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農村隨禮二百,全家人去吃,你怎麼看?

唯一愛曼


您好,您的問題是——對於農村隨禮二百,全家人去吃,你怎麼看?

如果是喜事的話,大部分人也都是圖個熱鬧,不管是農村還是城市,隨禮金額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心意。也有一些人特意為了收禮金的,只要有事情就要大操大辦,但是這種情況還是比較少的,有時候過分了,親戚朋友也受不了啊!

如果題主的意思是想說這種‘隨禮二百,全家去吃’的人不合適,不管是嫌棄禮金太少,還是嫌來蹭吃蹭喝的人太多,想必這樣的人應該和新郎新娘的關係不太近吧,如果真的親近,應該也不會嫌棄的。

在小編看來,還是不太介意的,畢竟如果是會請來參加酒席的,一定是小編喜歡來往的人,平時小編都完全可以請他們吃飯,更何況是這樣的好日子,小編是不會介意的。不喜歡來往的人,小編是絕對不會請的。如果是家長的朋友,小編就更不在意,完全沒有必要因為不認識的人感到鬧心。


駿景——裡脊


駿景農業


農村隨禮二百,全家人去吃,我看這就不錯了,給你們說一說俺這邊的風俗規矩,你們更受不了。


我是山東滕州的,我們這邊,不論紅白事,男方的同姓族人,只要不出五服,就是“近門子”,就不用花一分錢,紅事去喝喜酒,白事去喝豆腐湯。當然你也不能光帶張嘴去,白吃白喝,你作為事主的近門子,要跟著幫忙幹活,比如紅事要接客陪客,白事更復雜,因為孝子光跪那哭,所以一些重活累活,全指望近門子上,比如挖墓坑,抬棺材,所以不花錢的大席也不是白吃的。


現在隨著生活條件好了,誰家也都不差乎那兩個錢,就是近門子,也跟著隨禮了。其實,在俺這邊,近門子不拿錢,或者親戚家拿二百塊錢來一家人,事主是不會生氣的。


因為辦紅事人越多越熱鬧,說明事主家人緣好,有的人你倒貼他二百,他也推脫有事來不了,那就尷尬了。辦白事,也是人越多越好,不光幹活,對逝者也是一種尊重。


農村辦場,都是流水席,不差乎幾雙筷子,再一個還是那句話,生活條件好了,即使主家不在乎,人們也不再像從前那樣吃大席了,上班族忙,學生不請假,所以一般不湊節假日的話,很少很少有一家人全出動去吃酒席的熱鬧場景了。


鄉村大嫂


隨禮200全家去吃,感覺還是好的啦😊

我侄子生孩子送米糖,我侄媳家裡來了幾大車的親戚,那天是週末,每家最少帶了一個小孩,有的帶兩個。我哥給每個小孩紅包50,每家5個饅頭7個雞蛋,記禮單的時候,可著實把我嚇了一大跳

真的,封禮50元的好多!你想想,一家連吃帶喝的,50又回去了,還多了一份饅頭雞蛋😊

後來,我侄媳的媽媽感覺不好意思,就找我嫂子說要不要把她們那邊親戚家孩子的50紅包退回去,我嫂子趕緊對她說,我們這就是這樣的風俗,都是這樣……

其實吧,遇到家裡有喜事,就不能計較這麼多,圖的就是開心,再說了,別人家有喜事,你們不也是又去了嗎😊



我很固執a


農村隨禮200元,那真是太多了,我的老家就是現在隨禮照樣有很多隨50元的,並且是全家都去吃一頓。

我的老家在山東省臨沂市的一個農村,前幾天我姑家弟弟結婚回老家上喜墳請客,也就是收收喜錢。去村裡做喜宴的飯館訂了500元一桌的酒席,這個標準在我們村算是高標準了,有羊腿、肘子、扒雞、大魚等,去邀請走的近的,一個門裡的去吃飯。


後來我姑說有好幾個大娘隨禮給50元喜錢的,我姑說說,當時他們孩子結婚我姑也是給50元份子錢,現在是照原樣換的。

但是那個時候還是90年代,在那個年代的90元相當於現在200元左右的等價;並且現在吃完酒席每人還得給個紅包,裡面裝有喜糖,喜煙,喜果子,幾個人給幾個,那些給50元來吃席的,光他們一家子人每人一個紅包就已超過50元了。

這還都是好的,還有的去通知了喝喜酒都不去的,並且還在背後說城市裡來的才一桌500元的標準,怎麼也得弄個最貴標準,去喝頓酒吃不回來。

我們農村有很多這樣的,不管你以前給他們多少隨禮,等你有事過去幾十年了,他們還是會照樣一分不多的還給你,並且還得一家人都去吃一頓,他們不會去想那個時候一桌酒席不值100塊錢而現在最低都得300多元網上了。

有時候有人說農村人小氣,像這樣的事確實讓人無力反駁,也許是人老了算不過這個賬來。但我總結,這樣的還是與思想保守,自私心太強有關係。


我的幸福小生活


首先,農村辦喜事,要的是熱鬧!錢不錢的,不是特重要!

其次,看看網友們對此事的看法:

1 我們這邊一家給200全家都來,我問媽媽這麼少,還不夠倒貼的,媽媽說都一樣,人家以後辦事我們也給200,一家都去!

2 大年初三老公的堂弟辦婚宴,爺爺起碼在家說了十次人家不講道理,想賺錢,過年沒有人去吃喜酒,送了168,初三早上還說全家8個人都去[捂臉],其實他自己才是會算計的隊長,後來只有我跟奶奶兩個人去了,人家回禮都有100多了,去8個人家還虧大了;

3 一般是一家去一個人,去一家人的肯定是親近的人;

4 上不上禮也歡迎來吃,農村人就圖個熱鬧,沒毛病;

5 簡直是胡說八道,按計劃搞十桌酒席,來一百人,每家4,5口都來,就幾百人吃,十桌酒席夠嗎,那就有矛盾了,要是建房幹活能全家幫助嗎?說破了農村人愛佔便宜,走的時候還想乘人不注意再多拿點,下次你辦事我也多去人,所以農村叫混喜事,混喪事,混著吃幾天,沒啥事白吃白喝多熱鬧。

6 以前農村辦酒,圖熱鬧,你不去吃飯,主人家還不高興,周圍的鄰居都去吃三天,現在辦酒已經變形斂財,愛辦酒的,應該隨禮五十,全家吃他三天三夜才對,我是貴州人,我最懂,生兩個孩子辦酒,立碑,辦酒,孩子過關辦酒,什麼都想辦酒收錢;

7 我個人是這樣認識的,首先說明阿,我就是農村宴席上最忙碌的那個人,以前是廚師幹過十幾年吧,開過十幾年飯店,。見過你請客人家也不過來的,一個人都不來哦。人多多好啊,多熱鬧,請客人家帶孩子或老婆那有啥,要不你就不要請?你可能不知道去全家的一定是主家的至親。

8 胡說八道,無論送多少禮,席位規定兩個的,當然至親不限(比如兄弟姐妹,父母,岳父母,)哪有一家人去的,去的人多了才兩個位你怎麼坐;

9 農村現在辦席都成風了,家裡下個小豬崽,要請客慶祝,孩子兩三百分考個專科,也要請客收禮,家裡有人住三天醫院,出院了也要辦個答謝宴……三天兩頭酒席不斷。農村隨禮個兩三百,人也不會虧本,蔬菜雞鴨豬肉,大部分自己都有,反正辦一次賺一次,所以越來越普遍;

10 以前,生產力低下的時候,大家都看重人,家裡辦事也圖熱鬧,圖人緣好,來的人多,幫忙的多,不重錢財!現在自動化了,過日子基本不用求人了,幹啥都有專業的,用錢就行,所以以收禮金為目的。再過幾十年,估計就沒有隨禮這一說了,生老病死的,自家人一弄就完事了!

結束語:我兒子請客時,我一個個的在打電話,親朋好友也給力,就圖個熱鬧,人來的越多越好,什麼錢不錢的根本不重要,這年頭誰還差點吃的。


遊戲大咖王


我老家就是農村的,對於隨禮二百,全家人去吃我覺得這再也正常不過。

對於紅白喜事,最注重的應該是人多熱鬧的氣氛,所謂捧個人場就是這個道理,如果你家紅白喜事冷冷清清,飯菜流水席都準備好了卻沒人來吃,那才叫鬧笑話呢。至於是不是全家都來吃,這不重要,到時候紅白喜事的家裡人來人往車水馬龍,這更能說明這家人的人緣好。


我們那裡隨禮200算是多的,一般都是幾十塊錢,紅白喜事的前一兩天就開始去他們家吃,到了吃飯時候你去看看,很多都是拖家帶口的,大人小孩老人一起出動,這一堆人那一堆人圍著談天說地,說說笑笑的,就等著吃飯,而主人家對於來多少人按照當地風俗習慣安排的井井有條,那心裡都有數的,主人家這時候也都是誠心誠意的請大家吃飯。

因此我個人覺得隨禮二百,全家人都去吃這沒什麼,因為主人家在紅白喜事前幾天就會派人挨家挨戶的去告訴你家人,誰誰家哪天的紅白喜事請你們全家人或者請你們家二人,都會清楚明白的告訴你。


詩詞公寓


呵呵,二百算什麼?已經很多了好不好,我結婚的時候(8年前),一人送50元,全家人(五六個)來吃,多一點的,七八個,差不多一桌子了。

最讓我和媳婦驚訝的時候,當時跟我們一桌子的,一家人,吃完後,還剩了很多菜,這一家人直接從衣兜裡掏出塑料袋(提前準備工作做的好啊)、一隻雞、一碗粉蒸肉、一條魚等,一直接打包帶走,也不顧及桌子上的新郎和新娘的感受,我真是醉了,這一桌,起初不知道是一家人,最後打聽得知,是我哥哥同事的一家人。


其實,送禮少,一家人來吃,在農村,比較普遍,提問提到的,可能是城市裡送200元,真正在我們西南老家農村,也就100元,少的,還有送50元的,之後就是全家人來吃,根本就不夠本錢。

在農村,這種情況也是被大家普遍認可,我們小時候,誰家辦喜事,父母送人情(禮金,20多年前,差不多20元)後,我們兄弟姐妹們都會去吃,一個道理,現在農村還保留著這種傳統,市裡面少,省城或者大城市,這種情況基本沒有。


一人送禮,全家來吃,其實,也是說明你在這個村子裡人際關係好,大家比較認可你,才來給你“捧場”,對於那種人際關係不好的,即便請客了,發請帖了,也有一些人不去,更不可能去一家人了,一家人去,都是經過父母同意,也說明這一家人跟結婚辦喜事這家人關係好。

而且,在我們老家,都是辦流水席,相對來說,成本比較低,好多菜都是村子裡自己種的,還有一些菜是寨子上村民送的。我覺得,一人送禮,全家人來吃,雖然看似結婚的人吃虧了,但人氣會旺盛,沖喜,也挺好的,大家也不會太在乎是否賠本。


我結婚的時候,是在縣城辦的流水席,當時,一天下來,流水席達到了80多桌子,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是一人送禮,全家來吃,包括我在縣城工作的同學,他們送禮後,父母兄弟都過來吃,還有的,是自己的兄弟哥哥的朋友同事,送禮後,同事朋友父母們來吃。

應該說,大多數請客人,是不太在乎這一家人來吃的,不過,像我開頭所說,在新郎和新娘子一張桌子上,那樣狼吞虎嚥、風捲殘雲後,還拿出塑料袋,不顧及新郎新娘感受(新郎和新娘還在吃呢),就直接打包帶走的,就有點誇張了。


烏魯木齊那些事兒


結婚隨禮本就是你來我往,互不相欠,多與少根本沒什麼區別,而問題矛盾主要在於,全家人吃酒席結婚本家入不敷出的事。

為了賺錢的婚禮不參加也罷!

結婚的本意就是圖個熱鬧,誰都不想自己家的婚禮冷冷清清,我看過一則新聞,講的是新郎官為了讓自己的婚禮熱鬧一點,一天一百塊錢僱人參加自己的酒席,最後被新娘子發現,最終婚也沒結成,大家其實很清楚,越是全家人去吃酒席,那麼你們兩家的關係肯定很好,沒人會為了一個不太熟絡的婚禮而請一天的假,我本人就是個很好的例子,關係近的就會帶上妻子孩子一塊去,關係一般的就會我自己一個人去,關係差一點的就會託人把份子錢帶過去,因為我覺得我去參加婚禮就是對朋友的尊重和捧場,設身處地的想一想如果自己舉辦婚禮,而朋友們全都把錢帶過來,而沒有人吃酒席的話,錢是省了可那樣還有什麼意思。

其實在農村在自家舉辦的婚禮是最熱鬧的,結婚前一天鄉親們都去幫忙做大鍋菜,結婚當天舉辦過婚禮以後大家一起吃,家裡有老人的就會拖家人帶些回去,這才是原汁原味的婚禮,不涉及金錢沒有矛盾,而酒店的婚禮更多的只是過場罷了,既然是過場就不必那麼認真了,隨禮多少由他去,來多少人都歡迎,吃不痛快打包也沒關係,以和為貴嘛。

好了今天就到這裡,咱們明天見。


朋來有話說


對於這個農村的隨禮問題,各個地方都有差異,即便是一個城市東西兩頭都會不一樣,我就說說我們這邊吧。

我們這邊一般村裡辦紅白事,一般都是除了親戚朋友,一個隊裡的人都會去。但是一個隊的人都是出100元,但也會有關係好的,會出200元,親戚朋友他們另論。

我們這裡是分成晚上和白天,比如說紅事和白事準備在初七待客,一般關係好的或者白天有工作的都會提前一天去。在去主家的話,也是根據情況,一般都是男的去,全家一起去的情況並不多見。

因為如果隨了100元,全家都去的話,可能會遭起閒話,並不好聽。一個桌子就能坐8個人,你就100元自己全家都坐了6個,那兩個留給誰坐?一般都會空著,沒人願意去做,會給主家帶來不必要的預備。

我們家裡一般都是我爸去,我媽在家自己做點飯吃,或者我爸不去,就讓我爺爺去。全家出動,還是很少見的一種情況。


鄉里鄉外鄉里人


對於農村隨禮二百,全家人去吃,你怎麼看?

這個問題說起來其實這種情況全國很多村子都會有,因為農村宴席更多講究的也是人場,而且農村一個村裡多數人都是沾親帶故的,所以全家去的話也是正常的。

至於200的禮金,可能給人來的人多會入不敷出的感覺,我們那邊的話一般關係的都是一百或者二百,如果是實在親戚也就是親屬這種比較近的,有的會給五百,直系親屬或者長輩條件好的可能是給一千,個人覺得村裡一般宴席都是自己家殺豬殺雞,菜很多也是自己種的,有講究的人家會請飯店廚師來掌勺,但是更多的是自己家人來做飯,在叫上親戚和村裡的鄰居或者關係比較好的來幫忙,這樣一頓宴席下來成本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多,而且在村裡人多熱鬧的話排面也是比較足,如果我們那裡辦宴席一家只去一個人的話,村子不大看著人就很少,反而讓人覺得這家主人是不是人緣不好,所以大家還是更喜歡熱熱鬧鬧,而並不在乎錢的多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