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人老了以後該何去何從?

誰牽絆誰


有一個日本電影,名字記不太清了。電影裡有一個小山村,那裡的老人,活到一定歲數以後,就算身體健康,也會自己帶著些糧食,到山上去等死,因為村裡的糧食不夠,得留給年輕人和小孩。

中國的農村,老人老了以後,有些身強力壯還能自力更生,守著一畝三分田,靠天吃飯。有的已經年老體衰,只能臥病在床,靠著被父母扔在村裡的留守兒童們照顧。這也許就是農村老年人的現狀,

把一輩子留給了土地,等到年老,也出不去這村,不知道這世界有多大,還是那桃花源中人。


珞獅路121號


對於生活在農村的我,深知老人老了之後,是多麼的不容易。

條件差點的,生病不敢醫,保險不敢買。

就拿我鄰居的老人來說,“八十多歲,身體比同齡人都要好,可有一次,這位老人患了點小感冒,並伴隨著咳嗽。他家裡人都催他去鎮上的醫院看病,可他卻為了省那幾百塊錢,說什麼都不去,還相信吃“姜”就能祛寒,治病什麼的。

再過幾天,體溫達到了39度,這簡直是發高燒了。這時,他拗不過家裡人,才乖乖的去了醫院。

在醫院裡待了好幾天,什麼輸液、打針、吃藥花了好幾千塊。因為沒有醫療保險,所以只能原價給。這位老人在付費時臉都綠了,就差生氣了。

農村的老人,大多都體驗過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所以對“錢”會比較敏感,在他們的思維裡,則偏向於“能省則省,能不花則不花”。

這也反應了,農村的老人真的很不容易,只希望我們做兒女的多盡一點孝心,多回家看看!

也希望國家能給老人多一點福利,讓他們老有所養,安度晚年。



蕭宗林


人口老齡化是現在社會一普遍現象。政府也在努力倡導“生有所養,老有所依,失有所濟,傷有所保”。問題中的老人何去何從,最關鍵的是兒女的孝心與老人的開心。

我有個親戚,兩個老人住在鄉下,女兒女婿還有孫女住在城裡。每個週末,孩子們都會回鄉下看望老人家。兩老的呢,身體也很健康,70左右很少生病。女兒回來會給他們打掃衛生,燒菜洗衣,女婿呢回來幫他們修修電器,孫女也會陪老人聊聊天。每半年呢一家五口都會出國旅遊,看看世界,也讓老人開心開心。老人也知道兒女平時工作忙碌,每個禮拜能看到他們一次,看到他們平安快樂就很滿足。女兒也說了,在工作幾年,等孩子工作了,就回鄉下陪爸媽。父母最大心願是孩子們過得好,最開心的也是能有孩子們陪伴。

我的舅舅呢十幾年前半身癱瘓了,只有左半邊身體能動。兒女能都移民出國了,一個人在家很不方便。平時呢都是我媽和幾個舅舅照顧他的。最近呢決定讓他去養老院,這樣在養老院呢也能有個照應。孩子們在外呢也能放心。

我覺得呢,如果父母年紀大了,兒女們能陪在他們身邊呢儘量陪在他們身邊。想我們小時候,父母們耐心的教我們走路,說話,吃飯。他們老了,不會走路,說話,吃飯了。我們是不是也應該也“教”他們走路,說話,吃飯呢。如果兒女力父母太遠,那就送他們去養老院吧,那裡畢竟有很多人,萬一父母摔跤,生病了也有人看到。而老人老年時候麼,也應該多走動走動,打打太極,下下棋,跳跳廣場舞。豐富一下剩餘的人生。心情愉悅,身體會更健康。





幽都風廣陌233


我也慢慢的往老年人走了,我自己親生的兒子22歲做善事離開了我,我這幾年已經習慣了孩子在天堂,有空,沒人的時候我就會看著天,想想我兒子在天堂做啥呢?是不是又去幫這個送衣服,還是給窮朋友送錢呢?我每次都會給他燒很多錢,身前我也經常拿錢給他濟困,救急,我會做他永遠的好媽媽!我不會輕易告訴身邊的人我的事,遇到刨根問底的人我就逼得說出來,有些人很驚訝,有些人很同情,實際我啥都不需要,就是希望對方不要太八卦!讓我安安靜靜生活就行!村委想給我搞個低保,多少好給我一點補貼,我拒絕了,我還沒有到老得做不動,我不需要那低保,給家庭真的貧困的人吧!我已經把自己老年生活安全得好好的了,現在有空就學習道教,佛教方便的東西,有空就去做點善事,照顧好身邊的人,我自己財產誰都不考慮,等有一天我感覺身體不行了,就把房子賣掉部分,最後快不行了,就把所有房子賣掉,送給最後經常照顧我的人!親人比較多,提早把財產指定送給誰就會得罪人,還不如自己愛怎麼生活,就怎麼生活!你們說對不對?😄😃


川江賈姐姐


這其實反應了農村留守老人養老問題,這是一個很大的社會問題。隨著城市化的進程,青年的一代都到城裡打工了,留下年邁的老人在家裡。

我老家就有很多這樣的老人,我的三爺爺就是留守老人。他的兩個兒子、兒媳婦都在城裡甚至更遠的大城市工作,只有逢年過節才能回來,但每月會給三爺爺生活費,郵遞生活用品。最開始,三爺爺身體還很棒,就自己做飯,種菜,幹少量的農活,還打麻將。

這老人有時候就像小孩,沒人管了,他就比較任性、自由,有時候喝酒不注意,連續打麻將不好好休息,再加上年齡大了,身體就越來越不好,這兩年開始生病了。於是,兩個兒子商量了,其中,有一個兒子和媳婦就把打工的地方選擇在離家較近的地方,基本可以實現每天回家,就是比較辛苦,賺的也沒有以前多了,但是可以在家給三爺爺做飯。

要讓農村老人安享晚年,這需要家庭、個人及社會保障的多重協作,如果社會保障對於農村留守老人的養老投入能有所提高,年輕人也可以在事業上多用點精力,當然,作為子女,也要把老人的問題掛在心上,必要時做出犧牲,讓老人感受到家的溫暖和老有所依。

總得來說,我的三爺爺還是很幸福的,祝願他健康長壽。

圖片是,今年夏天三爺爺來參加我的婚禮時照的。



皮克車眼鏡俠


我有多年的農村工作經歷,而且還當過一段時間的民政幹部,可以說和農村的一些經濟困難的老人貼膚的接觸過。

今天我來說說我自己看到的情況:

在農村有兒子,且兒子孝順生活過得去的老人在晚年一般不會很差。

例如:有一家的老人癱瘓在床8年時間,家裡的媳婦一直伺候,雖談不上很好,但一日三餐均可以做到合口。

但如果遇到兒子生活本身過的不好又不孝順的就有些慘了。

例如:我認識的一家,在老人得了白內障,生活無法自理時,經常不給老人吃飯,最後把老人活活餓死。

還有沒有兒子,女兒都接受過高等教育,有自己能維持生活的能力和不菲的收入的。這樣的老人一般會被自己閨女接到自己家裡生活。生活大多挺好。

還有一種就是兒子比較多,老人還能行動的,我認識一位,自己開個小商店維持生活。

最後總結一下,不管生兒還是生女兒的,都要努力把孩子教育好,這樣晚年時才有可能得到兒女的照顧。

更重要的在自己年輕時努力給自己創造一定的財富,作為以後養老的資本。話說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

有了一定的經濟實力時,你的選擇性會大的多。


謝汶青


農村老人老了以後,該何去何從是個有點沉重的話題。雖然國家向農村傾斜了一系例的政策和措施,比如:農村醫療保險,農村養老保險,特困戶和孤寡老人可享受低保等。

農村醫療保險和農村養老保險,都是由農民自己出一部分,政府補貼一部分組成。部分地區農村的現狀是,農民的命根子“田”以承包的方式已轉向了種田大戶,農民收取的費用各地均不相同。有低的,有適中的。並沒有真正體現出“田”的價值的合理性,和公正性。而種田大戶的角色,往往又是村幹部佔大多數,尖頭戶佔小部分(尖頭戶是農村對一些刺頭的俗稱)而承包費用的多少,往往又是他們說了算,農戶又因多種原因(如:子女外出打工,家中勞動力不足,年齡偏大無力耕種等)也就認可了。

農民收取的承包費,要應付日常生活開支和人情往來,所剩無幾。部分農民對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應交納的一部分亦己顯得力不從心。

中國己進入老齡化,一代獨生子女要負擔四個老人的贍養,和子女的教育,住房,婚嫁等。壓力不是一般的大,非獨生子女是無法理解他們精神,經濟上所承受的壓力。

農村是否能夠取消種田大戶承包的形式,以集體農莊的合作化新形式,組合成新的所有制或股份制,農民以自己的田地參股,再以參股的份額分取紅利。集體農莊再從剩餘利潤裡,逐步積累資金,用積累的資金籌建農村老人養老院。既能解決子女外出打工的後顧之憂,也能使農村老人老有所養。


拍客蘇州


農村老人面臨著困境。特別是65歲以上的老人們更是困境嚴重……

關鍵是子女都到城市打工去了,孫輩基本上到市裡讀書去了。本來無能為力的老人們支撐著家太難太難了……

我有如下建議:一,鼓勵子女為老人繳納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國家要傾斜於連年漲幅,以典帶面。二,對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要連年漲幅。三,對民師待遇要以法落實。四,對65歲以上老人在農合醫療方面國家以優惠政策。五,對殘疾人和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要給予低保待遇。六,修文化廣場,提高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和體質。


gzj6068


農村的老人現在過日子當然比以前好過多了,因為現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國家也給年滿六十歲以上的老人發老人補貼,所以基本上過日子不成問題。至於何去何從,大部分當然是在家裡養老,還可以給在外地工作的子女帶帶孫子,倒也其樂融融。也有小部分隨子女到外面生活的。實在孤家寡人沒人管沒地去,家鄉還是有敬老院接收的,這一點也體現政策的人性化。

去年我們那發生了兩件有趣的養老事件。有兩個兒子的李大爺想去鎮敬老院住,無兒無女的張大爺人家讓他去敬老院他都不去。因為李大爺的兩個兒子兒媳對於贍養老人互相推諉,經常為該住在誰家吃在誰家誰家來照顧鬧的兩家吵個不停,李大爺一氣之下聯繫到敬老院,說是要住到那裡去,可人家瞭解情況後不接受。張大爺就不同了,雖然無兒無女,但因為年輕時當過兵,七七八八的老年津貼補貼基本上就能讓自己過日子了,現在身體狀況還行,自我照顧沒問題。上回有人找到張大爺,說可以去敬老院受照顧,可張大爺覺得還是自家舒服,不去。

所以農村老人老了後養老基本上還是老有所依的,不至於六親無靠,這也是因為國家發展的好。



易知秋


農村老人老了以後何去何從?

我就是農村的,見慣了太多農村的是是非非,我所瞭解的,農村老人的生活狀態有幾種情況:

第一種:很多老人的子女長期在外面打工,老人獨自留在老家生活,如果老人身體還硬朗,就自己種點兒莊家,雖然行動慢點兒,但一個人還是能養活自己,雖然沒有大魚大肉,但是這樣的生活狀態其實也可以算得上幸福,而且這種老人一般來說壽命都比較長。如果老人身體不好,那自然種不了莊家,日常的生活物資都是子女定期回來給她準備好,老人只需要在家做做飯,洗洗衣服,生活倒也輕鬆自在。但這種生活就怕生病,一旦生病就沒人照顧,而且生病了還不一定有人知道,很多老人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悄然離世的,不管你年輕時多麼風光,到頭來連個送終的人都沒有,著實辛酸。

第二種:子女都在家,而且對待老人都比較孝順,孫子也有了,三代同堂甚至四代同堂,這種老人就相對比較幸福,不僅不用整天為生活忙碌,而且精神上也比較滿足,這種老人可能會在某一天突然生病離世,但他的一生算是比較圓滿。

第三種:無兒無女,或者說子女不管老人的死活,這種是最悲慘的,不僅物質上需要救助,更重要的是,精神上需要慰藉。這種情況就不多說。

農村老人何去何從,確實是個很大的社會問題,雖然說現在有農村醫保,看病報銷的力度還是很大的,但是老人的養老依然是個大問題。農村老人辛苦了大半輩子,最後卻不知道何去何從,想起來就心酸。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經濟落後,物質上無法善終,另一方面是道德問題,子女嫌棄、老伴兒去世,孤獨終老。希望政府在這些方面有所作為吧,不要求每天大魚大肉,只是希望老人們沒有孤獨,不帶著悲傷離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