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985大學的博士,為什麼有的博士能發幾百篇SCI和數十篇頂級刊物,而有的博士一篇核心也發不了?

克里斯托夫金


幾百偏sci是筆誤吧。

任何人不一樣,方向和方向不一樣。

灌水的和作工程的沒有可比性。

好的研究成果一般肯定非常耗時間,


侯博說地


按照特朗普的話來講“這就是人生”。哈哈

首先我們要承認這個世界是有差別的,任何地方都有差別,任何世間都有差別,人與人之間也是有差別的。為什麼有的人能發幾百篇,而有的人一篇也發不了?根據我在高校20年的工作經歷,我想有如下幾個原因:

第一,學科差異

不同學科之間差異是非常大的。理工科發SCI相對來講是簡單些,因為期刊較多。而文科一般就發不了SCI。這是一個事實,學科之間的差異是天生就存在的。

第二、研究方向的差異

相同的學科,研究方向的差異也是非常大的。有的人的研究方向契合社會需求,也契合社會發展,因此,相對容易發表。

第三、學術水平差異

這個也許就是最大的差別的。同樣是985高校畢業的博士,水平之間的差異是非常大的。以我所在的高校為例,我認識一個武漢大學2009年博士畢業的同事。到現在為止,還是個講師,文章沒一篇,項目沒有一項,課堂教學也不咋的。同樣的和他一起參加工作的我校本科留校(二本)的同事,比他年齡大2歲,現在副高已經評了3年了。這怎麼比?畢業學校並不完全代表個人能力,個人奮鬥才是最重要的。即使985高校畢業,基礎很好,如果不注重後天的努力,我想發不出文章、評不上職稱也是正常的。

第四,所在平臺的差異

這裡講的平臺主要是指工作環境。如果畢業之後在同所學校,那就是個人學術水平和勤奮程度不同。如果畢業之後在不同的高校,那就體現出平臺的不同。不同學校,學術環境不一樣,實驗條件不一樣,研究團隊不一樣,最後的成果也就不一樣了。

這個非常明顯,為什麼很多博士畢業的同學畢業之後,有的去了985高校,有的去了普通二本,最後發展不一樣?就是平臺不同。在985高校的,如果努力,最後成為碩導,博導很正常。而一些二本連碩士點都沒有,怎麼去當碩導,博導?這就是差異。


所以,不能完全以出生來衡量一個人的成果,而要看其努力程度和所在平臺。


義哥說教育


我們算一下平均,如果一個人博士三年可以發幾百篇sci論文,我們算兩百篇好了。那麼一年就要發將近70篇文章。一個月就要發5到6篇文章,差不多一週就要發一篇文章。sci論文的發表,需要前期的文獻調研,中期的實驗,後期論文撰寫與投稿。投稿過程還要有返修等。這些工作我都不說做原創,你就是抄襲別人的工作,用latex排排版,重新做做圖,一個星期也搞不定,試問如果原創,怎麼可能做到?

所以我認為,你的說法有些誇張。不過博士水平差距大是客觀事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