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代的重慶,被哪些軍閥統治?

仁勇校尉


民國時期,風起雲湧,無數軍閥趁勢而起,盤據各地、割據一方,在此情況下,素有"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未治"的巴蜀地區,這種情況猶為嚴重,軍閥派系林立,山頭眾多,他們之間貌合神離,鉤心鬥角,爭地奪利,動不動兵戎相見,大打出手。民國期間統治重慶地區的大軍閥主要有以下幾個:

熊克武,四川井研人,1905年在日本參加同盟會,曾參加廣州起義。武昌起義後又組織了蜀軍北伐,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熊為北伐蜀軍總司令,南北議和後熊被任命為蜀軍第一師師長駐重慶。1913年8月,熊克武在重慶宣佈獨立,被袁世凱下令鎮壓,討袁失敗後,熊被迫逃亡日本。後於1915年回國參加蔡鍔的護國運動,護國之役勝利後,被蔡委任為第五師師長兼重慶鎮守使,1918年並任四川靖國軍總司令,攝巴蜀軍民兩政。

然而這時身居高位大權在握的熊克武已完成了一個熱血青年到強權軍閥的完美蛻變。他反覆於南北政府之間,高唱聯省自治,將巴蜀拖入軍閥混戰之中。在混戰之中,重慶迎來了他的第二任統治者——楊森。

楊森,1923年任川軍第2軍軍長,於一、二軍混戰中戰敗,逃往宜昌投奔北洋軍閥吳佩孚,1924年在吳佩孚的支持下,返川捲土重來,佔重慶克成都,將熊克武遠逐川南,自此,深靠北洋軍閥大樹的楊森成了四川軍務督辦,著手一統四川。不過事業達到頂峰的楊森很快迎來了他的勁敵——熊克武的舊部劉湘。

劉湘,四川大邑人。1918年,原為北洋軍閥屬下的劉湘在四川靖國戰爭中見勢不妙轉投靖國軍熊克武,被任命為川軍第二師師長,駐守榮昌、合川、銅梁等川東七縣(現為重慶轄地)後大肆招兵買馬,兵強馬壯的劉湘很快就於當年8月被任命為川軍第二軍軍長,並於次年二月擊敗四川大軍閥劉存厚。正當劉湘準備繼續大展拳腳的時候,楊森挾北洋之勢來勢洶洶。熊克武敗北,劉湘亦連連失利,地盤丟失過半。但足智多謀城府深厚的劉湘沒有輕言放棄, 他趁楊森立足未穩,很快說服了川內其他軍閥如賴心輝、劉文輝等等組成反楊聯盟,又向貴州軍閥袁祖銘求助,組成了川黔聯軍。有了充足的兵力,稍作休整,劉湘便對楊森發動了反攻。

劉湘一鼓作氣,首戰告捷,令楊部士氣大跌,就在楊森焦頭爛額時,手下大將王瓚緒又被劉湘策反,楊森知大勢已去,便提出和解,分地而治,但勢頭正勁的劉湘哪肯善罷甘休,一邊揮師猛攻,一邊要求楊森交出軍隊遠離川境。走投無路的楊森無奈下只好解卸兵權,隻身出川"遊歷",前往武漢。

劉楊之戰中,劉湘的族叔劉文輝出力甚多,收益亦多,他不僅接管了楊森的川東地盤(現重慶地區),還得到了四川軍務幫辦之職,擁軍十數萬,轄地近百縣。一山不容二虎,很快二劉大戰拉開了序幕。在劉湘的故伎重演之下,劉文輝在劉湘、鄧錫候、田頌堯等川內軍閥的夾攻下傷亡慘重,敗退西康。

自此,劉湘成了名副其實的四川王,掌握了重慶在內的巴蜀之地。然而螳螂捕蠶,黃雀在後。1934年,劉湘因圍剿紅軍不力,引發了蔣介石的嚴重不滿,1935年,蔣派賀國光率參謀團入渝,不久,參謀團改名為重慶行營,全面負責川滇黔及西康各省軍政與經濟大權,並派駐中央軍十幾萬入川。劉湘一步一步被架空,失去經濟大權並被裁軍三分之二,劉湘雖然無奈,卻在國難當頭的情況下,他順應了歷史潮流,沒有再發動戰爭作奮力掙扎。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劉湘公開支持抗戰,聲明四川可出兵30萬,供壯丁500萬及糧草。後受命任第七戰區司令官、第二十三集團軍司令,奉命率川軍出川抗戰,1937年11月23日,在視察軍隊時突發疾病吐血不止,次年1月20日病逝於漢口。

就在劉湘病逝的前一個月的1937年12月1日,南京國民政府正式遷往重慶,重慶自此開始了它的新時代。

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重慶的軍閥輪治的狀態,亦不過是民國時代巴蜀大地乃至全國的一個縮影吧。但是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我們在回顧往昔時,希望也能把今天珍惜。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輪治重慶的軍閥在國破山河在的抗戰時期,都深明大義,沒有一個丟失民族氣節,並且都為抗戰作出過一定的貢獻。這也算是他們在爭權奪利發動內戰令民不聊生生靈塗炭的灰暗人生中的一抹亮色吧。



易曼荼


民國時代的重慶軍閥統治:1929年潘文華任重慶市長;1939年11月賀國光任重慶市長:1942年12月賀耀祖任重慶市長兼重慶防空司令;1945年張篤倫任重慶市長。1948年楊森任重慶市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