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山再現大唐盛世“撫琴善政”景象


魯山再現大唐盛世“撫琴善政”景象


魯山琴臺位於魯山縣琴臺街,魯山縣第二高級中學西牆外,佔地約二百平方米。始建於唐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是唐代精於音律的魯山縣令元德秀在任時魯山人民為報答其為民請命、教民有方、惠及百姓的功德所建。


魯山再現大唐盛世“撫琴善政”景象


此後元德秀公暇或農閒時節登臺彈琴,對圍觀聽琴的人噓寒問暖,瞭解下情,並將所帶飯食與民眾共餐同飲。由於他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百姓們樂意和他交談。每逢他彈琴時,四鄉百姓聞之,聚者數百人。元德秀利用機會宣佈施政措施,徵求百姓意見。每至收穫後百姓聽到他的琴聲就自覺將糧稅送到縣衙。宋朝司馬光著的《資治通鑑》中描寫為“琴臺善政”。原為魯山八景之一,歷代縣誌均有記述,《漢語大辭典》稱它為全國四大琴臺之一(武漢伯牙琴臺、蘇州西施琴臺、成都司馬相如琴臺、魯山元德秀琴臺。),現為平頂山市文物保護單位。明朝大文學家陳孜《琴臺善政》中寫道:“賢候德政愛民深,百尺高臺靜撫琴。一曲清風弦上調,滿腔和氣軫中吟。伯牙昔日堪同操,單父當年不易心。流水高山非獨樂,至今追慕仰遺音”。


魯山再現大唐盛世“撫琴善政”景象


元德秀於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調任魯山縣令,三年期滿後到陸渾隱居,被世人稱為魯山大夫、元魯山,被魯山人民稱為元青天、元神仙。元德秀一生清貧,家無餘資,逝世時無安葬之物。李華為之撰《墓碣銘》,元結撰《墓表》,顏真卿書丹,李陽冰雕刻,後人稱之為“四絕碑”。


魯山再現大唐盛世“撫琴善政”景象


現存的古琴臺因年久失修,僅存一座高十五六米的荒丘遺址,佔地約二百平方米,雜草荊棘叢生,飽經滄桑和風雨侵蝕,已是“紫芝臺上草連天,人去臺空不計年”了。


魯山再現大唐盛世“撫琴善政”景象


今年,魯山縣文化部門籌資47萬元對古琴臺進行修復,包括重修撫琴亭、登臨臺階、大門牌樓、立紀念碑等。項目於7月上旬開工,10月竣工。成為魯山人民憑弔“琴臺善政”、追慕聖賢遺風的絕佳去處。


魯山再現大唐盛世“撫琴善政”景象


時光荏苒,魯山古琴臺這個文物座標會一直作為銅鑑啟迪後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