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味平山|這些美食將平山歷史人文和平凡生活串聯在一起~

风味平山|这些美食将平山历史人文和平凡生活串联在一起~

平山縣歷史悠久,春秋時為晉蒲邑,戰國時趙置番吾地,隸屬於中山國。西漢置蒲吾縣,隋置房山縣,唐至德元年(756年)改為平山縣。1945年分設平山、建屏2縣,1958年復併為平山縣。中國革命聖地──西柏坡所在地。平山屬典型的山區縣,農業發達,物產富饒,旅遊資源豐富,美食眾多。尋常的農家飯將歷史、鄉愁和平凡的生活串聯在一起,為我們呈現出原汁原味的平山風味。

水渣溝醃肉

风味平山|这些美食将平山历史人文和平凡生活串联在一起~

傳統特色食品,產於平山縣水渣溝村一帶,水渣溝位於平山縣西部山區,這裡山清水秀、空氣清新,水源豐富、水質良好,獨特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為黑豬散養創造了條件。黑豬山坡散養,不喂飼料,不喂添加劑,主要吃農家穀物及野生植物、青草,生長週期在一年以上,因而豬肉肉質細膩、口感純正。

中國農村自古以來就有殺豬過年的風俗,在北方每年臘月春節前夕,各農戶殺年豬時,將豬肉割成若干條塊,傳統工藝製作,經分割、清洗、預煮、老湯煮制,油炸、裹鹽、裝罐、密封、醃製等工序製作而成。農戶家醃製的醃肉可供半年甚至一年的食用,不但是一種上乘佳餚,又是傳統的食肉儲存妙法。其獨特的風味成為逢年過節家人招待貴賓親朋好友的一道地方特色佳餚。

平山“油鬼”

风味平山|这些美食将平山历史人文和平凡生活串联在一起~

“油鬼”,是平山最獨具特色的風味小吃,堪稱平山一絕。它是一種油炸食品,色澤金黃,吃起來清脆噴香回味無窮。

“油鬼”製作技藝在平山民間俗稱“炸油鬼”。相傳起源於宋代,“炸油鬼”乃油炸檜之意。

明清時,平山老北街的炸油鬼曾作為貢品送往京城。每逢大典和重大祭祀活動,知縣都要親自坐上馬車送往皇宮,天黑啟程,早五更趕到,要讓皇上吃到香甜酥脆的油鬼。

古月李記豆腐

风味平山|这些美食将平山历史人文和平凡生活串联在一起~

平山傳統特產食品,由古月鎮中古月村豆腐奇人李文學師傅按照傳統工藝創制而成,李記豆腐選用優質黃豆,天然山泉井水,按照傳統制作要求,經過選豆、泡豆、磨豆、潑沫、過大籮、煮漿、出漿、點滷、包豆腐、靜置等工序,採用人工壓榨分離的技術,利用滷水點制而成,不含任何添加劑,是天然綠色食品。

大型美食記錄片《城市的味道》,把古月李記豆腐作為石家莊特色美食推向了全國。

茶麵粥

风味平山|这些美食将平山历史人文和平凡生活串联在一起~

地方傳統風味食品,也叫炒麵粥,在平山當地,農家都有炒茶麵喝茶麵粥的習慣,多在冬季或春節期間食用。茶麵粥的主要原料是炒熟了的小米麵和芝麻。當一鍋茶麵粥煮沸後,一揭鍋蓋,撲鼻的香氣令人垂涎欲滴。

抿蝌蚪

风味平山|这些美食将平山历史人文和平凡生活串联在一起~

傳統地方小吃,又名疙豆兒,亦稱抿絮,因狀如蝌蚪而得名抿蝌蚪,創制年代不詳。主要出產於平山、井陘等縣。抿蝌蚪需用專門器械,即抿絮床,或稱蝌蚪槽。白麵、玉米麵、豆麵、高粱面均可為原料。一般做法是以玉米麵摻和豆麵,或以白麵摻和玉米麵,用溫水和成軟面,用抿絮床抿於開水鍋裡邊抿邊煮,煮熟後撈出,視個人口味不同,澆入各種葷素滷湯攪拌後食用,味道鮮美。其特點是內虛外筋,別具風味。烹製滷湯較為講究,湯料不同,其味各異。以肉炸醬為滷湯,柔和香軟;炒酸菜滷湯,酸滑利口、西紅柿滷湯色鮮味美、如果在開水鍋裡滾白菜、菠菜或蘿蔔片,噴上蔥花(油噴)味道更好,也有在鹹飯鍋裡抿蝌蚪。

炸小河蝦

风味平山|这些美食将平山历史人文和平凡生活串联在一起~

炸小河蝦是平山當地一道特色菜品,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是高蛋白低脂肪的美食,頗受消費者青睞。

主料是小河蝦、澱粉(適量即可),輔料是鹽、料酒、胡椒粉。崗南水庫水產品比較豐富,周邊的農家院的炸河蝦比較普遍,是頗受旅遊者受青睞的一道特色菜。香酥可口,味道極好,很受廣大遊客的好評!河蝦的吃法一是香炸,二是爆炒加點韭菜味道一絕!

缸爐燒餅

风味平山|这些美食将平山历史人文和平凡生活串联在一起~

平山縣的缸爐燒餅,稱得上是中國北方面食中的一絕。抗日戰爭時期,晉察冀根據地的老前輩們說起平山,都會說“缸爐燒餅油炸鬼,那可是平山的特產”。現在,那些“老革命”回到平山,都要點名找缸爐燒餅吃。

平山人不叫烤燒餅或是烙燒餅,而叫“打燒餅”。燒餅“打”上不多一會兒,那熱乎乎的香味就從爐膛裡衝出來,直往鼻腔裡拱,拱得你饞涎欲滴。顧不上燙,伸手進去抓一個出來,“嘎巴”咬一口,整個燒餅的“芝麻皮”便脆生生地爆裂開來,酥酥落下。所以,這種缸爐燒餅需要用雙手捧著吃,要不,那香噴噴的“芝麻皮”全灑落掉那就太可惜了。

現在平山古月鎮、小覺鎮一帶的燒餅,尚遺存著正宗的風味。仔細看,那燒餅略呈長方形,扁扁的,一面沾了芝麻,一面烙著微黑的糊印。在城市見慣了圓燒餅,已經吃得有些膩的遊客,第一次看見四四方方的燒餅,心裡不免產生許多好奇。趁著熱,雙手捧了送到嘴裡咬一口,焦、脆、香、酥,色香味一應俱全!

鐵鍋燉雜魚

风味平山|这些美食将平山历史人文和平凡生活串联在一起~

平山境內的崗南水庫水產豐富,潔淨的水資源使得水庫中的魚類更加鮮活。而對於崗南水庫中的魚類,平山老百姓也衍生出多種多樣的吃法,這一鍋野生雜魚燉的可是肉鮮味美,鯰魚的細緻,鯽魚的香美,嘎魚的醇厚……如此等等,都薈萃於這一鍋之內,其味道實在是妙不可言。尤其是那嘎魚,夾起一塊,肉嫩汁厚,再加上大廚精心烹調而成,完整的保留了魚肉的鮮香美味與豐富的營養,不腥不膩,口感細滑,魚鮮湯濃,原汁原味,蔥香、花椒香味濃厚,食後令人回味無窮。

羊油茶

风味平山|这些美食将平山历史人文和平凡生活串联在一起~

地方傳統風味食品,麻辣酥燙,鮮香可口,油而不膩,營養豐富,是冬季早茶食用之佳品。平山山區牧草豐富,品種優良,這裡的農民素有養羊習慣。羊肉肉質特別細嫩,羶味也不重,其中羊油茶也是特色美食之一。

將羊油煎熬,放白麵攪拌,至色微黃為熟,冷卻成塊,吃用時,將其切成碎末,放入開水鍋中攪拌即成。

羊油茶,是過去有錢人家冬季早餐中最常見的湯食之一,配以麻葉、饃、餅之類的幹食,既有營養,又甘旨適口。平常人家大多喝麵茶,即以白麵或高粱面炒熟,放點食鹽,糊為湯狀,稍煮即成,平日間稱“暖肚湯”。《飲膳剛要》中有關油茶的描寫:“羊油又作油茶,以油煎滾,用麵粉炒黃攪之,佐以椒鹽蔥桂之類,以凝冷成團。每摘少許,煎湯飲之,冬日最宜,體溫而可口。”

營裡烙餅

风味平山|这些美食将平山历史人文和平凡生活串联在一起~

走進平山縣營裡鄉,無論是去黑山大峽谷旅遊,還是到農家院裡走親訪友,或者是到街頭的小吃攤上就餐,這裡的烙餅只要吃上一口就會令人韻味悠長,那種吃在嘴裡、香在心上,甚至一種沁入心脾的味道,更是令人拍案叫絕。

這裡的烙餅之所以好吃,與當地的風土人情、以及自然資源的關係密不可分。營裡鄉地處大山深處,沒有汙染,礦泉水甘甜潤口,漫山遍野的茅草,俗稱白草,更是烙餅時獨一無二的燃料,這種白草燃燒時火勢可控制在理想狀態下,也就是說可大可小,非常適合烙烙餅。傳統的大鐵鍋,更是烙烙餅的獨特炊具。加上這裡的小麥面又是使用傳統的石碾磨面而成,更是純天然的烙餅主料,花生油、甘泉水,以及獨特的作料,構成了營裡鄉烙餅獨一無二、風味獨特的條件。

芝麻鹽

风味平山|这些美食将平山历史人文和平凡生活串联在一起~

傳統地方食品。芝麻鹽是北方人用來做佐餐的食品,小時候吃芝麻鹽多是撒在玉米麵粥裡,或玉米餅子蘸芝麻鹽吃。還有就是奢侈的時候是有人坐月子時,產婦才有資格喝粥時搭配的。

將芝麻淘淨,芝麻文火炒熟,涼置後放入適量精鹽拌均勻,再用擀麵杖擀碎,裝盤即可。吃饅頭時常以此食品作為佐菜,把饅頭掰開,撒上適量芝麻鹽,合上饅頭吃。在河北農村舊習俗裡,婦女坐月子常吃小米飯撒芝麻鹽。主家新添了小孩也要備上芝麻鹽,回贈給前來祝賀的客人。那時白麵還很稀罕,多以喝麵湯為主。什麼時候做了這種飯,就挖上一勺。咕嘟著熱氣的疙瘩湯,撒上一勺芝麻鹽,味道立刻清香可口,滿屋都聞著一股撲鼻的香味。

來源|掌上新河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