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山映霞,說說“未有惠安先有青山”的故事

惠安很多鄉鎮的名稱來源和當年市集所在地的村名有關,比如東嶺鎮和東橋鎮就是因為市鎮設在東嶺村和東橋村而得名;也有的和歷史風物有關,比如我們前面講過的淨峰鎮是因為淨峰山得名,而它的市鎮所在地實際上是叫湖街村。從今天開始,我們來分享一些惠安鄉鎮的市鎮或歷史風物歷史。

首先,我們來說說山霞鎮。山霞鎮得名也是來自於市鎮所在地山霞村,山霞村的原名是“山下”村,但“下”在文字上不雅,就取了“霞”字。閩南地區有很多地名含“下”、“尾”的,有人覺得不雅就改了一下,比如廈門原來是叫“下門”,漳州角美原來是叫“角尾”,這是我們特有的文字審美趣味,是今天我們應該要學習的。

而山霞的山下一名,則是因為其村位於其境內名山大廟青山宮腳下,所以山霞直白的涵義是“青山下的土地”,再爛漫一點的涵義是“青山海霞間的土地”。

有山映霞,說說“未有惠安先有青山”的故事

說到青山,在惠安有流傳甚久的“未有惠安先有青山”的故事,青山宮青山王的信仰在惠安境內和海內外僑民中非常普遍,被很多惠安人視為“境主神”。

青山王的正式神名是“靈安尊王”,他是五代時期跟隨開閩王王審知一起入閩的將領張悃(kǔn),當時王審知雖然在福建開創閩國,但時逢亂世,時不時有流寇作亂,尤其是海寇,張悃奉命帶兵在當時還沒有置縣的惠安一帶防禦海寇,他當時所安營紮寨的地方就是如今的青山。在惠安帶兵其間,他還積極幫助各個鄉里結保,打擊盜匪,消弭民眾私鬥之風,使得惠安境內民眾得以安居樂業,並開荒拓野,不斷繁榮,這才有了後來惠安的成規模成建制,最終築城設縣。

張悃駐守惠安青山,保境安民,最終逝世並安葬於惠安境內。當地人感念他,立廟祭祀,但當時的惠安還沒有置縣,大部分是屬於泉州府的晉江縣。一直到約八十年後的北宋初年,太平興國六年(981年)才從晉江縣分離出來獨立設縣。

在設縣時,請了當時的大師陳震來卜居,確定縣衙建設位置。當時選定的地址是螺山之南(這也是螺城螺陽地名的來源,有機會我們細說)。而第一任知縣崔知節在清建縣衙時,發現了一處古墓,上面還有一方石碣,刻著:“

太平興國間,古縣移惠安,若逢崔知節,送我上青山。

有山映霞,說說“未有惠安先有青山”的故事

崔知節縣令依照神諭,以縣府的名義將古墓遷葬青山,並在青山上修建宮廟,奉祀張悃。我想無論是知縣還是當時的惠安百姓,都願意將這方石碣視為是青山王神靈想要護佑惠安境內的吉兆,而加以尊奉。自此,對張悃的奉祀也以“青山王”的名義擴展開來,成為惠安人普遍的民間信仰。今天的青山宮裡也立有崔知縣的石像,惠安人以此感念崔知縣開治惠安的功業。或許,正式這種對前人與神靈的感念和虔誠,使得惠安人在惠安這塊貧瘠的土地上能發展到長期雄踞全國百強縣的內在原因之一吧。

到了南宋,青山公信仰又得到朝廷的官方冊封,紹興十九年(1149年)八月敕封靈惠侯;景炎元年(1276年)又敕封青山靈安王;由此正式有了“靈安尊王”之名,被惠安人視為“境主”。其後的歲月,更隨著惠安的僑鄉文化,傳播到臺灣和東南亞地區。

所以,我們由“有山映霞”的聯想,說到“青山之下”的山下,今天不僅山霞的人們,我想所有的惠安人都可以說,我是生活於“青山之下”由靈安尊王張悃開基的土地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