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高手的思維模式是什麼?

編者按:孟巖是小慢的老闆,也是個非常有經驗的投資高手,多年的投資經歷帶給了他對投資獨特的理解。更可貴的是,孟總並不止步於已經取得的成就,而是在實踐中一次一次地完成自己的認知升級。讓我們一起看看他最近又有什麼新認識吧。


一年前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投資是你對世界的認知在二級市場的變現》,最近又有一些新的想法。

對每個市場投資者而言,市場每天的情況和大部分信息,對大家是差不多的。但拉長時間看,大家的投資業績千差萬別。造成這些差別的原因是大家面對不同的市場情況時,所作出的不同的投資決策。而驅動這些投資決策的根本原因,除了自身的投資觀和世界觀,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我們的思維模式

深入研究優秀投資人的思維模式,你會發現有幾個共同點:

  • 概率思維
  • 非線性思維
  • 延遲享受思維
  • 逆向思維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寫了對這些思維模式的理解。今天就來聊聊 “概率思維”。

概率思維

重陽投資董事長裘國根認為:任何投資必須以對基本面的全面、深刻的理解為基礎,並具備對各種情景的概率分佈及該情景下的收益率設想的能力。不管成功的投資者是否具備高等數學的知識,他的行為其實符合概率論和數理統計中關於期望值計算的公式

這段話說的很好。和很多優秀的投資人聊天,你會發現他們的眼中是一個或然的世界。做決策之前,他們眼中都是由概率和賠率組成的數學期望。而已經發生的、我們所看到的,不過是之前概率公式的一個結果而已。他們不會因為這個結果而或悲或喜,因為這是預料之中,也都做好了相應的準備。

比如從年初的3500點跌到現在的2800點,你不會後悔年初為什麼沒有空倉。因為這只是眾多可能性中的一種(據說在另外一個平行世界中,上證指數年初到現在是 4000 點),並且你做好了足夠的準備:買的價格都很低、浮虧足夠小,下跌過程中買到了夠重的倉位,並且還有足夠的子彈可以繼續買。同樣的道理,如果在另一個平行世界的4000點,你依舊不會後悔為什麼年初沒有滿倉。

再舉個我自己的例子。2015年6月份的時候,我當時覺得股市風險已經太大了,覺得要調整一下倉位,當時的情況是,上證指數來到5000點,創業板指數更是瘋狂到4000點,滿世界都是創業板指馬上要超過上證指數的聲音。由於股市的狂熱和套利的原因,分級A出現了風險收益不對稱的機會,分級A的債性年化收益有 7%-8%,而即使大盤不下跌,分級A 2-3年會下折一次,帶來額外的收益,這樣年化收益可以保守看到 12%。另一方面,他還附贈了一份價值很高的“保險”,如果大盤大幅下跌(對,那時候沒有人相信大盤會馬上下跌),分級A的下折可以帶來 10% - 30%不等的一次性收益。

於是我在一張紙上畫了一張草圖。我現在已經想不太起來這個圖的具體樣子,大概的意思是:

將倉位變成:

20% 的藍籌股 + 80% 的分級 A

如果大盤瘋狂到7000點,我獲得的長期的收益將是:

12% * 80% + 20% * 大盤年化增長 = 12% (毛估估)

如果大盤大幅下跌到3000點,我獲得的一次性收益將是:

25% * 80% - 20% * 30% = 14%

做完這張圖,閉上眼睛想想不同情況下自己是否能安心的接受。如果可以,就執行,等待其中之一的結果自然發生。

而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之前聊過孫子兵法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先勝而後求戰”,說的也是同樣的道理。“先為不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講的都是你把各種情況(概率和賠率)充分分析,首先保證各種情況發生自己也要能活著,然後等待著敵人犯錯誤。2015年6月時大盤的點位和分級A的風險收益特徵,就是典型的敵人露出破綻。

戰爭、投資,都是如此。

理解了投資高手眼中的概率思維,你才會理解季老師(《解讀基金》作者) 所說的衡量你倉位的標準是晚上能不能睡得著覺,抑或E大所說的 “漲跌都舒服”,還是芒格所說的 “寧靜的高處”。

不止投資,生活中很多事情也是這樣。賭球、娃娃機、彩票,有的人眼中看到的是“ 別人贏了大錢我也行 ”,有的人看到的是“ 我只是這個概率遊戲中的分母,玩兒的次數越多,越會回到概率均值 ”。

當然,生活不止有概率。有時候抓個娃娃、賭場球,是一種“消費行為”,而非“投資行為”,這時追求的是爽的感覺,屬於感性行為而非理性行為。

最後,我認為人生也是概率遊戲。如果你相信生活是由成千上萬個不同的選擇所塑成的,那麼用“概率思維”或者說“系統化思維”去思考,不再關注具體某件事情的成敗,而關注系統本身的正確和進化。用更長期的視角去看待生活,那很多眼前的事情都不過是偶然的波動。長期,一定能贏。

投資高手的思維模式是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