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沙漠可以綠化了,一旦失去沙漠,會不會破壞自然界生態系統?

恬閒老人


現在沙漠可以綠化了,一旦失去沙漠,當然會破壞自然界生態系統!


雖然,如上圖所示,我國的西北地區和華北地區有很多區域處於比較嚴重的沙漠化狀態!甚至,每年春天的沙塵暴都是源於此!因此,我們國家每年都要投入大量資金用於荒漠化治理。因此我們當然希望徹底根除荒漠化。

不過,我們要知道地球也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因此,有綠地,就要有荒漠;有山川就要有河流;有熱帶雨林就要有高原冰川!因為,雖然我國西部很多區域面臨乾旱缺水的狀況,因此希望要根除荒漠化。但是,實際上乾旱固然可怕,降水過多也是一種災害。所以,沙漠的存在,對大氣環境和降水量等也有調節作用。因此,不能片面認為根除荒漠化,就是有百利而無一害!

總之,荒漠化要治理,但是還是要尊重自然規律,客觀看待荒漠化!


地震博士


沙漠治理原來在中國是老大難問題,中國沙漠總面積大約是70萬平方公里,加上50多萬的戈壁面積在內,有128萬平方公里的面積,佔中國陸地總面積的13%,是國土中很大的一塊。中國的八大沙漠為塔克拉瑪干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庫姆塔格沙漠、柴達木沙漠、巴丹吉林沙漠、騰格裡沙漠、烏蘭布和沙漠及庫布齊沙漠。它們都集中在中國的西北部。

過去我們經常被沙塵暴困擾,土壤流失,生態惡化,人類不堪其擾,每年兩會各種呼籲不斷。

經過多年的努力,今天中國人在沙漠治理上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我們成功地控制了沙漠化,還通過各種舉措,使得大量的沙漠變成了草地。比如很多新聞報道說,榆林毛烏素沙漠即將要消失了。根據數據顯示,曾經飽受沙漠化侵害的榆林市,在沙漠治理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通過各種治理模式,他們從沙漠中搶回了176萬畝基幹林帶、150萬畝農田林網和230萬畝零散林地。當然其他沙漠的治理成績也是非常不俗的,我們已經聽不到關於沙塵暴的新聞了。

但是全面改造沙漠真的很好麼?科學家們也不是持肯定的態度。因為沙漠是我們地球有機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它們和草原、溼地、湖泊等一樣,構成了地球上多彩多姿的生態結構。科學家說,改造一些原生沙漠要格外慎重,因為可能引起氣候變異、導致生態不平衡。所以我們在治理沙漠時候,切不可過度。大城市邊緣的沙漠可以好好治理,一些原始沙漠還是應該保持其過去的風貌。


科壇春秋精選


目前人類綠化的沙漠大部分是原本是有植被、後來逐漸沙漠化的地方,那些自古以來就是沙漠的地方,人類目前還沒有能力、也沒有必要綠化。

實際上目前絕大部分沙漠,並不是因為人類活動造成的,比如說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其形成原因就是常年受到乾熱下沉氣流的影響、埃塞俄比亞阻擋溼潤氣流等等,這些沙漠的形成與人類無關,就算是重新被綠化,也會因為環境惡劣,而再次變成沙漠。

相反,現在人類有能力綠化的沙漠,都是原本並非沙漠,只是在近百年來受到人類活動影響,或者局部氣候變化影響而形成的沙漠。比如說號稱“沙漠綠洲”的恩格貝就是一片被沙漠綠化拯救的地方(是一個日本人遠山正瑛領導綠化的,下圖就是),這個地方在歷史上就是草原,但是因為掠奪性的開墾才變成了沙漠。現在通過有效的治理,才重新變成了綠洲。

這些沙漠或者降雨豐富,或者有豐富的地下河/地上河,所以將這些沙漠重新綠化可以改善生態、防止水土流失、阻止風沙蔓延、開發當地經濟,可以說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另外,阿里巴巴搞的螞蟻森林,他們的目的不是把沙漠重新變成森林,其最基本的出發點是“固沙”,就是在荒漠中廣泛種植那些需要水不多的植物,用這些植物來防止沙漠的蔓延,也防治沙塵暴對中西部地區的影響,同樣也是可以防範水土的進一步流失的。所以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好事。(下面這張圖就是支付寶用戶種下的一棵棵梭梭樹,還是很有成就感的)

如果全世界的沙漠都消失了,未必對生態是一件好事。

下面這張圖是NASA的衛星拍到的撒哈拉沙漠產生的沙塵暴,可以說是遮天蔽日、讓人目瞪口呆。但是就是這個沙塵暴,最後可以將大量的沙子吹到附近的海洋中,從而給遠洋中的海洋生物提供充分的營養來源。

事實上,沙漠的沙子中含有豐富的無機鹽(鈣、鋁、鐵等),甚至於還有豐富的有機物,這些物質是海洋初級生物,如海藻等生存的必要物質。有了這些落在海中的沙塵暴,海藻可以生長,進而可以極大豐富遠洋中的生態環境,可以說這些沙子養活了一大批的海洋生物。

當然,有的人對於“沙子餵魚”的現象表示不能理解,實際上,海洋中的生物離不開“沙子”,世界上的四大漁場,實際上都是由於種種原因,如洋流交匯、上升流等,把海底的沙子上揚到淺層海洋,這才極大促進了海洋的生物豐富度。

另外,沙漠也是現在大氣氣候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如果沙漠平白無故消失,那麼整個地球氣候都會發生變化——就好像現在的厄爾尼諾現象一樣,也許有的地方會高上幾度,有的地方會低上幾度,人類有空調不在乎,但是生物圈還有冰層可是很脆弱的,到時候會引起多大的氣候災難也未可知(比如說氣候突變、冰層融化等)。

所以,沙漠綠化就是把原本是草原、森林的地方恢復成原來的樣子,而那些自古以來就是沙漠的所謂“原生沙漠”,人類沒有必要,沒有能力綠化,貿然綠化只會事倍功半、得不償失,甚至於會引起比較大的生態災難。


SilentTurbine


這個問題需要兩方面來回答。

一是“現在沙漠可以綠化了”這個說法是不準確的。人類還沒有強大到可以讓沙漠也披綠妝的程度。在一些地方,比如內蒙古的庫布其沙漠的部分沙區,確實由於人工固沙等措施的施行,黃沙上有了綠意,生長了一些沙生植物。不過,庫布其沙漠有其獨特地理條件,比如離黃河河套很近、地下水位豐富等。如果你到了更內陸的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甚至去非洲看一看世界最大的撒哈拉沙漠,你就會感慨人類力量的渺小……

另一個問題是,如果人類有了足夠的力量把沙漠變成綠洲,甚至變成草原、森林,那麼會怎樣?說實在的,我並不能肯定這是件好事——這裡的所謂“好事”,語境裡已經夾雜了人類的視角了。其實如果除掉人類這個因素,單單從地球自身來講無所謂好壞,地球歷史上幾次由於大尺度的天災導致生物大滅絕,不也一樣舊的去新的來,各種新老物種更迭繁衍。

但人類這個最新的物種之一,是否能適應地球面貌較大、劇烈的變化,即使這種變化是沙漠消失?我不敢肯定。沙漠中的生物物種雖然不多,但考慮到每個沙漠和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關係深刻複雜,這種變化不可測因素仍然存在。舉個例子,每年冬春北方刮的沙塵暴,其實把內陸的養分源源不斷地輸送到沿海地區。在更長的地質年代,則是造就黃土高原的主導力量。


三農記者董峻


治理沙漠會不會影響生態平衡?當然會影響!但是我想說的是,治理沙漠會讓生態變好,改善惡劣的沙漠生態環境,治理沙漠帶來的都是利好影響,在生態環境方面的好處是遠遠大於弊端的!

很多人認為生態環境是不可改變的,看到哪裡要興修水利工程或者開山修路,改造沙漠等,就說要破壞生態平衡了,生態災難要降臨了,環境會報復人類等等,如果照這麼說的話,環境就真的只能一成不變了。但是我們放眼全球,就能看到這樣一種現象,幾乎所有的發達國家的環境綠化和生態都很好,反而那些比較窮困的發展中國家生態環境都十分惡劣,而且破壞環境的事情也更多,必須強調的是,幾乎所有的發達國家都在自己的國土上做過大規模改善生態環境的事情,興修水利改造沙漠是最常用的改變生態環境的手段了。

曾有人詢問如果把全世界所有的沙漠都改造成草原綠洲或者良田會怎樣?會有什麼不利的影響嗎?其實能想到的最直接的一條就是空氣中氧含量增加了,但是增加的數值並不會太大,因為植物增加的同時,動物的數量也會增加,而動物是需要消耗氧氣的,所以大氣的成分並不會有大的變化。

地球如今的氣候其實並非最適合生物繁榮發展的時期,1-3億年前,地球的生態環境比現在要好的多,所以那個時代地表上的生物數量比現在還要多,它們的遺體都變成了地層中大量的煤和石油。再比如面積達760萬平方公里的撒哈拉大沙漠,很早之前其實也是溼潤的雨林氣候,再如四大文明中的埃及、巴比倫和印度(印度河文明),如果看地圖的話就會發現,他們的衰落和沙漠的侵襲是有很大關係的。就拿我過來看,漢唐時期最為看重的是關中地區,但是之後政治經濟中心卻開始東移,一個原因也是由於關中地區越來越乾旱,北部的沙漠化也越來越嚴重,關中地區農牧業和水源無法再承載更多的人口導致的。

再比如火星,科學家認為火星在20億年前也是個有生命的星球,但是後來環境慢慢惡化,地表水逐漸消失,最終成了一個遍地沙漠和戈壁灘的了無生機的星球。

那麼改造沙漠有什麼好處呢?好處當然很多,被改造的沙漠沒有了沙塵,也就不會再有沙塵暴了,改造沙漠需要水,這也會增加空氣溼度,所以沙漠的改造是可以大範圍的改變氣候環境的。我們還可以把沙漠直接改造為良田,這樣全世界的糧食供應量就增加了,可以養活更多的人類,而且沙漠還可以改造成草原用來放牧,這樣人們也增加了肉食供應,而如果沙漠被改造成森林,則會增加生物的多樣性,沙漠中蓄水成湖泊則可以增加漁業方面的產出,並且給水鳥創造棲息地。


被改造的沙漠中也可以設置工廠發電廠等,當然也可以建立很多城市,這樣又增大了人類的活動和居住地,總之,青山綠水沃野千里要比荒山禿嶺一片黃沙的價值高得多,好處真的是多不勝數。

我國有近130萬平方公里的沙漠和戈壁灘,都集中在我國的西北地區,如果把它們都改造成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那簡直就是再造一箇中國了,我國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三大平原的總面積不過85萬平方公里,這些都是我國人口最密集的居住區,至少有8億人生活在這裡,所以如果把我國的沙漠戈壁都改造成為適合人類居住的棲息地的話,發展潛力真是不可估量啊。

其實地球的環境本來就是不斷的變化中,任由某些地方的沙漠化發展的話,其生態環境只會越來越差,適當改變一下好處會很多,這幾年相比十多年前春天沙塵暴的減少,不是得益於沙漠改造和三北防護林的建設嗎?有水的地方生物才能生機盎然,人類才適合居住,經濟才適合發展,這是基本常識,所以改造沙漠是值得也是人類必須去做的事情。


科普大世界


首先沙漠綠化很難,我們先假設沙漠已經綠化了,會有什麼後果呢?

肯定的肯定的是空氣質量變的更好了,滿眼綠色,風吹草低見牛羊,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多了。

但幾千萬年來形成的生態系統肯定也會受到影響。比如我們以中國舉例子:

1. 沙塵暴有時候會直接飄到臺灣,也就是說會飄到海洋裡,這對於海洋深處來說,是唯一的礦物質來源了,礦物質是海洋藻類的營養來源,藻類又是魚類的營養來源。

靠陸地近的海洋,河流和人類活動會給海洋帶來礦物質,所以近海是魚蝦類最多的地方。但離陸地遠的海洋,就必須依靠海洋上空飄落的沙塵帶來礦物質,而這沙塵就來自於沙漠。沙漠沒了,礦物質就少了,藻類就少了,魚類就少了。

英國利物浦大學科學家就發現了撒哈拉沙漠的沙塵暴有助於維持北大西洋海域海洋植物生長。

2. 對氣候的影響。大家都知道森林能夠調節氣候,使溫差降低,也就是不會讓溫度過高,也不會讓溫度過低。為什麼森林有這功能呢,因為森林可以涵養水源,森林裡水多,水吸熱慢散熱也慢,所以可以使溫差不會太大。陸地是相反的,陸地是吸熱快散熱也快。

我們夏季東南季風會帶來大量降水,原因是什麼呢?就是夏季蒙古高原快速升溫,空氣也快速升溫,空氣升溫以後都飄到了高空(想想熱氣球),地面空氣少、氣壓就低,東南海洋的氣流就會流向低壓的地方,也就是流向蒙古高原,這樣東南海洋來的氣流就給中國帶來大量的降水。

所以如果新疆、蒙古的沙漠都變成了森林或者草原,夏季的時候,蒙古高原的氣溫就不會太高,就不會形成低壓,東南海洋的氣流就流不過來,東南季風就會減弱,我們國家東部的降水就會減少。我們國家的季風氣候也就會紊亂了,沒有了夏季季風帶來的降水,我們國家長江中下游會和同緯度的沙特一樣,變成沙漠。

同理,如果美國西部的沙漠變成森林,美國東南也會和同緯度的沙特一樣,變成沙漠。

3. 人口密集的區域,工業發達,往往形成酸雨,而沙塵是鹼性的,空氣中的沙塵可以中和酸性物質,減少酸雨的形成,並且沙塵在降落過程中會吸附空氣中的汙染物(比如二氧化硫),然後把汙染物帶到地面,流入河流。


解憂時間


在我國北方地區,年歲在30歲以上的朋友可能都還記得十多年前每到春天就肆虐的沙塵暴,但是現在基本上沒有了,那時候春天看到最多的天氣新聞就是沙塵暴,現在已很少看到這樣的新聞報道,這正是得益於三北防護林等對風沙源地的改造,所以沙漠綠化肯定是好事,治理和改造沙漠都是改善自然生態系統,其帶來的生態效益和好處都是顯而易見的,怎麼可能是破壞自然界的生態系統呢?


在所有類型的自然生態環境類型中,除了汙染性的環境類型之外,最差的基本就是沙漠了,說起沙漠,我們直觀的印象就是荒無人煙,漫漫黃沙看不到邊,那裡通常都是生命的禁區,基本上不會有任何效益產出,而且也不會給地球生態環境帶來正面的影響作用,就連太陽系中那些荒蕪的星球,如火星與水星等上面基本都是沙漠一樣的地貌,然而我們的地球是一顆生態星球,是有著千千萬萬的生命物種的,我們需要的不是沙漠,而是更好的宜居環境和氣候,所以很顯然,我們需要治理和改造綠化沙漠,把它們變為宜居的生態環境類型。



我國有近80萬平方公里的沙漠,以及50萬平方公里的戈壁灘,如果能把它們都改造成宜居環境的話,那麼等於給全國人民增加了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宜居地區,這比我國的耕地總面積還多,基本等於再造一箇中國了。


總有人擔心改造沙漠會破壞現有的環境,真想問問他們難道還有比沙漠更惡劣的自然環境?如果覺得沙漠的自然環境好的話,那你就不如去火星上生活了,沒有理由的反對態度是很不可取的。

在地球的白堊紀乃至三疊紀等時期,地球上的生態環境遠比現在好得多,那時候的地球沙漠就很少,因此也造就了地球物種大爆發的時期,並且留下了大量的石油和煤炭供我們使用。

沙漠變成農田、草原、森林等在增加土地產出效益的同時,還能大大改善生態環境和氣候,更多的吸取太陽的熱量,讓地球變得更加美麗富饒,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去改造沙漠呢?


人類的方向


治理沙漠,綠化沙漠會改善和恢復沙漠原有的生態系統,而不是破壞原有的生態系統。

荒漠地區為極端大陸性氣候,年降水量大都在250毫米以下,降水變率很大,蒸發量大於降水量許多倍。溫度變化劇烈,尤以日溫差最大。並多有風沙與塵暴出現。土壤中營養物質及其貧乏。


沙漠嚴酷的自然條件限制了許多植物的生存,只有為數不多的耐旱生長半喬木、半灌木、小半灌木和灌木或肉質的仙人掌類植物稀疏地分佈。植物種類單一、貧乏、結構簡單、覆蓋度低,有些地面完全裸露。

由於食物資源比較單調和貧乏,動物的種類不多,數量也少。常見的有昆蟲、蜥蜴、齧齒類和某些鳥類。許多動物具有高度適應乾旱環境的特徵,如夏眠、夜間活動、長期不飲水、不具汗腺和排放高濃度的尿液等。


人工種植紅柳、梭梭等沙漠耐旱植物,前期抽取地下水,採用滴灌技術為植物供水以節約水資源。3至5年後,植物根系已能自行延伸至沙漠深處汲取土壤水分,即可實現自然生長。在固定流沙的同時,還可改善當地土壤,增加降雨量。

紅柳可以有效固定流動沙丘


增加沙漠綠化面積可以減少強風天氣帶來的沙塵暴和大範圍揚塵。

綠色植物的大量增加,能更多地產生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排出氧氣 ,緩解溫室效應。

綠色植物的大量增加,可以形成生物鏈,為動物提供食物 ,也為動物提供棲息場所。

綠色植物死亡後,埋於土壤中,肥沃了土壤,為其他植物提供養料 。

通過長期的沙漠綠化,改善沙漠生態,從而逐步行成一條完整的生物鏈。


沙漠綠化後,可增加大量耕地面積,種植紅棗、肉蓯蓉等經濟作物,或者種植適合沙漠環境生長的果蔬作物或其他作物,提高當地經濟收入,解決大量勞動力就業問題。

參考庫布其沙漠治理經驗和取得的成果,證明沙漠綠化有百利而無一害。

當地政府為治理庫布其沙漠,出臺“誰經營,誰受益,長期不變,允許繼承”的政策,廣泛引導個人和企業參與治沙綠化。


經過20 多年的艱辛治沙,庫布其沙漠出現了幾百萬畝積釐米級厚的土壤跡象,改良出大規模的沙漠土地,初步具備了農業耕作的條件。專家稱,沙漠中每釐米土壤的自然形成至少需要1萬年時間。


庫布其產業治沙的探索,為國家拓展可利用國土空間找到了新的路徑。

隨著5000 多平方公里的綠洲出現,庫布其沙漠的生物多樣性得到了明顯恢復,絕跡多年的狼、狐狸、天鵝、山雞、野兔、沙冬青、梭梭等野生動植物不斷增多。



隨著降水量的增加和整體生態環境的修復,庫布其沙漠中的幾個湖泊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天鵝湖已成為天鵝遷徙必經的理想溼地。每年的三四月間,大群的天鵝從南方飛來,在這裡歇腳。牧民把天鵝稱做“美麗的天使”、“吉祥的象徵”,欣喜地迎接天鵝的歸來。



2013 年夏天,庫布其又迎來了新的客人——仙鶴。兩隻美麗的仙鶴在庫布其安營紮寨,每天在七星湖畔漫步、覓食。這是千年以來仙鶴的首次迴歸。

鶴在庫布其沙漠古來有之,千年以前的生態破壞使得仙鶴不再眷顧庫布其,時隔千年,仙鶴終於又回家了。仙鶴的迴歸進一步豐富了庫布其沙漠生物的多樣性。

如果說沙漠綠化帶來的副作用,我想也許是有的。

如果沙漠全部被綠色植物覆蓋,曾經迷人的沙漠美景將消失不見,再想去沙漠拍攝婚紗照,就是一種奢望了。

戶外驢友也失去了一個探險運動的場所。但比起收穫而言,失去的將是微不足道。


當代包不同


生態環境不是不能改變的。沙漠綠化帶來的更多的是利好的影響。比如說,改善局部微環境生態啊,增加物種多樣性啊,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啊,增加耕地啊,提高產值啊等等。

筆者榮幸受邀參加了在銀川舉辦的第四屆汙染生態學會議,並做了大會報告。會議結束後呢,也是隨隊參加了銀川白芨灘自然保護區,參觀學習了寧夏人防沙治沙的先進技術和經驗。

剛參觀完,直接上圖,絕對第一手,新鮮出爐的。

看到他們做的一些成果,只能豎起大拇指稱讚了。

目前國內的一些治沙經驗已經推廣到全球,很多阿拉伯地區的專家會來中國學習交流。之前看文獻,也有看到沙漠土壤化的研究。

總之呢,沙漠覆綠是很有必要的,要不然我國也不會提出三北防護林的國家戰略。我國土壤沙化和荒漠化問題嚴峻,治沙防沙任重道遠啊。

坐在觀光車上寫的,可能邏輯性不好哈,莫怪。

有想進一步瞭解的,可以溝通交流









中南科研小豬


一旦失去沙漠可能會產生一些不利的因素,但是它的好處要遠遠大於它的壞處。


首先一方面如果如果沒有沙漠,那基本上也就沒有了駱駝和藏羚羊這樣的沙漠特殊種群。這些沙漠中特有的生物是無法脫離沙漠單獨生存的,在風調雨順的草原地區,對它們的生存會造成很大困擾。

另外一方面失去了沙漠,也就沒有了那麼多的探險目的地,因此也就沒有那麼多的探險愛好者,但是這裡面其實又有很多積極的一面,最起碼我們再也不會看到因為探險失敗,導致探險者在沙漠中失蹤的悲慘故事。



最後一方面沙漠其實也存在著完整的生物鏈和相對獨立的生態環境,如果沒有了沙漠,這些東西也就不復存在。



但是沙漠化的治理會為我們帶來很多的好處,滄海桑田變成良田萬畝難道不是我們每個人的夢想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