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山映霞,说说“未有惠安先有青山”的故事

惠安很多乡镇的名称来源和当年市集所在地的村名有关,比如东岭镇和东桥镇就是因为市镇设在东岭村和东桥村而得名;也有的和历史风物有关,比如我们前面讲过的净峰镇是因为净峰山得名,而它的市镇所在地实际上是叫湖街村。从今天开始,我们来分享一些惠安乡镇的市镇或历史风物历史。

首先,我们来说说山霞镇。山霞镇得名也是来自于市镇所在地山霞村,山霞村的原名是“山下”村,但“下”在文字上不雅,就取了“霞”字。闽南地区有很多地名含“下”、“尾”的,有人觉得不雅就改了一下,比如厦门原来是叫“下门”,漳州角美原来是叫“角尾”,这是我们特有的文字审美趣味,是今天我们应该要学习的。

而山霞的山下一名,则是因为其村位于其境内名山大庙青山宫脚下,所以山霞直白的涵义是“青山下的土地”,再烂漫一点的涵义是“青山海霞间的土地”。

有山映霞,说说“未有惠安先有青山”的故事

说到青山,在惠安有流传甚久的“未有惠安先有青山”的故事,青山宫青山王的信仰在惠安境内和海内外侨民中非常普遍,被很多惠安人视为“境主神”。

青山王的正式神名是“灵安尊王”,他是五代时期跟随开闽王王审知一起入闽的将领张悃(kǔn),当时王审知虽然在福建开创闽国,但时逢乱世,时不时有流寇作乱,尤其是海寇,张悃奉命带兵在当时还没有置县的惠安一带防御海寇,他当时所安营扎寨的地方就是如今的青山。在惠安带兵其间,他还积极帮助各个乡里结保,打击盗匪,消弭民众私斗之风,使得惠安境内民众得以安居乐业,并开荒拓野,不断繁荣,这才有了后来惠安的成规模成建制,最终筑城设县。

张悃驻守惠安青山,保境安民,最终逝世并安葬于惠安境内。当地人感念他,立庙祭祀,但当时的惠安还没有置县,大部分是属于泉州府的晋江县。一直到约八十年后的北宋初年,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才从晋江县分离出来独立设县。

在设县时,请了当时的大师陈震来卜居,确定县衙建设位置。当时选定的地址是螺山之南(这也是螺城螺阳地名的来源,有机会我们细说)。而第一任知县崔知节在清建县衙时,发现了一处古墓,上面还有一方石碣,刻着:“

太平兴国间,古县移惠安,若逢崔知节,送我上青山。

有山映霞,说说“未有惠安先有青山”的故事

崔知节县令依照神谕,以县府的名义将古墓迁葬青山,并在青山上修建宫庙,奉祀张悃。我想无论是知县还是当时的惠安百姓,都愿意将这方石碣视为是青山王神灵想要护佑惠安境内的吉兆,而加以尊奉。自此,对张悃的奉祀也以“青山王”的名义扩展开来,成为惠安人普遍的民间信仰。今天的青山宫里也立有崔知县的石像,惠安人以此感念崔知县开治惠安的功业。或许,正式这种对前人与神灵的感念和虔诚,使得惠安人在惠安这块贫瘠的土地上能发展到长期雄踞全国百强县的内在原因之一吧。

到了南宋,青山公信仰又得到朝廷的官方册封,绍兴十九年(1149年)八月敕封灵惠侯;景炎元年(1276年)又敕封青山灵安王;由此正式有了“灵安尊王”之名,被惠安人视为“境主”。其后的岁月,更随着惠安的侨乡文化,传播到台湾和东南亚地区。

所以,我们由“有山映霞”的联想,说到“青山之下”的山下,今天不仅山霞的人们,我想所有的惠安人都可以说,我是生活于“青山之下”由灵安尊王张悃开基的土地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