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人愛吃的粘豆包是怎麼做的?

潔白de素描紙


粘豆包不僅在哈爾濱受追捧,東北地區也是一樣,是有名的傳統美食。就連外地旅遊的朋友,都喜歡帶粘豆包回去。一蒸即可食用,軟軟糯糯,也可以油煎,外酥內粘,味道很好的。

粘豆包如今演變出許多新的做法,個人認為還是傳統的好吃,雖然比較麻煩點,但是有年(粘)味。


以前的做法,一般是以黃大米為主料,當天晚上浸泡,隔天早上撈出,微晾一會水分。磨成黃米麵,加入玉米麵揉成麵糰,包上自制的芸豆餡。蒸熟時一個個黃燦燦的,熱乎乎的,看著心情也舒暢了。外皮粘糯,豆餡細而沙,甜度適口,一次要吃好幾個才滿足。先介紹到這裡,以下分享具體做法。


粘豆包做法

如果用大黃米做得話需要提前浸泡,比較費工夫,那麼我們用簡單的法子來做,味道也是美美的。

提前浸泡紅芸豆三個小時,也可以用小紅豆代替。泡好後撈出倒入鍋裡,加多點水,大概是紅芸豆的4倍。燒開轉小火煮一個半小時,一定要軟爛些才好,也可以用高壓鍋燉20分鐘,比較省時間。

時間到了水分差不多完了,加入適量的白糖,按自己口味來舔加多少份量。不放也行,蒸熟了蘸著白糖吃,以前很多是這樣的。接著用勺子搗爛成餡,放涼揉成一個個小丸形餡備用。

以黃米麵500克為例,玉米麵100克,酵母4克混合一起,加入適量溫水揉成麵糰,要較軟點。之後蓋上布,醒面2個小時。




取麵糰壓扁,放入豆餡,收口揉圓。封口朝下放在蘇子葉上,沒有的話,可以用荷葉、玉米葉、蔬菜葉都行,主要怕粘著盤底。




水燒開後,放入大火蒸20分鐘,即可出鍋了。


佘小廚(完)


佘小廚


記憶中熟悉的味道——東北粘豆包。

粘豆包是東北人春節期間喜歡吃的一種粘食·用黃米麵和小豆餡自制而成。

黃米麵,是去了殼的黍子的果實碾成黃米,黃米比小米稍大,再把黃米磨成面,即成黃米麵。黃米麵豆包,涼了就會發硬,再吃的時候重新蒸一下,它好像也“改過自新”,又是另一個口感,總之怎麼吃都好吃。

菜譜:

材料:黃米麵300克,麵粉150克,發酵粉5克

調料:紅豆餡300克

做法:

1. 將黃米麵、麵粉、酵母粉放入盆中,加入水溫的水將其和成麵糰(略軟些)。

2. 放到溫暖處,發至兩倍大。

3. 取麵糰,擀成餅,然後切成條狀。

4. 將麵條搓成圓條。

5. 把麵條編成如圖的圖案。

6. 放入豆沙餡,切去四邊。

7. 收攏所有的條,去掉多餘的面。

8. 包好的豆沙包。

9. 入鍋蒸25分鐘即可。

廚房小語:麵條搓的不宜太粗,否則包出來太大,不易熟,也不好看。


梅依舊


新晚報尤其喜歡回答這類問題,感覺就是“舌尖上的中國”文字版嘛,嘿嘿!要說哈爾濱好吃的東西,可絕對不只有肉聯紅腸、秋林大列巴、馬迭爾冰棍……還有就是來過哈爾濱的小夥伴們可能聽說或者吃過的——粘豆包,亞溝粘豆包在我們這裡也是相當有名的。剛蒸出鍋的粘豆包黃澄澄的閃著油光,蘸一點白糖咬上一口,裡面細細的紅豆沙伴著軟軟糯糯的黃米,那感覺簡直妙不可言。(不能再描述下去了,你們懂的)



在哈爾濱,每逢春節,很多市民都會在備年貨時買上兩箱粘豆包。不僅如此,一些來哈爾濱的遊客也會在返程時帶上一些或是快遞到家。接下來,新晚報就帶小夥伴們去亞溝看看。


在哈爾濱阿城區有一個專做粘豆包生意的小村子嶽吉村。下哈牡高速,進亞溝,往右一拐就進了嶽吉村,這個距離亞溝收費站僅百十米的村子可以說是亞溝的門戶了,因為來亞溝的第一個村就是嶽吉村,而且阿城、玉泉的七八家滑雪場都可以從亞溝口下高速,所以說這個嶽吉村是迎來送往的必經之村。村口靠近收費站的30多戶人家,幾乎家家都賣粘豆包,而路過的車幾乎都會停下來買點粘豆包帶走。有人開玩笑說,嶽吉村的粘豆包“粘”住了路過客人的錢包。



亞溝有做粘豆包的工廠,村民們賣的禮盒裝的粘豆包都是從亞溝進的,有的村民今年到現在已經賣出去了4000 多箱。一箱粘豆包20元至 25 元,4 袋裝共 8 斤。


春節前,一些往年來滑雪、吃過粘豆包的外地遊客又開始下單訂貨了,其中一位客人就往北上廣發走上萬箱。


村裡還有一些人家賣自己手工包的粘豆包。新晚報來到村民王喜發家,他家臨街的門前就豎著一塊“粘豆包”的牌子,女主人十分熱情,她家的廚房裡,火上正蒸著粘豆包。掀開鍋蓋,粘豆包的香氣撲鼻而來。小紅豆餡的粘豆包吃起來比大芸豆餡的更甜也更沙。做粘豆包的黃米和小紅豆都是自家地裡種的,自己磨好黃米麵,做豆沙餡,再一個一個手工包出來,純純的手工“一條龍”。每袋粘豆包315 元,還有粘玉米麵做的粘豆包。



女主人特別強調,凍粘豆包一定要先緩透了再放進鍋蒸,這樣蒸出的粘豆包才一個是一個,如果把凍的粘豆包直接入鍋蒸,蒸出的粘豆包就粘成一坨了。


現在農村生活也好了,村民們不再一冬天只吃粘豆包了,家裡包的粘豆包大部分都賣了。



新晚報


其實遠不止是哈爾濱人愛吃粘豆包,幾乎東北很多地方的人們冬天都會吃粘豆包,在過去因為這類粘性的食品抗餓又耐保存,所以這東西跟粘火勺之類的是過冬的主糧。用來做粘豆包的麵粉主要是大黃米磨的面,而大黃米就是糜子,《舌尖》裡陝西人們用來做黃饃饃的那個東西。

【自制粘豆包】

不過現在糜子面不太好買了,其實在精米白麵越發低價、普及的今天,雜糧佔比越來越低了。所以如果有糜子面就用糜子面再加20%的玉米粉,沒有的話可以用玉米粉和糯米粉1:1和麵將就一下,算是比較容易買的到。和麵要用溫水,再稍加一點乾酵母(麵粉1%),麵糰要和的柔軟一些,然後餳面2個小時左右(主要看室內溫度了);

粘豆包是有餡的,一般是用芸豆餡,提前4個小時左右清水浸泡,然後高壓鍋壓制25分鐘,因為是做餡所以要煮到豆子軟爛,可以方便的搗成餡,然後按照自己口味加糖進去就好了。(沒有芸豆餡的話,可以用紅豆餡代替,其實口感還更好一點);

包粘豆包就沒什麼可說的了,分好面劑子壓成厚片,然後包一團豆餡進去、收口、團緊就可以了。儘量要大小一致,包好之後上鍋大火蒸20分鐘左右就可以了,放置的蒸隔上面最好抹點油,要不然會粘住不太好清洗。

吃不完的話放冰箱可以存放很久,但是再想吃的時候,最好要提前拿出來解凍之後再蒸,如果冰的瓷實著直接進蒸鍋,蒸出來的粘豆包很容易就“趴窩”了。

以上就是關於粘豆包的分享內容了,覺得還不錯可以收藏哦。

對於美食、健康飲食和美食趣聞軼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個關注和贊支持一下,以後一起分享有趣有用的相關內容!


啞巴美食家



那麼我就給大家送上做粘豆包的方法,希望對喜歡吃粘豆包的朋友有幫助




以上是我給大家找到的做粘豆包的方法,希望大家能做出美味的粘豆包,



鍾林


東北人都愛吃粘豆包,甜甜的糯糯的。粘豆包外皮是東北人叫黃米麵包的,黃米麵是粘小米磨成粉末狀,也就是面,包之前要發麵,發麵用以前有一種介於缸和盆之間大小的容器來發。需要放在炕上,但不能太熱,容易傷熱。餡兒是紅豆烀熟後用豆杵在大鍋裡不停杵直到把紅豆杵碎,稍微涼了之後,用手攥豆餡兒,把散的豆餡兒攥成球狀,放盆裡備用。把鍋添上水,放鍋簾子,鍋簾子上放洗乾淨的玉米皮,開始燒水,這時把餡兒和皮兒拿到鍋邊,用手拽面,大小在掌心大小,用手壓平,拿一個圓餡兒,放在皮兒上,把餡兒用皮兒蓋上,用手團圓它,放在鍋裡的玉米皮上,反覆一個一個都這樣弄,直到鍋放滿,燒開水就可以了!


一起暢享當下


最懷念小時候家裡蒸黃米餑餑的情景,先是媽媽把大黃米用水浸泡,然後再加工成黃米麵,然後兌上一定比例的去皮玉米麵(具體的什麼比例我不記得了,只知道有的人家兌的好的話就又粘又好吃,玉米麵比例大的話就沒那麼粘糊,被稱為‘笨了’),和成麵糰放在缸裡,然後用棉被矇住房放在炕頭髮酵。我媽又把我們那稱‘爬豆’用大鍋烀的軟爛,用勺子碾碎,涼涼備用。那時候家裡做黃米餑餑好像是一件大事,親戚或者鄰居都來幫忙,屋裡屋外都是水蒸氣,像仙境一般,我們小孩子就在這仙境裡玩的不亦樂乎!大鍋蒸熟的餑餑就晾在室外,很快就凍的硬幫幫的!一般家裡得蒸很多,凍上後放在大缸裡儲存,一直能吃到出正月!


相顧無言


粘豆包還是黃米麵的好吃。我們小時候吃的粘豆包是玉米麵包的,本地不種蘼子,夏季吃不完的粘玉米收集起來晾乾,加工去皮,冬天在大缸裡水泡數日,用水磨打漿在控幹水,這樣的粘玉米麵細膩軟糯,和麵時加一點點的小蘇打去酸味,也有利豆包發起,紅小豆前一晚洗淨泡水,早起烀好加白糖搗碎成豆沙,握成小團,小時候豆餡放的都是糖精,大家也吃過吧?鍋燒水,用粘面一小塊在手裡捏團包豆餡,多餘的面料揪下來,鍋簾上鋪好洗過的幹玉米葉,抹點油不粘,水開後下鍋大火蒸。這是小時候的記憶,姨家在海倫市鄉下,她們那是粘豆包的故鄉,冬天家家蒸,只是沒有做成商品,至今他們還在延續蒸豆包的習俗,也作為禮品贈送親朋。


高山流水28996171


這個雪白的世界,就是我的東北老家。房子、大地、江河、樹木,都被雪覆蓋上了一層厚厚的被子。

老遠的就聞到了過年的味道。

山人裡認親,孃親舅大。每年去串門,大舅總是換著樣兒的給我琢磨好吃的。大舅也總是笑哈哈的逗我“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我也總是猴急的伸著小饞蟲,盼著好吃的。

記憶裡我最愛的美味兒,就是大舅蒸的粘豆包。

做粘豆包要用到飯豆子,就是奶白花的芸豆。長粒兒、大個兒、飽滿的。

大黃米和苞米做的小碴子

這樣蒸出來的才是咱山裡最正宗的粘豆包

大黃米和小碴子一定要水磨才好,細、粘。

和成麵糰後,放在炕頭上慢慢地醒發。

只需四十分鐘,粘豆包就蒸好了。金燦燦、熱騰騰的,香氣飄散撲面而來。

粘豆包要一個個分隔開,擺在簾子上,放院子裡凍。再淋上一些水,這樣凍好的粘豆包不會乾裂,還能保持軟糯的口感。

小時候,愛鄉很遠,滿眼只見潔白的雪地。

長大後,家鄉很近,滿心裝著幸福的回憶。

離鄉越遠,思念越長。

只有家鄉才安的下浪跡天涯的心,累了棲息,饞了思念。


一推美食


哈爾濱作為東方小巴黎,老式東北民食相當豐富,老式粘豆包的做法就是苞米麵裡面放豆餡,苞米麵要泡製20個小時以上,豆餡要選用大芸豆,注意這個可不是豆沙,之後用手攥出圓形半斤苞米麵做的麵皮裡,之後撣上薄面,放在屜上蒸20分鐘左右。

現在的粘豆包多數屬於機器壓製,面的選擇性也多樣性,豆包裡的餡也不侷限豆沙,各種口味都有。

在吃法上可以蒸好了直接蘸白糖,也可以煎了吃,也可以在鐵鍋燉的時候壓成鍋貼,味道非常好吃。

歡迎祖國各地的朋友到東北吃粘豆包,記得這個好吃的粘豆包,吃的時候最好配上薺菜噶噠切的鹹菜條,絕對美味。

我是小浪花,喜歡就關注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