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美擁兵1100萬,為何甘冒兵變危險3年裁撤九百萬?

做女人_要拽


美國二戰結束後裁軍有兵變風險,題主真是想多了,這是以封建時代思維理解近現代事務。美國二戰結束後大裁軍不過是戰爭結束,解除總動員恢復和平狀態的正常步驟,所有參戰工業國都經歷了這個步驟,沒啥特殊的。

包括美國在內的二戰參戰的工業國,都進行了全國總動員,將整個國家所有人力物力都動員起來為戰爭服務。美國1945年二戰結束時有1.4億人口,在1945年軍隊數量達到了1200萬,累計動員入伍人數達到1600萬。有總人口十分之一比例的人口在軍隊裡,本來就是極不正常的狀態,戰爭結束後當然要恢復正常狀態。

從18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開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時,當時的各大強國都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全面動員制度,平時保持一隻規模不算大的軍隊,到戰爭時期迅速擴充為平時的很多倍。整個社會經濟部門也全面轉向戰時體制為戰爭服務。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的幾個月內,德國軍隊從七十九萬一千擴充到五百萬;奧匈帝國軍隊從四十五萬擴充三百三十五萬;法國從七十九萬擴充到四百萬。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各個稱得上工業國的參戰國也和一戰一樣進行了全面的戰爭總動員。同軍隊數量擴充同樣重要的是,所有工業部門也全面轉向戰時體制為戰爭服務。如美國的汽車工業在美國總動員後停止了所有民用汽車的生產,全部轉為生產為戰爭服務的軍用汽車。

(二戰美軍廣泛使用的軍用吉普車)

美國在二戰時一直沒有到處境很危險的地步,動員程度很高但還稱不上竭盡全力。蘇聯有1.8億人口,累計動員了3400萬人,兵力最高時達到近1300萬。

能否進行高強度動員也是一個國家先進於否的重要標誌。

抗戰中的中國,是個落後的農業國。中國估計當時有5億以上人口,抗戰時期最高兵力也就達到600萬人,即使單純比較兵力,也不如當時7000萬人口的日本多。這還是通過抓壯丁等殘酷手段達到的結果。

當然,能動員600萬兵力相比晚清已經是非常巨大的進步,晚清整個國家四億以上人口只有不到100萬兵力,多數沒有任何戰鬥力,也沒有能力進行任何像樣的動員。但相比列強國家,抗戰時的中國人力動員能力依舊非常落後,更別說工業方面了。

二戰結束時,蘇聯和美國都有超過千萬的兵力,美國1192萬人,蘇聯1136萬人,美國稍多點。戰爭結束後,都進行了大規模的裁軍,美國用三年時間裁減了900萬人,蘇聯用四年時間裁減了850萬人。

殘酷的戰爭結束了,繼續保留過於龐大的兵力誰都沒有必要,軍人也都渴望脫掉軍裝回家恢復和平生活,各個經濟部門也需要人力轉換回和平狀態,裁軍當然不可能有任何兵變的風險。義務兵役制下的動員體制,也沒有產生軍閥的制度基礎。


仁勇校尉


美國在三年內裁軍九百萬,幾乎每天解散一萬軍隊,美國不是甘冒兵變風險,而是算準了沒有國家敢挑戰自己。



首先,美國的競爭對手蘇聯,雖然二戰結束時擁有1200多萬軍隊,但此時的蘇聯非常虛弱,國力已經匱乏到了極點,蘇聯人民每人每天只能吃到一片面包,蘇聯迫切需要修養生息,根本不可能再圖其他戰爭。老牌的世界強國都在二戰中報銷,法國剛剛復國,英國已經殘廢,德國一片廢墟,日本剛吃完原子彈,全球範圍內,美國已經找不到潛在對手。

第二,美國研發出了原子彈。這個東西當時只有美國有,給日本吃了兩顆,嚇壞了蘇聯,有這個東西當家做主,蘇聯根本不敢挑戰美國,只能縮在一旁。

第三,美國在二戰中雖然大發橫財,但工業生產能力幾乎都用來搞軍事裝備,戰爭一結束,美國各行各業都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把大批現役軍人解散回家,可以填補勞動力缺口,還能減少軍費開支,這麼好的事,美國何樂而不為。

相反蘇聯,也在裁軍,但還是保留了660萬軍隊,因為蘇聯沒有核武器,而且國防壓力大,所以雖然國力貧弱,也只能咬牙死挺,維持六百多萬軍隊,以備不時之需。


毒刺劍客


二戰期間,美國總人口在1.3億到1.4億之間,美國總共動員了2000萬人。戰爭開始時兵力為160多萬,戰爭結束時的兵力達到了1100萬,幾乎佔了總人口的十分之一。

戰爭結束兩年後的1947年,美國的現役軍隊已被裁撤至150萬人的規模,回到了二戰之前的水平,兩年整整裁撤掉900多萬軍人。

美國人瘋了嗎?

德日等戰敗國家都需要美軍進駐,新崛起的紅色帝國蘇聯在虎視眈眈,蘇東陣營開始構築,世界局勢變得難以預料,是什麼給了美國人勇氣?裁撤軍隊難道沒有引發兵變的風險嗎?

不裁兵,才能引發民變呢!

美國沒有出兵干涉的傳統,美國佬也沒有熱愛當兵的傳統,與之相反,“孤立主義”才是美國人自上而下信奉的原則,像第一次世界大戰,抓緊一起有利時機賺交戰雙方的小錢錢才是正理。

怪自己太不爭氣,發展著發展著,一不留神,十九世紀末,經濟成為世界第一了,經過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軍事力量想藏也藏不住了,政治影響力也水漲船高。即使這樣,普通美國老百姓也不認為當兵用什麼好處,這個社會能創造出足夠的經濟利益,他們缺乏“當兵吃糧”的覺悟

也屬正常。

但美國人可並非不愛國,當年迴盪在萊剋星頓的槍聲,足以證明,當兜裡的錢包受到威脅時,他們會毫不猶豫的自帶乾糧槍械走向戰場。

所以才有後世流傳的羅斯福故意讓日軍偷襲珍珠港的陰謀論,美國人民在這種關鍵時刻經得起考驗,這才有千萬名青年報名參軍加入與法西斯的戰鬥。

戰爭之所以能夠勝利,與美國人不計後果的舉國投入直接相關,即使是財大氣粗的美國也付出了鉅額財政赤字的代價,戰後恢復經濟才是最應該做的事情,戰士們也早就厭倦了硝煙瀰漫的戰場,誰都想回到心愛的家人身旁。不讓我退伍?可以跟他玩兒命!

美國政府給退役的士兵們以比較有尊嚴的待遇,可以拿到一筆錢去就業,也可以去大學繼續深造,戰後美國經濟繁榮,能夠提供各種工作崗位。這與其它經濟凋敝的國家,退役沒人管的狀態大相徑庭,美國大兵樂得退役。

美國政府敢於裁撤九百萬,也與原子彈等殺傷力極大的新武器的發明使用有很大關係,隨著軍事高科技的不斷髮展,世界各國的裁軍才是主流方向,把大幅軍費應用到武器性能的提升是國際潮流。


歷來現實


估計也就我們這邊當官成癮,當兵成癮,曾幾何時當兵都要拉關係、走後門,要是沒有點人脈,連個大頭兵都當不上。

我爸當年考上了飛行員,在我們這個地級市,一共就10個名額,我爸綜合素質排名第一,結果還被頂掉了,真打仗那天不知道那些走後門上去的會不會頂上去。

扯回正題,要想弄明白美國三年裁軍900萬而沒有引發兵變,先要整明白一個道理,就是這1100萬士兵都是怎麼來的,然後又是怎麼被裁的,就弄清楚這個問題了。

很多人認為美國參加二戰是因為日本偷襲珍珠港,引發了美國人的愛國心,這純粹是扯淡,在美國人的價值觀當中,只有自己的利益才是利益,當國家的利益和個人的利益同步時,才會選擇報效祖國,否則根本不會跟你去講什麼奉獻精神。

之所以美國直到日本偷襲珍珠港才參加戰爭,是因為美國人根本就不喜歡打仗,只有吃不飽飯的人才去打仗,真正過的富足的人,誰願意去抗槍。

在二戰中,美國先後動員兩千萬人應徵入伍,這是很難想象的,在一些美國影視劇中我們也可以看到,美國為了動員老百姓參軍運用了多種手段,其中鋪天蓋地的宣傳就是一種,用各種各樣的宣傳畫,激發老百姓的責任心,其中美國影壇巨星史都華應徵入伍,後來還升至空軍准將,在當時引起一陣入伍潮。

當然,宣傳這種東西也就騙騙小孩子家家的,真正有想法的人,也不為所動,愛國可以,當老子去挨槍子,那是痴人說夢,因此在二戰期間美國最主要的徵兵方式就是實行強制徵兵制,到了服役的年齡,而不服兵役是要被送進監獄的,美國是法制社會,什麼事情都會按照法律來。

在《血戰鋼鋸嶺》中,主人公就是想當一名軍醫,然而他不想拿槍殺人,所以被送上軍事法庭,送他上軍事法庭的原因就是,認為他是在拒服兵役,可見美國在二戰期間能夠動員兩千多萬人當兵,不採取點強制手段,上哪招這麼多人去。

這些士兵在參軍前,很多都有自己的職業,比如教師、工人等等,正是戰爭改變了他們原來的生活軌道,因此他們極為痛恨引發戰爭的希特勒和日本鬼子,這大概也是他們在戰場上的信念吧!

在戰爭中,美國士兵也十分想早點結束這場噩夢,然後迴歸到正常的生活當中去,這種表現應該是很多美國士兵的想法,其實政府比士兵還著急,對於美國這樣的國家來說,戰爭已經影響到經濟的發展,如果長期持續下去,經濟可能都會陷入困難。

在戰爭還沒有結束的情況下,已經開始著手大量軍人退伍進行規劃,杜魯門1945年上任之後為了儘快的結束戰爭,決定對日本使用原子彈,從而避免了大批美國士兵在登陸日本本土作戰時再有流血犧牲。

《兄弟連》是一部講述二戰中歐洲戰場的電視劇,在該劇中,歐洲戰事結束,作為美國最精銳的傘兵部隊也面臨被遣散的境地,更何況那些不算精銳的部隊了,這也是很多士兵迫不及待的事情,後來都要抽籤才能回到本土。在《兄弟連》最後一集中,交代了E連活著的士兵在戰後的生活情況。

美國政府針對這些被退伍的士兵還是提供了很多補償政策,1944年美國國會通過了《退伍軍人權利法案》,為退伍士兵的權益提供幫助,比如對於服兵役超過90天的美國公民在醫療、衛生、住房等方面提供諸多優惠政策,使退伍的士兵能夠快速融入社會。

所以,美國裁軍九百萬根本就沒有冒什麼險,相反,如果美國沒有裁軍計劃,那些在戰爭結束後沒有回家的大兵真的會鬧點事!


史論縱橫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原因幾個。

第一,美國人不願意長期打仗。

美國人是最後參戰的列強。1937年日軍大規模入侵中國,1939年歐戰爆發,英法和德軍激戰,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全世界打的熱火。然而,美國人無動於衷,不願意參戰:不能讓美國小夥子為了別的國家送命!

直到日本鬼子把炸彈丟到了珍珠港,炸死炸傷3000多人,美國人這才狂怒,等於是被迫參戰了。

即便參戰,美國兵沒有想長期打仗的,都想盡快打完仗回家。

大家看看電視劇《兄弟連》,包括主角米勒少校在內,幾乎所有美國兵都希望早點回家復員。只有後來的連長一個人,成為了職業軍人,就是那個用衝鋒槍殺死德軍戰俘的傢伙。

我記得兄弟連有一集,就是講述美軍大兵迫切等待回家的事情。

二戰打垮了德軍以後,部分美軍去對日作戰,部分則滯留在歐洲和國內。因為幾個月不能復原,一些士兵甚至遊行鬧事,希望早點回家。

這種軍意和民意下,美國政府只能順水推舟,讓士兵們儘快復原。

第二,美國短期內不再可能有大戰

二戰爆發之前,美國陸軍的規模很小,只有30萬人。

對於和平時代來說,30萬陸軍就足夠了,畢竟美國遠離歐亞大陸,美洲其他國家又太弱不構成威脅。

道理也是一樣,二戰結束以後,唯一的敵人就是蘇聯了。

但蘇聯在二戰中損失極為嚴重,短時間內不可能發動大戰,所以美國沒有敵人了。

既然如此,就沒有必要維持上千萬大軍,保留100多萬人就足夠了。

這些軍隊基本可以應付目前的任何麻煩,即便突然爆發世界大戰,以美軍的動員制度用這100多萬部隊為骨幹,也很快可以編組及百萬大軍。

所以,美軍大量復原是必然的,因為沒必要維持這麼大規模的軍隊。

第三,經濟考慮

維持1000大軍是什麼概念?

一個士兵一天吃喝拉撒的費用就不少,加上各種武器裝備,各種物資的消耗,都是驚人的鉅款。

1944年,美軍軍費高達874億美元,而全國國民收入不過2100億美元。

同一時代,強大的德軍軍費不過500億美元,日軍150億美元,意大利不明,不過應該和日本差不多。

也就是說,美軍一國的軍費,比軸心國3國還要多。

這如何受到了,持續下去對國內經濟是有極大損害的。

其實因美軍大量出徵,國家工業已經受到一定影響。即便是軍工廠這種重要崗位,因勞動力不足也開始僱傭大量婦女。

所以,從經濟角度考慮,也不能維持1000萬大軍。

其實還有很多原因,就說這麼多吧。

需要說明的是,大規模的復員和長期的和平,對美軍的戰鬥力是有影響的。

朝鮮戰爭爆發以後,駐日美軍倉促編組,和朝鮮人民軍作戰,竟然連打了幾個敗仗,一直退到釜山。

對此,美軍隨軍牧師並不驚訝:在日本的時候,這些小夥子們只關心兩件事。第一喝下所有可以找到的酒精飲料,第二和日本女人睡覺。


薩沙


美國在二戰前陸軍不過35萬,然而日軍偷襲珍珠港之後的半年內,美軍立刻擴軍到500萬人之眾。其中海空軍佔比是10%左右,如此戰爭動員能力足夠令世界驚歎,但是就美國的募兵制和工業能力而言,這種動員能力是很正常的。並且美軍這35萬陸軍,都是部隊的精華,簡單來說擴軍時他們一人可以拉起一個排。

在二戰結束之後,美國總共動員了五千萬人為戰爭服務,包括工人和其他行業的工作者,當時兩個月下水一艘重型航母的記錄至今沒有那個國家可以打破。而當時美國軍隊有400萬海外作戰部隊,這些都是為了登陸日軍而準備的,也是打過一年仗以上的老兵,加上美國海空軍,美國在海外部隊達到了550左右。

而1100萬部隊是包括了其國內預備兵,也就是美國戰前為了可以隨時補充戰損而設立的,這些士兵大多訓練了兩到三個左右,訓練差不多了就會被拉到戰場上。不過由於對於訓練的高嚴格和近實戰化,使得美軍預備軍對於武器的使用還是非常精通的。募兵制之下,美國年輕人願意為美國而戰,畢竟戰死了家人也能夠一生享受榮譽。

二戰結束之後,美國大兵都急著回家,當時的所有軍艦、郵輪等,都在為美國大兵回家而努力,戰爭結束之後,美國許多士兵開始陸陸續續退伍,開始享受生活。而美國政府也開始了裁軍計劃,發放了不少就業機會和大學進修機會給這些英雄,所以裁軍根本不會引起美軍兵變。


小司馬遷論史


在1945年二戰勝利之時,美軍現役軍隊1100萬:陸軍89個師650萬人(含支援和陸航部隊),陸軍航空兵各型戰機8萬架;海軍385萬人,海軍陸戰隊50萬人,海軍軍艦數量10759艘。

二戰期間,美國共生產航母150艘(含護航航母)、戰列艦10艘、潛艇203艘、各類飛機30萬架、坦克自行火炮10萬輛、大炮37萬門、軍用卡車350萬輛。

美國人的思想觀念有點特別,隨著德國和日本的投降,美國參加二戰的目的已經達到,美軍最重要的任務就是遣散部隊,讓士兵回國與家人團聚。

美軍做法簡單粗暴,整船的大兵踏上回國之路,嶄新的武器就地處理(如坦克10美元一輛賣給農民改裝拖拉機),賣不掉就地銷燬或送給盟友,飛機找個空地堆著,大型軍艦解體或封存。

短短2年時間裡,美軍由1100萬人迅速裁到140萬人。美國裁減大部分部隊的原因,主要是:


  1. 美國是以拯救世界的面目出現的,現在法西斯政權已被消滅,德國、日本已經有美國駐軍,美國自身又沒有安全威脅,沒有理由再保留如此規模的軍隊。戰後英法與蘇聯產生衝突,但美國人除了關注柏林命運對其他衝突並不是很敢興趣。冷戰前美國對世界事物並不熱心,羅斯福曾說:除非美國本土遭受攻擊,否則美國不會加入戰爭。
  2. 美國大兵出於愛國熱情參加二戰,現在已經完成任務,回家與家人團聚是最迫切的心情。美國關注年輕人的生命,對於陣亡數字特別敏感,當時美軍可以先於蘇軍開展柏林戰役,後來一計算傷亡,就把攻佔柏林丟給蘇聯了。國家要履行對士兵的承諾,如果長期保持千萬大軍不讓士兵回家,時間長了會引起士兵厭煩和兵變。
  3. 美國國會參、眾兩院都贊成裁軍,並將國防預算降低14倍,在此壓力下,美國也不得不進行裁軍。同時美國擁有了原子彈技術,感覺安全不受任何威脅。

  4. 美國因二戰刺激經濟和工業發展,成為世界工廠,國內急需大量勞動力,而參戰美軍都是年輕男性,佔了總人口近10%,原來基本是學生、工人和白領,佔了適齡勞動人口很高比例,是合格的產業工人和勞動力。
  5. 美國有強大的國防動員能力,實施普遍義務兵制度,如果有危機可以隨時徵召國民警衛隊、預備役入伍,而且兵員素質高:美國人基本會操作步兵武器,民用飛行員、司機、海員等人員非常龐大,無需保留大規模常備軍,同時二戰殘酷的戰鬥使得美國人學會了出錢出武器打代理人戰爭。

  6. 因戰爭需要,美軍二戰製造大量武器裝備,有些是根據戰況臨時設置和改裝的,如規模龐大的海軍護航航母編隊、驅護艦編隊等已經沒有存在必要,並且美軍中有大量軍事輔助人員,無需在和平時期保留這些部隊。

美國的法律,充分限制了政府和軍隊的權力,新聞業的發達使得前線士兵的聲音隨時能傳遞到國內,所以不存在裁軍會引起兵變的說法。

美軍遣散時,並非沒有反對聲音,如少數黑人部隊對於遣散就非常抗拒,甚至拿起武器對抗,最終艾森豪威爾讓黑人將軍戴維斯出來表態,保證黑人士兵回國後以戰鬥部隊身份出現,才平息了事件。

總體來說部隊對於復員和裁軍是歡呼雀躍的,畢竟家人的團聚、本土的繁華、悠閒的生活比飄蕩異國他鄉更有吸引力。

美國處理裁軍的辦法和態度,讓世界見識了美國強大的實力和工業能力,領教了美軍的闊少做派,後來隨著蘇聯軍事實力上升,美國後來也逐步擴大了常備軍數量,但再也達不到二戰時的規模。


菸酒閣大學士


這個問題的弱智程度真的讓我驚歎!!!!

實際上了如果不裁撤,才會兵變。

首先,是徵兵制度。美帝平時以募兵為主,說白了就是給錢打仗的志願兵,以及拿錢上班的職業軍官。而二戰的擴軍到1100萬則是偷襲珍珠港之後的義務兵。因為國家遭到入侵「日本人打過來了」,所以應該全國人民動員起來保家衛國。而由於德國是日本的盟友「軸心國」,所以也得收拾了。「元首表示這輩子最傻逼的就是找了倆隊友了。一個蠢豬,一個瘋狗」。

那麼問題回來了,既然大家必須義務服兵役是因為祖國遭到了入侵,那麼二戰打完了,義務是不是就完成了?義務完成了,要是政府不讓回家老婆孩子熱炕頭,呵呵,憑什麼?兵變乾死你沒商量。

其次,是授權問題。珍珠港之後,按例是議會投票表決,通過後總統才被授權可以開打。「當然,聖母婊歷史悠久。居然還有個女議員投了反對票」。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議會授權政府幹死小日本。那小日本投降了,授權也就到期了。政府哪有權力維繫那麼大的軍隊?你想打誰?誰允許你打了?

第三,即便當兵的打爽了不想回家,政府打嗨了還想接著打。錢從哪兒來?日常軍費就那麼點,戰爭撥款是乾死小日本用的,順路捎上了德國佬已經夠寬大了。現在德意日仨逗逼都投降了,還想要錢?呵呵,從你總統自己的私房錢裡出吧。指望國會批?那是絕對不可能的。

最後。你以為美帝政府不想維繫一隻足夠龐大的軍隊嗎?他當然想,不然接下去的朝鮮戰爭和冷戰對抗是怎麼回事?

所以,不是美帝政府不想維繫一支龐大的軍隊,而是制度上不允許。兵源不允許,授權不允許,軍費也不允許。於是,美帝政府只能不斷的尋找敵人,從蘇聯到中國,從朝鮮到古巴,美帝政府為了維繫一支全球第一的軍隊已經是殫精竭慮了。對於薩達姆這種自己湊上來的逗逼,美帝不知道多愛他呀,可惜小布什傻,一下把人弄死了,美帝權貴們如喪考妣紛紛表示怎麼弄了這麼個敗家玩意兒,於是,isis又隆重登場了。。。。。


武威75562436


真能扯,從來就沒有什麼兵變的危險,美國在短期內大幅度裁軍只有一個原因:戰爭結束了,用不了那麼多軍隊。大規模復員不是美國一家的做法,蘇聯在二戰結束時軍隊達到1200萬,也在幾年的時間裡裁減了850萬。美國與蘇聯的區別在於,蘇聯保留的軍隊多一些。所以,我們的問題與其說是美國為什麼要大規模復員軍隊,不如問問美國為什麼不能保留一支規模與蘇聯旗鼓相當的軍隊以避免後來在兵力上的捉襟見肘。在冷戰時期,西方陣營一個最大的劣勢就是地面部隊人數不足,而陸戰主要是靠人的。為了彌補這個巨大缺口,美國只好求助核武器,按當時的計劃,只要蘇聯對西方發動進攻,美國就使用核武器。

導致這種局面的原因,第一條是美國人認為,軍隊過於龐大會影響國家經濟,從而削弱社會的總體活力和發展空間。艾森豪威爾曾經說過:讓我們記住,軍隊必須保衛一種“生活方式”,而不只是土地、財產或生命,因而我們要去考慮這種平衡——在昂貴的戰爭裝備的最低需要量和我們經濟的健全之間的平衡。這一點可能是美蘇兩國的重要區別。蘇聯的超級大國地位主要靠軍隊支撐,軍費開支佔國家GDP的百分比一直超過2位數,而蘇聯的經濟總量最好的時候也只相當於美國的2/3。顯然,這對蘇聯經濟發展是極其不利的,最終損害了蘇聯的超級大國地位。

第二條,美國人對軍人專政一直非常警惕,他們既反對國家軍隊規模太大,也反對建立一個強有力的總參謀部統領全軍,美國的參聯會只是總統和國防部長的參謀機構,沒有法定權力,文職的國防部長才是軍隊真正的掌門人。所以,在美國,如果保留數目較大的軍隊,國會和輿論都不會同意。其實就人口總數來講,歐洲的兩個陣營相比起來,西方人數還多一些。

第三條,佔據了兩洋天險的美國人相比其他國家更有安全感。從歷史上看,美國和平時期的軍隊都少的可憐,真要是打仗了,都有其他國家先頂著,美國可以從容地動員。而蘇聯位於歐亞大陸,缺少天然屏障,當然需要更多的軍隊維護國家安全,如果平時沒有較多的兵力儲備,在開戰之處就會非常被動。


進擊的女武神


美國三年裁撤九百萬軍隊,不可能有兵變的危險的,原因如下

一、美國是義務兵制,當兵是盡一個公民的義務,而沒有多少人喜歡當兵。

當兵有危險的,美國與日本在太平洋戰區海戰時,面對日本只帶單程飛機燃料的神鋒敢死隊衝著美艦亡命的進攻時,美國海軍大兵沒命地發射艦炮,因為長時間神經高度緊張,有的大兵精神崩潰了直接跳海!沖繩島一戰,美軍死亡超過五萬。之前,歐洲戰場上美英聯軍開闢了第二戰場,打到柏林附近時主動停止攻擊,而把攻克柏林的光榮讓給蘇聯二戰名將朱可夫、科涅夫元帥,為什麼?無非減少美國大兵的傷亡。

美國大兵天生浪漫又放肆,他們在國外性上的不檢點行為地球人都知道。我記得二三十年前日本電影《人性的證明》,五十歲以上的網友不會陌生。戰爭結束了,大兵們能脫下軍裝和心愛的姑娘或親愛的家人團聚,還不高興得傻了?

二、美國退休官兵的安置費用也應比較優裕。

保家衛國,本是軍人天職。何況政府對你不薄?

三、美國負責二戰轉業工作的有許多是二戰名將,在軍隊裡德高望重,震得住。如布萊特雷。

四、軍隊仍留任了一大批精英骨幹,而且成階梯配置。說白了,你未到退役年限,軍官可照常服役。依法依制度從軍退役,何鬧之有?

五、退役後,國家經二戰洗禮,經濟全面復甦之際,只要是人才,不愁找不到好的歸宿。何必在一棵樹上吊死。

艾森豪威爾乾脆改行當總統去了,總統兼美利堅合眾國陸海空三軍總司令,馬歇爾也做國務卿去了……

望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