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尾巴長白毛,魚缸多粘液,水體發黃

魚尾巴長白毛,魚缸多粘液,水體發黃

如果是白色的,那是水黴病,又叫白毛病。其病原 體是水黴和綿黴,菌絲形態細長,且有分枝,它們一端像根狀,著生於魚的體表皮膚內,其餘則露出體外。菌絲長達3釐米,呈灰白色,柔軟似棉 絮。患病初期,病魚體表粘液增多, 形成一層白翳。患病後期,菌絲深入 體表皮膚,死亡率很高。防治方法: 可選用H-2特滅菌+大粒鹽少許+水溫31度藥浴。土黴素100L水5片藥浴每天換水1/3補藥。大粒鹽(3克/升)+31度2天換水不願濃度。多次用藥才可痊。

這種病是水質太差引起的,要加強換水。水溫也應高一些。

魚尾巴長白毛,魚缸多粘液,水體發黃

養魚先養水,只有把水養好了,魚才不容易得病。想養魚應該要把水養好再養魚。

先談一下加速培養硝化菌的問題。

開缸時把死魚死蝦放在濾槽裡可以給硝化菌提供食物,加速硝化系統的形成,這好象是一個常識了。剛開始養魚的時候我也是這樣開缸,對這個觀點沒有任何的懷疑,結果卻很不好,水混的特別厲害有腥臭味,很長時間也養不好水,魚也都病泱泱的。所以我才痛下決心研究養水質基礎理論,我查閱了大量的資料,最終的結論是這個方法是完全錯誤的,是有違科學原理的。下面我重點講一下其中的道理:

大家都知道硝化菌屬自營性細菌它的繁殖速度非常慢,開缸時硝化菌數量是很少的,此時在濾槽裡放入死魚死蝦後異營性細菌會馬上大量繁殖來分解這些有機物,它們的代謝產物“氨”的濃度也會大幅度提高。“死魚死蝦、剩餌,糞便”這些物質都是有機物,過多的有機物會抑制硝化菌的生長,尤其是異營性細菌大量繁殖帶來的最大危害是競爭缸內的有限資源,消耗大量氧氣、侵佔生物濾材、酸化住所,這些都對硝化菌極為不利。在有限的空間內微生物的繁殖是此消彼長的,如果有一些種群的微生物特別強大,那麼其他種群就會受到抑制,使本來平衡的系統因一家獨大而導致崩潰。

開缸時把死魚死蝦放在濾槽裡的初衷是好的,但方法是完全錯誤的,試想一下:開缸時數量希少還很弱小的硝化菌,突然被人為加入的大量的有機物包圍了,異營菌會以1000倍於硝化菌的速度大量繁殖,並且和硝化菌爭奪氧氣地盤,釋放出過多的“氨”讓硝化菌無力分解,使缸內的生物負載過重,造成毒素堆積水質變壞,硝化菌在不利的生長環境下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把堆積的過多的氨分解掉,這樣的做法延長了開缸時間,得不償失。

魚尾巴長白毛,魚缸多粘液,水體發黃

科學開缸養菌的真諦是:“合理平衡的氨的供給,硝化菌才能更好的生存”。

正確的做法是:開缸時加硝化菌和EM菌,缸裡放1-2條粗生小魚,正常餵食,慢慢等待。開缸立即下EM菌和硝化菌可以提高益生菌的基數,便於形成優勢菌群。這個方法開缸的核心是減輕開缸時的生物負載,讓益生菌(硝化菌、EM菌)從一開始就強大,與上面講述的錯誤方法正好相反。

我用這個方法開過N次缸,心得是:在開缸過程中我的水從來沒有混過,一直很清澈,檢測的氨和亞硝酸鹽毒素指標較低,15天后毒素指標檢測為零,真正的做到科學、簡單、輕鬆。

注:EM菌的主要功能是造就良性生態。EM能高效分解有機物,消除腐敗,抑制病原菌,同時,它還產生大量有益物質,如氨基酸、有機酸、多醣類、各種維生素、各種生化酶、促生長因子、抗生素和抗病毒物質等,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減少魚病發生,促進健康生長。

再來談一下開缸成功的標準是什麼?

很多人都認為開缸後水變清了就可以放魚了,以水清做為硝化菌培養成功的標誌,認為建立健全的硝化系統,是改善水混濁度的良方妙計,此種說法不僅少有人加以質疑,而且“深植人心”,但令人感到遺憾與惋惜的是這也是個錯誤的概念!

硝化菌的作用是將氨氧化為亞硝酸鹽,再將亞硝酸鹽氧化為硝酸鹽。理論上講在任何情況下氨和亞硝酸鹽都不是造成水混濁的原因,二者都是無機物可完全溶解在水中,就好象把食鹽溶於水中一樣,根本看不到它們的存在的蹤影。換言之,氨及亞硝酸鹽的形成根本與水的混濁無關,如此一來硝化細菌就談不上具有能改善濁度的能力了。

我在多次開缸養水的過程中,在水很清澈的狀態下,仍然檢測出毒素指標,而且這個過程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10—15天),這也說明水清和硝化系統是否完善無關,不能以水清來判斷硝化系統是否已經建立。科學的判斷方法應該是以毒素檢測指標為依據,以氨和亞硝酸鹽含量趨於零為開缸成功的標誌,此時下魚可確保萬無一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