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門——中國石油聖地

“蘇聯有巴庫,中國有玉門,凡有石油處,就有玉門人”——李季


玉門——中國石油聖地


玉門老君廟弓形山,是縮小版的東非大裂谷。

玉門,像一位閱盡滄桑的老者,靜靜地佇立在祁連山下。河水奔流,帶不走它石刻的功勳;時光飛逝,掩不住它鐵鑄的榮光。

1957年10月8日,新華社向全世界莊嚴宣告:新中國第一個石油工業基地在玉門建成。朱德元帥深深被建設石油基地的人們所感染,欣然賦詩:玉門新建石油城,全國示範做典型,六萬人民齊躍進,力爭上游比光榮。玉門由此享譽海內外。

玉門的成名不是偶然,它雖地處西部一隅,但從歷史的長河中看,有著2000多年的建制史,悠久的歷史創造了輝煌的文化。

漢唐開始,玉門孕育了一段長達近2000年的邊塞文明。從王之渙的“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到葉劍英的“引得春風度玉門,並非楊柳是青年”,1200多年的歷史跨越,表達著人們對這片土地不同的感情;從漢朝的十三將士歸玉門到新中國成立後的祖國兒女奔赴玉門支援建設,1800年的時空穿梭,遮擋不住英雄兒女對祖國的熱愛;從西晉張華的《博物志》到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從李吉甫的《元和郡縣圖志》到孫健初的《甘青兩省石油地質調查報告》,玉門的石油

從書中逐漸變成現實,石油價值被逐漸放大。


玉門——中國石油聖地


 玉門油田生活基地。

走在玉門的街道上,穿行在險峻的峽谷中,依然能看到古人留下的烽火臺、城牆殘垣,也依然能看到蘇聯援助玉門時的專家樓、檔案館,更能看到玉門人自己立起的採油樹、修建的煉塔。歷史的重新激活,正在將玉門溫暖的記憶變成生活的日常。

老君廟是玉門人最深的記憶。因為淘金而修建的老君廟,見證石油的榮光。老一井出油,讓它名聲大噪。1960年,石油工業部部長餘秋裡給黨中央領導彙報石油戰線的生產形勢,當講到玉門油田時,毛主席大聲笑道:“不對,不對!叫老君廟油田,那地方叫老君廟。”

老君廟在玉門人的生活中變得不可缺少,它不是簡單的一座建築。就像老一井、石油河、白楊河、文化宮、影劇院、王進喜紀念館等,它們已經成為玉門人的精神寄託。

老君廟是玉門精神的碑石,玉門是中國石油的文化母體。在石油工業進入大發展的時期,玉門義不容辭地承擔起石油工業搖籃的重任,形成了“三大四出”玉門風格。隨著一個個新油田的發現,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10萬玉門兒女走遍了白山黑水、黃河兩岸、燕趙大地、煙雨江南、巴山蜀水,為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立下不朽功勳。著名詩人李季寫道:“蘇聯有巴庫,中國有玉門,凡有石油處,就有玉門人。”

1998年8月,16名曾經在玉門工作過的臺灣同胞前來玉門朝聖。闊別45年,重新來玉門,他們依然能感受到這片土地的溫熱。直至今天,傳承已融入玉門的人文血液之中。靳錫庚逝世後,他的骨灰被撒在了他曾經踏勘過的弓形山上、埋在了玉門。組織護礦的鄒明先生,逝世後骨灰也埋在了玉門。

滔滔大海不忘涓涓先河。當一代又一代青春的歲月、創業的激情、堅定的信念深植於心中時,石油真正的魂魄和不竭的動力才完全體現。

從1938年那聲打破了老君廟西河壩峽谷寂靜的清脆駝鈴聲開始,中國現代石油工業的源頭從這裡出發;從老一井的出油點燃中國人的報國激情、石油夢想開始,一批又一批愛國青年從四面八方奔赴玉門;從紅旗漫卷西風,軍事總代表康世恩宣告玉門油礦解放開始,一個擁有地質勘探、鑽井、採油、煉油等石油專業隊伍的綜合性石油基地就逐漸開始建成。

玉門像一團火苗,溫暖而光明,歷史的光輝永遠地照耀著它的肌體。80年過去了,玉門沒有隨著石油資源枯竭而衰落,勘探的新發現、煉化的成功轉型、新區塊的開發、海外市場的擴大讓玉門煥發出新的生機,石油搖籃的旗幟在祁連山下熠熠生輝。

水打山崖,風過林海。玉門這座石油人嚮往的聖地,仍然在傳唱著“我為祖國獻石油”的壯歌,仍然脈動著石油兒女自強不息的巨大能量。它像一簇不熄的火焰,永遠光照中國石油。(周蕊)

玉門——中國石油聖地


石油河修井工人,頭戴鋁盔走天涯。


玉門——中國石油聖地


老石油人在油田展覽館參觀。


玉門——中國石油聖地


玉門老市區。


玉門——中國石油聖地


玉門煉化業務持續轉型升級,提升產品競爭力和盈利能力。

策劃:常斐 王曉群

供圖:玉門油田記者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