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时代:利刃出鞘,中国刺刀发展史!

自从武器出现,刺刀就是步枪不可缺少的配件,也是士兵手中400年来没有消失的冷兵器。

冷兵器时代:利刃出鞘,中国刺刀发展史!

刺刀的起源可追溯到16世纪初。那时使用火药发射的火枪已出现在战场上,刀、剑、斧、矛和弓箭开始失去昔日的光彩,渐渐从战场上退出。最初由于火枪装填弹药很费时间,欧洲各国的军队不得不将火枪手和长矛手混合编队,当火枪手重新装填弹药时,由长矛手为他们提供掩护。

但是随着火枪火力的日益增强,长矛手的伤亡不断增加。为取代长矛手,大约在17世纪中期,法国人首先发明了插入式刺刀。这是一种长而尖的刀,有圆锥形的木柄,能够插入火枪枪口,形成一个类似短矛的武器,就是现代刺刀的鼻祖。由于刺刀最早出现在法国城市巴莱纳,所以该城的名字Bayonnetts就成了英文“刺刀”bayonnet的词源。

17世纪末,在欧洲一些国家,刺刀已完全取代了长矛,而且其战斗力在18世纪的战争中充分表现出来。为了一物多用,1750年以前就陆续出现了一些兼具其他功能(如匕首、木锯、剪刀等)的多用途刺刀。后来又出现了靠弹簧卡笋固定在枪口侧方的刺刀,1855年起,这种刺刀已成为许多军用步枪的制式刺刀。

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步枪本身的自动化和战场上各种火力密度的提高,白刃战已显著减少,刺刀的战斗作用明显下降。但是刺刀作为一种面对面的格斗兵器,在军队中仍是一种必要的装备。利刃出鞘,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中国3代发展史!

第一代刺刀——单功能枪刺

这种刺刀其实是刺而不是刀,因为它不具备刀的功能与特点,倒是同锥子很像,只是比锥子尺寸大,强度高,而且为棱形。其代表型号有1910年前后英国恩菲尔德No.3枪刺,苏俄时期的莫辛-纳甘枪刺,中国的53式、56式半自动步枪、56式冲锋枪枪刺。这些枪刺的外形为3或4棱形,刺尖较为扁平,棱间的凹槽起血槽作用。其特点是加工简单,成本低廉,综合强度高,穿刺性极强。但其功能过于单一,不适合战场上士兵对刺刀既要能刺又可以作刀的要求,所以在“一战”过后即被欧美淘汰。

但是这种枪刺我军却装备了30年之久。原因是我军强调拼刺时以刺为主,而且这种刺刀可以利用弹簧、卡环折叠放于枪管下方,不易丢失,射击时展开在枪口前还可以起到减小枪口上跳的作用。

冷兵器时代:利刃出鞘,中国刺刀发展史!

在1979年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时,由于越军长年征战,战斗经验丰富,常常在阵地被攻占时装死,等我军人员靠近或背对其时突然跃起袭击我战士。我军吃亏后发现,用56式半自动步枪/56式冲锋枪上的枪刺在倒下的越军身上一刺,即可判断出对方是否装死。所以在后来打扫战场时,很多用56-1冲锋枪的战士都愿意找一支装枪刺的56式半自动步枪或56式冲锋枪在手里。

冷兵器时代:利刃出鞘,中国刺刀发展史!

中国56式军刺呈菱形,三面都有血槽,而且刀身都是经过特殊处理,能轻易的刺穿防刺服,锋利程度让它在国际上知名,被公认为最毒军刺!

改进型的第一代刺刀——单功能刺刀

这种刺刀就像是配在士兵身上的短剑,刀尖一般为水滴状,单边开刃,全尺寸在35~50cm之间,带血槽,握把与刀身为一个整体。

这类刺刀的特点是尺寸大,刀身厚,工艺简单,战时既可满足刺的需要,也可以作为刀使用,而且在拼刺时还可以像带柄长刀一样劈砍。其代表型号有英国恩菲尔德P1907刺刀,日本三十年式刺刀,即“三八大盖”刺刀,德国毛瑟98k刺刀。其中,日本的三十年式刺刀最为典型。日军由于武士道精神的控制,也视其为士兵的第二武器,非常看重拼刺的作用,认为只有白刃作战才最能体现武士精神和武士的能力,所以日军常在战场上以建制实行拼刺。

冷兵器时代:利刃出鞘,中国刺刀发展史!

1937年平型关战斗中,我军合围日军后,战士冲锋到日军面前却无法靠近日军将其俘虏,原因是日军使用的三八式步枪再加上三十年式刺刀的长度长过我军的步枪,而且日军又长期接受拼刺训练,白刃战斗力很强,3个日军背靠背成三角形,我军7、8个战士就是靠不上去,以至于最后只得开枪击毙日军。

平型关一战后,我军提出了“刺刀见红”理论,开始注重拼刺训练,并加强了集体拼刺、个人劈刺的技巧培训,在抗战后期对日的白刃作战中逐步占据上风。用缴获的三八式步枪配上三十年式刺刀刺得日军鬼哭狼嚎;三八式步枪上的三十年式刺刀也成了日后八路军及解放军主力部队的标准装备和象征。

在开国大典的阅兵式上,受阅的步兵方队就是背着上有三十年式刺刀的三八式步枪接受了毛主席的检阅。

第二代刺刀——双功能刺刀

这种刺刀就是在匕首上加挂环、卡笋,刺刀可以配在步枪上使用。代表型号为美国M4/M7刺刀、法国FAMAS刺刀、中国81式步枪刺刀。这些刺刀问世于20世纪60~80年代,总体特征是尺寸适中,工艺复杂,材料好,都做了表面处理,有一定的耐腐蚀性,满足了士兵对刀具、刺刀合二为一的要求。

冷兵器时代:利刃出鞘,中国刺刀发展史!

美军装备的M7刺刀在这代刺刀中可谓名气最大。最早生产M7刺刀的厂家是柯尔特公司,后来美军为了规模化生产和降低采购成本,通过招标由其他公司生产。M7刺刀也是经历实战次数最多的第二代刺刀,配用于M16系列步枪的M7经历了美军入侵格林纳达、巴拿马及海湾战争。

在海湾战争期间,美军士兵用M7刺刀割断伊军的阵地电线,刺入沙地探询地雷,开启各种后勤物资包装,甚至用它作撬棍来开被毁坏的伊军汽车车门,以搜寻是否有活的伊军人员。现在M7刺刀已经逐步退出美军各部队现役,转为二线装备,并且大批支援亲美国家、地区。

我军的81式刺刀也是第二代刺刀中很有特点的一种。其刀身正反两面的4条突筋间凹槽形成深深的血槽,横断面又形成棱形,加强了穿刺力。由于56式半自动步枪/56式冲锋枪枪刺只能刺,功能十分单一,在需要用刀进行切割、削木桩、对付蛇类时都用不上,而匕首装备又很有限。所以在1985年以后,部队逐步换装81式步枪,并配用81式双功能刺刀,使以上情况迎刃而解。

50周年阅兵时,陆军集团军徒步受阅方队就是持81式步枪配81式刺刀通过天安门广场的。

第三代刺刀——多功能刺刀

这是现代刺刀的发展潮流,也是跨世纪的一代刺刀。当中资格最老的是苏联/俄罗斯AKM/AK74刺刀,名气最大的是美国M9刺刀,造价最高的是英国L85A1刺刀,我国95式多功能刺刀则是后起之秀。

冷兵器时代:利刃出鞘,中国刺刀发展史!

苏联在轻武器设计方面一直领导潮流,刺刀设计也不例外。在AKM问世以后,为该枪配用什么刺刀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当时苏联进行“毁灭打击”战术讲究,一些军事装备研究人员认为刺刀作用不大,可以为士兵配发小刀或采用早期AK47的刺刀来满足士兵对刀具的需要。

但是冷战期间的武装冲突、各类战争说明刺刀仍然是士兵不可缺少的装备。所以根据战时士兵对刀具既要作工具、又要作刀的要求,苏联设计出了AKM刺刀,这种刺刀拥有刺、切、锯功能,刀身与刀鞘结合还可以作剪切工具。刀身由含碳镍不锈钢制作,硬度高、质量轻、耐腐蚀。不过当时刀型设计不够合理,穿刺时费力,所以在AK74问世时苏联对AKM刺刀刀尖部形状作了改进,并且刺刀握柄、挂环材料全部采用玻璃钢/电木混合材料,以达到绝缘目的,方便士兵剪切敌军电网、电线。

但AK74刺刀的最佳产品却不是苏联/俄罗斯生产的,而是凭借德国人特有的细致、严谨态度由东德制造的,其握持舒适性、刀身钢材的防腐处理均好于AK74刺刀的苏联产品,东德在其生产的AK74刺刀刀身上还打印了角度尺、米制刻度,以方便战时测地图使用。不过这种精品刺刀只试生产了约3000把,还未批量生产,东德便从世界消失了。

AK74刺刀现在成为了俄系武器的标准配置,我国现出口的仿制AK系列枪械也配置仿AK74刺刀。

冷兵器时代:利刃出鞘,中国刺刀发展史!

美军M9刺刀也比较有名、值得一提的是美军M9刺刀的卡笋设计为双向开合,比AK74的单向卡笋使用更方便。 我国的95式多功能刺刀可以看成是美军M9的中国版,尺寸小于美M9刺刀,其硬度、韧性是迄今为止国产军用刀具中最好的。95式刺刀现在没有大量装备,不过为了战时使用的需要,我国也仿制了外形、质量几乎与美军M9一样的刺刀,配用于81式步枪。其与美军M9最大区别在于挂环靠刀背处有突笋,以方便装在81式步枪上。

多功能刺刀是刺刀今后的发展方向,而双功能刺刀也适合一般国家大量装备使用。所以在今后的数十年内,将是多功能刺刀并存的时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