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門山》的作者是唐代詩人李白,此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波波1469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記得初中有一篇課文引用了陸游的詩句。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粹然無疵瑕,豈復須人為.

當時覺得陸游說的很有道理,他的觀點影響了我二十多年。至今還在影響。

一首詩之所以是好詩,就在於它的行文,造句,它的意境,它引伸出來的東西,它所包含的信息太多太多。值得讓人來回誦讀、玩味。所以,這樣的詩絕不應該是在詩人先有什麼所謂的“中心思想”,然後才成詩的。隱藏在它背後的,應該是超然的智慧,無盡的豪氣,驚人的靈感,巧奪天工的筆鋒,一氣呵成的氣勢。

又或者,在恰當的時節,在恰當的地點,李白藉著恰當的酒精刺激,又有恰當的朋友在身邊捧場,才造就了這首詩,這些條件,缺一不可。這樣,這首詩本身就是概率上的奇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那麼,所謂的中心思想又是從何而來呢?我覺得這是我們多少年來應試教育、填鴨式教育的產物。凡事、凡物都要有一個正確的“角度”去理解。而這個所謂的“正確角度”從何而來?無非是從老師而來,從“教學大綱”而來,從壟斷學術、壟斷美學的所謂專家、教授而來。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從自己的角度好好欣賞古詩的權力。因為詩本身,就是美的,是為每一個人而作。你覺得呢?


信息扭曲力場


李白的《望天門山》是一首著名的七絕,據載是公元725年(開元十三年)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東經當塗(今屬安徽)途中行至天門山時有感而作。這也是詩人初次見到天門山。全詩如下: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大意是:長江猶如巨斧劈開天門山,碧綠的江水東流到此澎湃迴旋;兩岸青山對峙,一葉孤舟悠悠自天邊而來。

詩用碧水、青山、白帆、紅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絢麗的山水畫面。而且,不是靜止的,而是流動的畫面,景色隨詩人的行舟,由遠及近,又由近及遠,並用“斷、開、流、回、出、來”六個動詞,將山水景物活靈活現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這兩句寫詩人遠眺天門山夾江對峙,江水穿山而過,水勢湍急、激盪迴旋,讓人感受到天門山一帶的雄奇闊遠。

  •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這兩句是一個整體,前句寫天門山的雄姿,後句點明“望”位置,不是站在岸上望,而是詩人站在船上望,並暗含詩人的情緒(喜悅)。

總體來講,這首詩語言生動形象,音節和諧流暢,從而表現了開闊的意境、豪邁的氣勢,讀來讓人身臨其境,而又能感受到詩人廣闊的胸懷,豪邁的氣勢,灑脫的情懷。


豫齋


《望天門山》一李白。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這是詩人李白第一次坐船經過天門山時,看到的壯觀景象。天門山被浩蕩的長江從中斷開。一分為二,被分為兩座山。碧綠的江水向東流經這裡,突然轉了一個彎,浩浩蕩蕩,奔騰不息,向北流去。兩岸的青山相互對峙。一隻小船從太陽昇起的地方悠悠駛來。詩人在這首詩中,熱情讚頌了祖國山河的壯麗,雄偉的天門山,奮騰不息的江水。兩岸的青山蒼翠,江上行駛的一葉小舟。詩人觸景生情,感概萬千,氣勢壯麗,山河秀麗。更大的激發了詩人的空間想象力,青山蒼翠,江水奔流,小舟泛江,天門山氣勢雄偉。這是一首精彩奪目的七絕詩。詩人的遠大理想在詩中顯露無遺。





66662847755忠誠衛士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弧帆一片日也來。流露出詩人面此景的驚奇和喜悅心情,因詩人內喜悅,連同山也跟著喜悅起來。飽含詩人對天門山的情感,深情地流露出詩人對充滿生命力的大自然的熱愛。


旭陽人


李白《望天門山》

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

詩人感覺敏銳,用筆入神,能迅速地將景物帶給他的感覺瞬間抓住,以飽滿的激情,將它們狀寫下來,因詩人情感彌滿,其筆下之景物顯得格外雄奇壯麗,形像鮮明清析。


劉楚雲817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樂觀和豪邁的思想感情。


寒山雲深


還用問嗎,李白酒喝多了,感嘆大自然神奇壯觀多彩,表達了作者開心樂觀的感情唄


迎春接福54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當時愉悅的心情,豪放,灑脫,就連同山山水水都跟隨跳躍,起舞。同時,詩人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表達了讚美和稱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