,簡練大氣,院落簡潔而帶著莊重,平淡卻不失優雅。

「人居攬勝」“天官王府”:山西晉城上莊村

▲尚書府的“達摩堂”院

「人居攬勝」“天官王府”:山西晉城上莊村

▲尚書府的“聽泉居”院落

  • 司徒第

司徒第原是王國光堂兄王道的宅院。王道是明嘉靖丙午科舉人,歷任奉政大夫戶部陝西清吏司郎中等職務。宅院是前堂後室的兩進院落,廳房五開間,建在高1.3 米左右的月臺上,古樸大方,頗具氣勢。廳房前有一株王道親手所植的臘梅,至今已有約460 年的歷史。每當冬季,滿樹梅花,數十米之外仍能聞到陣陣清香。清咸豐八年(1858 年),陽城知縣王蓮溪曾組織全縣文人雅士在此院以梅為主題飲酒賦詩,一共得詩數百首,王知縣在逐一評定後,將其中佳作二百餘首編輯為《梅花詩社同吟集》,在文壇一時傳為佳話。

「人居攬勝」“天官王府”:山西晉城上莊村

▲司徒第院落

  • 樊家莊園

樊家莊園是民國年間在王家花園舊址上擴建的宅院,由民國初期任山西省綏靖公署秘書處副處長的樊次楓主持興建。門樓“樊圃”上木雕取“鳳鳴麟出”之意;其內的月亮門與鏤空牆壁,在視覺上形成了幽深的效果,體現了院落的精緻。

「人居攬勝」“天官王府”:山西晉城上莊村

▲樊圃的月亮門

「人居攬勝」“天官王府”:山西晉城上莊村

▲樊圃門樓木雕

樊家莊園中“慕陶居”是主人住所,名字表達了主人仰慕陶淵明歸隱田園的心境。院落採用傳統的“四大八小五天井”的做法,窗子配上當時較為貴重的源自法國的“水泥拉毛”作裝飾,體現了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代表著北方民國時期的宅院建築的較高成就。

「人居攬勝」“天官王府”:山西晉城上莊村

▲樊家莊園慕陶居

從未改變

有著厚重歷史的上莊村如今依然保存著不少過去的傳統。漫步村中,能看到歷史院落中老人在教孩子書法,手藝人在剪紙,孩子們在學習傳統文化,或許還能看到傳統手藝人的即興表演,欣賞到精美的麵塑。時光在這裡流淌的很慢,上莊,從未改變。

「人居攬勝」“天官王府”:山西晉城上莊村

▲沿街院老人在教孩子書法

「人居攬勝」“天官王府”:山西晉城上莊村

▲上莊的手藝人在剪紙

「人居攬勝」“天官王府”:山西晉城上莊村

▲學習傳統文化的孩子們(進士院)

本文刊載於《人類居住》雜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