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持牌經營大勢所趨 監管照亮合規之路,掃除法外之地

“支持金融科技,申請金融牌照。”

北京市海淀區委副書記、區長戴彬彬,12月8日在2018第二屆中國互聯網金融論壇發表演講時指出,支持金融科技申請金融牌照,鼓勵持牌金融機構設立金融科技企業。

在經歷波折起伏之後,金融科技整體回暖、向陽而生,未來的路怎麼走,持牌經營,擁抱監管守住底線,正成為浩浩大潮。順勢而行、持牌而行,才能駛向更廣闊的藍海。

持牌經營

已成金融科技發展大勢

天浪毒。金融科技之路還很遠,在一點點回暖之中,行業未來仍舊可期。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預計,2020年中國金融科技企業的營收總規模將達到19705億元。

路還遠,曾經走過彎路,接下來要怎麼調整步伐,持牌經營的行走節奏正成大勢。

11月9日,中關村管委會、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和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聯合發佈的《北京市促進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18年-2022年)》中,指出要堅持持牌經營的原則。在“推動監管創新與風險防範體系構建”一節中明確寫道:“打造多層次金融科技風險防範體系。堅持一切金融活動持牌經營的原則,依法依規將各類金融科技活動納入監管。”

金融科技持牌經營大勢所趨 監管照亮合規之路,掃除法外之地

在此次論壇上,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殷勇也表示,健全金融科技監管的制度框架,在監管導向上要堅持開展金融活動必須持牌經營的原則,依法依規將金融科技納入監管,強化金融科技活動合規管理。

國內金融科技公司大多集中於網貸領域,主要原因在於,網貸是目前為數不多不需要持牌經營,准入門檻較低,對主體公司約束力一般的金融業務,而且跟其它以產品為主的科技公司相比,其盈利空間更大,研發成本也更低。沒有門檻,“心術不正”的平臺就會登堂入室。

早在“2017中國普惠金融國際論壇”上,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易綱就明確表示,普惠金融必須依法合規開展業務。要警惕打著“普惠金融”旗號的違規和欺詐行為。凡是搞金融都要持牌經營,都要納入監管。

原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國務院參事室金融中心研究員周延禮指出:不可否認,新興的金融業態可以提高金融服務的效率,滿足金融消費者的多元化、多渠道的金融需求,但也帶來一些不規範經營和金融違法違規行為,因此參與互聯網金融活動的機構要有準入的門檻、持牌經營。

科技為器,金融為本。迴歸本質,返璞歸真,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秘書長陸書春陸書春認為,加強金融科技的頂層設計,釐清金融科技業務邊界和責任劃分,按照“凡是金融業務都應該納入持牌監管”的原則,科技迴歸科技支撐,金融迴歸金融本質,推動金融機構、科技公司間的合作模式更加合規可持續。

金融科技持牌經營大勢所趨 監管照亮合規之路,掃除法外之地

金融要創新,更要守住風險底線

監管與時俱進,消除法外之地

武功若想不斷精進,招式要推陳出新,功法要不斷演化,兵器也要更新迭代。對於金融科技而言,道理也一樣。無可否認,金融科技的核心在於創新。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新技術與金融業深度融合,形成金融科技新業態,豐富了金融服務手段,拓展了金融服務範圍,提升了金融服務效率,正在成為席捲全球的金融變革。

但同習武一樣,誤入歧途會走火入魔。創新的另一面,必然伴隨著一定風險。

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金融科技發展與研究工作組、新華社瞭望智庫金融研究中心聯合撰寫的《中國金融科技應用與發展研究報告2018》指出,人工智能技術在金融領域應用可能產生技術安全風險、責任主體難以認定、放大市場順週期性等風險,面臨數據共享交流整合不夠、技術成熟度不足、人才儲備有待加強等挑戰。

風險如影隨形,對於金融監管而言,帶來的也是行業衍生的不斷“變換招式”甚至探不到底的挑戰。

金融科技持牌經營大勢所趨 監管照亮合規之路,掃除法外之地

蘇寧金融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黃志龍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大技術公司金融業務監管的主要難度有三方面:一是大型技術公司金融業務一般都是基於海量的電商、O2O、社交等數據,而監管部門並不掌握這些數據;二是許多技術公司的金融業務並不是持牌經營,處於監管的真空地帶;三是金融監管部門的專業能力相對不足,這種不足主要是相對於大型技術公司的技術應用的能力,金融科技的能力等,監管部門的監管規則和能力都是相對滯後的。

金融領域有好的創新,就必須有嚴格且高質量的監管。只有嚴監管,遏止監管套利等“偽創新”,才能給真正的科技創新帶來發展空間和機遇。

目前,各國採取了不同的方式來進行監管、應對技術變化,已有部分國家或地區根據金融科技特點調整監管方式,譬如建立監管沙盒,創新知道窗口和創新加速器等。我國也於2017年5月成立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科技委員會,加強金融科技工作的研究規劃和統籌協調。

在人工智能、區塊鏈等信息技術加速助力中國金融科技發展的前景下,鼓勵金融科技創新,更要讓平臺堅守住初心,讓“惡之花”沒有機會開放,極有必要通過持牌經營的約束,消除法外之地,讓創新守住正心。

擁抱監管,合規向前

平臺方能行穩致遠

有分析認為未來中國數字金融行業很可能由三類機構構成。第一類是大的平臺,譬如互聯網行業頭部企業、大型的金融機構等;第二類是幫助金融機構解決技術問題、提供技術方案的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第三類是專門運用金融數字技術解決金融問題的金融機構。

行業生態在強監管落地、全面備案大考之後,必將再生新姿。

隨著行業合規,在政策風險和商譽風險的邊界確定之後,大量銀證保信基等持牌金融機構的核心企業將會湧入。不缺資本、不缺能力、不缺人才、不缺資產,武裝到牙齒的龐然大物殺入金融科技戰場,留給平臺的時間很少,早日完成全面合規,完成備案,堅守普惠初心的平臺,在尋得差異化發展的道路上,才能活力不斷。

目前已具備了ICP經營許可證、信息系統安全等級保護三級認證和銀行存管+白名單合規備案的三項資質要求的頭部平臺網利寶,在合規經營上走在了行業前列,一路來身體力行擁抱監管。

金融科技持牌經營大勢所趨 監管照亮合規之路,掃除法外之地

2016年8月銀保監會等四部門聯合發佈《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網利寶立即積極按照要求推進銀行資金存管等措施落地,經過數次與銀行系統對接溝通和調試後,2017年8月,網利寶正式上線銀行存管系統;與此同時,為了使平臺銀行存管更合規達標,給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體驗,網利寶於10月26日12時實現與百信銀行資金存管系統順利升級對接。

風險與機遇是共存的,只有走在別人前面,才能掌握話語權。面對持牌經營的大勢所趨,優質平臺如網利寶積極向合規靠攏,守住金融創新的紅線,助力實體經濟。

網利寶董事長趙潤龍表示,雖然互金出現了蕩一些波動,但行業歷經多年的發展已證明了它存在的價值,其發展對中國實體經濟的支持作用不可小覷。面對持牌經營的發展大勢,合規發展、擁抱監管、申請金融牌照是必由之路,也是網利寶贏得平臺的陽光燦爛和不斷髮展的動力。未來網利寶平臺將通過不斷反思、改善商業模式和苦練內功,走向可持續的健康發展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