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絲刷票都刷到作家頭上了,得票數“碾壓”莫言開心嗎?

某平臺做了一項年度評選活動,名為“2018票選你喜愛的作家”,本來少有人關注,但卻因兩位網紅參選者的網宣官微發起打榜投票行動,刺激了另外一些爭強好勝的候選者,評選活動變成一場刷票遊戲,反而使得該活動熱鬧了起來。

自打有了“互聯網投票”,使得投票變得更加簡單快捷之後,投票的神聖性就蕩然無存,尤其是文娛圈的投票,近些年被刷票赤裸裸地綁架,候選的人拉票越賣力,投票的人刷票手段越高明,這項活動就顯得越荒誕,“網絡投票”約等於笑話。

看看這個“2018票選你喜愛的作家”的候選人名單,有莫言、麥家這樣的嚴肅作家,有江南、唐家三少這樣的網絡作家,有反褲衩陣地、陸琪這樣的情感作家,當然還有被網友稱為“低配版郭敬明”的沈肯尼、沈煜倫,另外還有數位網名諸如“大風颳過dfgg”的作家。

粉絲刷票都刷到作家頭上了,得票數“碾壓”莫言開心嗎?

莫言不會拉票,莫言的粉絲也不屑於發起“打榜投票”,但凡對作家、文學、寫作還抱有一些期望與認知底線的人,都會對這樣的年度票選置之一笑。但在網紅作家以及他們的粉絲們看來,平臺提供了一個不容錯過、不可放棄的機會,他們既不會為與莫言這樣獲得過諾獎的作家並肩候選而羞慚,也不會因票數遠遠領先於莫言而臉紅。

粉絲刷榜所謂的“正當”,即合理利用規則,所謂的“正義”,即“勝者即是正義”,至於用什麼手段取得的勝利,他們並不在乎。

在瞭解真相的網友看來,刷榜製造的排名不過是個笑話,根本不把它當真。但對於粉絲們來說,他們雖然也知道自己刷出來的數據是假的,但卻沉溺於幻覺當中欣喜若狂,宛若他們的偶像真的成了巨星。刷量、刷榜已經成為貨真價實的“醜聞”,但當它成為通行做法時,反而成為了一種“標準”。

粉絲刷榜的動機,很容易被解讀為簡單的追星,但事實不是這樣,粉絲刷榜更多是為了滿足自己內心的權力慾,這是互聯網文化的組成部分。粉絲們通過集體制造偶像,可以展示自身的存在感,相比於在社交媒體上與競爭對手罵仗,刷量無疑是更簡單粗暴的方式,粉絲通過人數與金錢的比拼,帶來了“幹掉對手”的快感,不僅在影視圈,在網絡文學圈、主播圈亦是如此。

粉絲把偶像高高舉起,不是為了偶像的利益,更多是為了找到自己的價值。而將自身價值建立在一個可望而不可即的偶像身上,空虛感的產生是不可避免的,填補這種空虛感的唯一辦法,就是徹底失去理性思維與獨立判斷,成為群體的附庸,把群體的喧囂當成個人肌肉力量的展現。

當下正在中國互聯網上流行的“刷票理論”,靠計算機、手機、刷票軟件提供硬件與技術支持,加上時間、精力以及上不封頂的金錢投入,“一人可頂一萬人”,締造一名虛假的“文學英雄”“音樂巨人”,只需要幾個“粉絲頭”在群內振臂一呼就可實現。

發展到今天,打開朋友圈與微信群,家長為孩子拉票,各行業為評選優秀人物、優秀員工拉票,學校老師拉票等層出不窮,參與各種評選的人為了排名變化而發動認識與不認識的人去投票。一時間,人們的投票熱情超過了過去時代的總和。但拉票、刷票並沒有給人帶來公平與公正,只會加重人們投機取巧的心理。

短時間內,刷票不僅不會在文娛圈消失,也不會在社會其他層面消失,刷票盛景仍然會時不時地出現在公眾視野,這樣的情景劇,我們依然還會持續地看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