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S型坦克為什麼這麼奇怪?無炮塔有什麼優勢嗎?戰力如何?

和風漫談


相信很多人對於瑞典這款研發自上世紀五十年代末的S型主戰坦克的第一印象就是“沒脖子”,而這種無炮塔設計也讓S型坦克經常會出現在一些“奇葩武器”排行榜中。但正所謂“存在即合理”,S型之所以如此設計必有其道理。

S型研發時的國際大背景正處於冷戰,因此包括瑞典在內的西歐國家都對蘇聯防範有加!為了應對蘇聯可能對西歐進行裝甲式平推,瑞典也著重發展自己的裝甲部隊;彼時,英國產的百夫長坦克是其主要有生力量。

但這款自重高達50多噸的主戰坦克在瑞典多密林、沼澤、河流的環境下很大發揮出高效的機動能力,所以瑞典決定因地制宜研發一款適合自己的主戰坦克,S型隨即被提上了日程。

首先,降低自重是勢在必行,所以無炮塔設計的S型坦克的戰鬥全重還不到四十噸;該數據不僅能保證其有效的在溼潤地區進行機動,而且也符合瑞典大部分橋樑的最大可承受重量。

另外無炮塔結構除了能儘可能地避開密林枝杈的干擾,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坦克的被彈面。不過與此同時,S型坦克的瞄射過程變得更加複雜、低效:通過液力懸掛裝置讓車前體仰起,而且必須在停車狀態下進行、環繞射擊不像常規坦克可旋轉炮塔實現,必須轉動車體完成。

坦白而言,S型坦克的設計初衷是為了對假想敵蘇聯進行防禦對抗,其中一項作戰理念就是當敵人襲來時,S型可利用低矮的車身部署在工事後面防禦(那為何不直接做成炮呢);這也使很多人對S型的作戰定位產生了質疑。

不過,S型坦克的總產量並不算很大:截至1997年退役前(部分用於軍事訓練),該型坦克總共生產了不到三百輛。

我是軍武最前哨!


軍武最前哨


瑞典的S型坦克是一種無炮塔坦克,這種設計雖然在現在很罕見,但是在二戰期間,這樣的無炮塔的自行火炮、突擊炮、坦克殲擊車其實很多,實際上,我們完全可以把這種S型坦克歸類為坦克殲擊車。

外形非常低矮的S型坦克非常有利於在瑞典複雜的地形和城鎮中隱蔽。

如果我們以坦克殲擊車的視角去看待他,那就合理了,首先,二戰中大部分的坦克殲擊車是無炮塔的,這樣看來也是一脈相承的,其次,S型坦克主要就是在瑞典這個地形和社會非常有特點的國家,反正也沒有機動的空間,那就乾脆定點佈置,大量殺傷敵人的戰車,沒有炮塔,可以減輕重量,縮小體積,提高防禦能力和通過性。

瑞典的交通條件有限,而且多山地叢林,這樣的低矮和輕便的坦克,確實利於快速部署到位。

瑞典是一個交通設施有限,人口密度不大,但是高度城鎮化的多山地國家,坦克在這裡作戰本來都是需要犧牲掉機動性的,可以說S型坦克也是世界上第一種一開始就立足於點區域作戰的坦克,他因為沒有炮塔,所以外形低矮,可以隱藏在矮牆之後,也可以靈活的佈置工事,坦克沒有炮塔,火炮射擊的角度有限,不過也沒有辦法,像瑞典這樣的國家,坦克頂不住正面一波,基本上國家就沒了。

圖為二戰蘇聯廣泛使用的坦克殲擊車,可以把S型坦克看作是一種坦克殲擊車。

所以,沒有了炮塔,反倒是可以把正面防禦做強大一些,縮小了體積,就可以把更多的裝甲放在需要的地方。但是這個坦克的戰鬥力實在是不怎麼樣,奇葩畢竟就是奇葩,劍走偏鋒的武器往往沒有好下場,犧牲了機動能力,雖然容易部署,但是實在是有限的射擊角度和落伍的觀瞄系統導致他面對三代坦克基本沒有抵抗力。

圖為瑞典S型坦克,他的火控系統非常落後。

沒有炮塔就不能佈置獵殲系統,坦克的火控系統奇差,遠程射擊的精度並不好,最終瑞典也只是製造了不到300輛S型坦克,就轉而購買德國的豹2坦克了,畢竟還是真正的坦克來的更踏實一些。


海事先鋒


S型坦克最大的簡化了自動裝彈機結構,但帶來了是上下左右瞄準的難題。靠自身車體瞄準,比起普通坦克直接用方向機、高低機瞄準,速度有相當大的差距(如同龜兔賽跑),精度上也是無法相比。更要命的是喪失了行進間射擊能力,唯一的辦法就是停車後調整好方向,再調整懸掛來改變火炮的俯仰角,經過一系列動作後方可射擊。

當然,從取捨的角度來說,取消炮塔的設計是勉強可行的。但是徹底的放棄了坦克的環射能力,對於一款坦克武器來說,顯然又太過於極端了。s型坦克從防護與隱蔽兩個主要性能來看還算不錯,但是卻喪失了作為坦克靈魂之一的戰鬥靈活性,只能處於隱蔽起來打冷炮的位置。相比較而言,就連二戰時期的各色突擊炮、殲擊車的靈活性與戰鬥主動性都不如,完全是守株待兔型的兵器。




鹿門富春


適合瑞典的地形,多山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