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中國汽車行業政策變化

解禁小排量汽車限行

1998年12月26日,北京市公安局發佈公告,全面禁止排量小於1.0L的汽車在白天進入長安街行駛。緊接著,全國22個省的84個城市,一同頒發禁令。但是這一政策並沒有延續至今,我國在2006年3月底之前全面取消了各地政府對小排量汽車的各種限制。據資料顯示,廢除限小排量汽車政策後,我國汽車產業經濟發展才開始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華建廠股份比例不再受限制

汽車股比外資最高不超過50%,最早是在1994年由國務院印發的《汽車工業產業政策》中第六章第32條被提及。2018年發改委正式宣佈,2018年中國將取消專用車、新能源汽車的外資股比限制;2020年將取消商用車外資股比限制;2022年將取消乘用車外資股比限制,並取消合資企業不超過兩家的限制。以此發展,中國汽車市場在2020年或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下調關稅,進口汽車集中降價

我國汽車關稅從1986年開始,經過5次大小調整。1986年進口車關稅以排量作為依據,排量3.0L以上轎車徵收220%稅率,3.0L以下轎車徵收180%稅率。1994年,第二次汽車關稅調整,此前的稅率分別調整至150%和110%。2006年7月1日,進口車稅率分別調整到25%和10%。又經過長達12年的發展,中國品牌新車已經逐漸發展成型,進口車關稅又一次下調。2001年12月,中國加入WTO後製定了進口汽車行業降低關稅保護的目標。根據《中國加入工作組報告書》《中國加入議定書》及其附件等內容顯示,到2006年7月,進口轎車的關稅降到25%,平均每年降低10%。2018年5月2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發布《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關於降低汽車整車及零部件進口關稅的公告》。公告指出,自2018年7月1日起,將汽車整車稅率為25%的135個稅號和稅率為20%的4個稅號的稅率降至15%,將汽車零部件稅率分別為8%、10%、15%、20%、25%的共79個稅號的稅率降至6%。

汽車《反壟斷法》出臺,消費者從中獲益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自1995年開始起草,歷經13年時間,於2008年8月1日起正式開始實施。《反壟斷法》主要是預防和制止壟斷行為,在汽車行業中,將根據該法保護市場公平競爭,並培育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在於進口車而言,車商壟斷了唯一一個車輛來源的正規渠道,在車輛價格和維修保養價格上有著絕對的控制優勢。所以,新法規的出臺,也進一步限制了進口車廠商對消費者的侵權行為。

雙積分政策落地後,推動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

2017年9月27日,國家工信部正式公佈了關於《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並行管理辦法》,並表示該辦法已經於2017年8月16日在工信部第32次部務會議審核通過,並經財政部、商務部、海關總署、質檢總局審議同意,在2018年4月1日起正式實施。有資深人士認為,雙積分政策的落地和實施,代表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將邁入飛速發展時代,可進一步帶動節能減排號召的響應,並會成為經濟增長的一大因素。

改革開放40年中國汽車行業政策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