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為何要兩次遠征日本?

lotea


忽必烈征服在1266年就謀求通過高麗與日本進行接觸,使臣黑的、殷弘到達巨濟島後,畏懼風濤險阻,放棄而返回。其後直到1273年間,共四批蒙古使臣到達日本的大宰府,國書遂被送至京都朝廷和鎌倉幕府,然而日本方面認為其書信無禮而未曾回覆。

著名日本學者杉山正明先生認為,蒙古的這些國書,與中國曆代王朝的外交文書相比較,倒不如說蒙古的書信姿態低的驚人。不能認為忽必烈一方一開始就有有意開戰。幾次漠視蒙古正式的國書,又濫殺使團,不能不說日本一方違反了規則,即使被理解為蒙古表達了求戰的意思,也有無奈的一面。

1274年,忽必烈發動兩萬七千人左右的駐高麗蒙軍和高麗國軍組成的聯軍,向日本進發。蒙古一方的大兵團作戰一度壓制了以個人作戰的鎌倉武士。當日本軍向大宰府撤退時,據說蒙古高麗聯軍在準備返航時遭到了暴風的襲擊。具體真相,日本學者認為還不好確定。日本方面稱之為“文永之役”。

七年後的1281年,忽必烈政權發動了第二次遠征日本的戰役,從高麗國發東路軍四萬,從原南宋境內發江南軍十萬,派出了當時世界史上最大規模的船隊。但是受阻於日本方面所築石壘等周全的戰爭準備,未能登陸,漂泊在海上的大船隊於八月一日遭遇颱風而損失大半。

日本方面稱之為“弘安之役”。

第三次進攻日本也策劃了幾年,但最終沒能成行。主要原因在於左翼諸王的叛亂,使忽必烈政權面臨危機,計劃投入日本的部隊全部調往北方作戰。

中國方面多認為忽必烈遠征日本的動因是忽必烈稱霸世界的帝王夢,借日本的外交“無禮”而發動戰爭。而日本的史學界有別的看法。

日本學界認為,第一次遠征日本是蒙古攻擊南宋戰爭中的一環,因為怕日本配合南宋作戰抄後路。

第二次遠征日本,也有南宋的因素。彼時元朝已經接收了南宋政權,但對於處理戰後事務,非常頭疼。收編的四十萬南宋職業軍人的安置工作如果做不好,會影響元朝的穩定。因此,安排一部分人進入海外部隊,去日本當炮灰。

如此看來,日本對南宋還是有感情的。南宋滅亡時,日本穿孝紀念,可能忽必烈獲知了這一海外情報。


古道犀風


蒙古統一了中國北方和半島後,派使者去日本,告訴日本人,現在大陸我們蒙古最牛逼,你們最好也聽我的。此時日本分成了兩派,皇派主張和蒙古通好,但是掌權的鎌倉幕府權臣北條沒把蒙古人放在眼裡,拒絕了蒙古人國書。忽必烈脾氣爆,出兵倭國。一開始基本就是對倭族人的大屠殺,最後雙方在倭國的博多灣決戰,蒙古人放棄了騎兵作戰改步兵,依然大敗日軍,乘勝追擊直到弓箭射沒了才停止,倭族人也躲進了水城。但是大將劉復亨,貪功冒進,中了埋伏受了箭傷,元軍回船休整,準備明天徹底消滅倭軍。從日本自己記載的史料來看,倭族人在水城哭了一晚上,認為明天必然難逃厄運。第二天倭族人到海灣一看,蒙古軍隊沒了,原來夜裡蒙古艦隊被大風團滅。倭族人樂了,感情神在幫它們!

第二次出兵日本就是為了第一次復仇,但是倭族人感覺天神在幫他們,根本不怕,舉全國之力在可能的戰場修築防禦工事,更是在主戰場休了一道長強牆。元軍一時無法登陸,結果在海上又被大風團滅了,逃過大風的殘兵也被倭族人消滅了。

忽必烈大怒5年後正要第三次出兵倭國的時候,元軍在越南大敗。於是放棄了東征日本!


滴泉溪河江海流


我們先看忽必烈的動機。在蒙古人的意識裡,戰爭意味著財富和榮耀。


據說,成吉思汗曾在教育後代時說,太陽照耀的地方你們都要去征服,把它變成蒙古人的土地。這句話的真假難以去考證,但我們從蒙古人在歷史上的表現可以看出,蒙古人的確是侵略掠奪成性,以征服為榮的。而當時,蒙古人所知的未征服地區只剩下日本。以此來看,蒙古人開始征伐日本是順理成章的事情。所以,我們可以確信,忽必烈有著強烈的征伐日本的動機。

再看條件。開始,海洋阻隔了元朝鐵騎的馬蹄,到忽必烈滅亡南宋以後,擁有了強大的海軍。忽必烈征伐日本的條件就成熟了。

於是,忽必烈發動的對日本的遠征就開始了。但是,後來都失敗了。


德全不畏


忽必烈兩次派軍隊遠征日本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日本政府不肯向元朝臣服,二是想借遠征日本消耗漢人的軍事力量。忽必烈的兩次遠征都因為遭遇颱風而失敗,因此劫後餘生的日本人認為他們得到了神風的保佑,以致在二戰末期迷信所謂的神風特攻隊來扭轉敗局。

一、不可一世的蒙元帝國

自從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後蒙古大軍幾乎橫掃亞歐大陸,抵抗蒙古大軍最持久的南宋也已經奄奄一息了。這時忽必烈又把主意打到了海對岸的日本身上,派出使者炫耀自己的武功威脅日本統治者向其臣服。

忽必烈

二、北條時宗的拒絕

當時的日本正處於鎌倉幕府時代,不過實際掌權的則是幕府將軍的外戚執權北條時宗。他自恃有海洋的保護因此多次拒絕向忽必烈臣服,這使得忽必烈勃然大怒決定用武力教訓日本。

三、兩次徵日軍事行動

勃然大怒的忽必烈在1274年派出3萬多大軍發動了第一次遠征日本的軍事行動,日本人則稱為文永之役。元軍登錄後遇到了日本武士激烈的抵抗產生了畏戰心理,加上人數過少不足以征服日本因此決定班師回國。可是在打算歸國時卻遇到了颱風損失了大半軍隊,統帥為了不受罰就向忽必烈謊報軍情聲稱重創了日本。

以為日本受到了教訓會乖乖屈服的忽必烈這時又向日本派出了使者,可是狂妄的北條時宗卻把使者給殺了。這下忽必烈徹底惱怒了打算直接征服佔領整個日本。因此在1281年派出兩路大軍共計14萬人發動了第二次遠征日本的行動,在日本這場戰役又叫弘安之役。可是這次遠征同樣遇到颱風導致軍隊導致幾乎全軍覆沒,元史記載能夠回去的只有十之一二。

多臺風的日本

四、徵日行動失敗的三大原因

一是處在生死存亡邊緣的日本人對元軍進行了激烈的抵抗,使元軍產生了畏戰心理。二是因為軍隊中佔據多數的漢人和高麗人是被裹挾參戰的戰鬥意志不強,而蒙古人數量少又不熟悉海戰。三是遭遇颱風而元軍軍艦多為抗風浪能力差的平底船使得元軍損失慘重元氣大傷,否則第二次遠征也不是不可能征服日本。

不善海戰的蒙古軍

五、所謂的忽必烈的陰謀

現在有種觀點是認為忽必烈是故意通過遠征日本來消耗投降的南宋軍隊的實力,甚至認為是故意讓他們去送死。個人認為忽必烈應當有通過徵日戰爭消耗漢人軍隊實力的目的,但是故意讓他們去送死則不大可能。因為在兩次徵日戰爭中蒙古人的損失也不小,而且通過征服日本把這些降軍打發駐紮在那裡同樣也可以實現目的,所以有些人的觀點未免太過陰謀論。


執斧傳播開天名


這廝殺人如麻。應掃進歷史的垃圾堆!如果當時把小日本滅了,還算他為人類做了一件好事!


崢嶸歲月18727123098


首先說下,攻打兩次均以失敗告終。

蒙古人對日本的進攻起因於日本不肯臣服於蒙古帝國。忽必烈多次派使者赴日本要求日本稱臣納貢,高麗國王也致書日本人要求他們向蒙古人屈服,但每次日本人都輕蔑地拒絕了忽必烈的要求。面對這樣的冒犯,君臨天下的蒙古大汗當然不能容忍,毅然發動了兩次大規模的侵日戰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