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書:放棄角逐諾獎,突破封鎖回國,為造原子彈隱姓埋名三十年

今天是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對於中國,這是記載屈辱的符號,也是一道永遠無法磨滅的傷痕。今日,以國家的名義,祭奠30萬死難同胞。

王承書:放棄角逐諾獎,突破封鎖回國,為造原子彈隱姓埋名三十年

如今,80年過去了,中華民族也早已踏上實現複復興的征程,屹立於世界。而這一切,都離不開當初兩彈一星帶給世界的威懾力,讓世界開始正視中國。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個被所有人遺忘的在研發兩彈一星中發揮過重要作用的科學家—王承書,為了研發原子彈,她隱姓埋名近30年,直到去世前媒體才開始報道她的事蹟。

王承書:放棄角逐諾獎,突破封鎖回國,為造原子彈隱姓埋名三十年

王承書出生於書香世家,外公是湖北漢黃道臺、“晚清第一園”何園建造者何芷舠,何氏家族也是一個傳奇,五代出了很多科學家、畫家、學者院士、政治家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發現,一般優秀的人才都離不開家庭的教育和殷實的家境。希望各位也能為自己的孩子創造一個優異的條件。

王承書:放棄角逐諾獎,突破封鎖回國,為造原子彈隱姓埋名三十年

主何芷舠第三代孫何世楨與毛主席的合影.

王承書同樣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學霸,她體弱多病,曾兩次休學一年,卻還偏要與同班同學一起參加升學考試,都以優異成績被錄取。18歲就考入了燕京大學物理系,連續4年都是第一,當時畢業率非常的低,隨隨便便糊弄學業可是畢業不了的,30級學生中畢業的就只有4個人,王承書名列榜首,並獲得金鑰匙獎。

王承書:放棄角逐諾獎,突破封鎖回國,為造原子彈隱姓埋名三十年

在何園的王承書

突然發現王承書和何澤慧的人生經歷出奇一致,果然學霸的人生都是一樣的精彩,而學渣各有各的煩惱!

燕京大學畢業之後,王承書一鼓作氣,攻讀碩士學位,而在此期間,她愛上了自己的導師張文裕,雖然說是導師,卻也僅僅比王承書大2歲。

王承書:放棄角逐諾獎,突破封鎖回國,為造原子彈隱姓埋名三十年

張文裕,發現μ介原子 是我國高能實驗物理的開創人之一

在當時那個年代,師生戀並不像現在這樣飽受詬病,但是王承書同樣也有自己的苦惱,張文裕來自福建的一個小漁村,是貧苦農民家庭的孩子,在那個講究門當戶對的時代,他們的愛情受到了重重阻撓。

不過王承書卻並沒有放棄,兩個人突破了重重關卡,在1939年終於步入婚姻殿堂。

王承書:放棄角逐諾獎,突破封鎖回國,為造原子彈隱姓埋名三十年

王承書、張文裕結婚照

妥妥的瑪麗蘇劇情有沒有,漂亮的女主小姐愛上了窮人家的小子,突破重重束縛走在了一起。而且還是一個有新思想的獨立女性。

女人能否做一番事業,絕不依靠已婚與未婚來裁決。”結了婚就要相夫教子?成家與立業不能兼得?在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德年代,王承書不顧他人投射的流言蜚語,一心撲在物理研究上。

41年,王承書爭取到了美國巴爾博獎學金,而張文裕也跟隨妻子一起遠渡重洋。有相熟的朋友質問王先生:“王承書,張文裕又不是養不起你!你怎麼一個人跑到美國去!”王先生生氣地回答:“我為什麼要他養?我為什麼不能自己唸書,自己工作?”

王承書:放棄角逐諾獎,突破封鎖回國,為造原子彈隱姓埋名三十年

一起在美國學習的鄧稼先、楊振寧、張文裕、王承書

當時的密歇根大學,從未接收過已婚婦女,但由於王承書實在是太優秀了,國際物理學權威烏倫貝克教授破例把她錄取。烏倫貝克可以說在物理領域成就卓越,是電子自旋的發現者。即使導師是物理學權威,王承書還是有自己的想法與思考,在博士論文答辯時,她提出了一個新的觀點,導師認為不對,連說3次“No”。王承書對自己的研究和思考有信心,也鎮定地回答了3次“Yes”,接著做了詳細的闡述,最終獲得導師的贊同。

王承書:放棄角逐諾獎,突破封鎖回國,為造原子彈隱姓埋名三十年

而在美國期間,她和教授一起進行氣體研究,並在1951年提出了一個足以影響整個物流學的觀點,這個觀點最後被命名為“王承書—烏倫貝克方程”,此次,王承書彷彿開了掛一樣,1952年,她又第一個證實了索南多項式,而不管是理論還是實際,這個成果都給從事這項工作的人提供了重大幫助,再一次,王承書轟動世界。

她的導師烏倫貝克教授多次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提名,當時學界都認為她有機會角逐諾獎,可是王承書卻一心只想回國。

王承書:放棄角逐諾獎,突破封鎖回國,為造原子彈隱姓埋名三十年

而王承書聲名大噪,自然也就成為了美國政府覬覦的對象,大家都知道美國說一個錢學森值5個師,不肯放錢學森回國的故事,而王承書同樣遭受了相同的困境,美國對於他們一家的回國施加了許多阻攔。不僅派人監視王承書的行蹤,對她採購的科研材料無理沒收。還屢次對她進行非法傳訊。目的就是為了阻止她將一身的科研本領帶回中國。

王承書:放棄角逐諾獎,突破封鎖回國,為造原子彈隱姓埋名三十年

王承書、張文裕天安門城樓

美國政府還聲稱,王承書夫婦是潛在的原子彈製造者,無形毒奶最為致命,果然回國以後就造原子彈了。。。

後來,經過周恩來總理在日內瓦會議上的努力,美國解除了對中國科學家的禁令,為了避免美國政府的檢查,在回國前她就將有關書刊和資料分成300多個郵包,從美國陸續寄往北京。看看何澤慧回國如此順利,美國真的是自始至終貫徹不要臉這一宗旨啊。

王承書:放棄角逐諾獎,突破封鎖回國,為造原子彈隱姓埋名三十年

王承書、錢三強

回國以後,1956年,中國組建了熱核聚變研究室,當時缺乏有關方面人才,為了國家的王承書毅然決然開始了自己的轉型之路,要知道她一開始可是從事的統計物理學、熱力學研究與教學工作,在前往蘇聯學習培訓期間,在回國的火車上,她又用時七天七夜把美國最新出版的關於熱核聚變的書籍翻譯了出來,因此研究清楚了熱核聚變的理論基礎和方法。並參與建設了我國最初的三個等離子體實驗裝置。

王承書:放棄角逐諾獎,突破封鎖回國,為造原子彈隱姓埋名三十年

什麼是大師,這就是大師,在已經40多歲的年齡用了短短的時間,在完全陌生的領域重新建造起自己理解的一套理論,為中國熱核聚變研究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支撐。

1961年,在短短五年時間裡,她已成為中國熱核領域的頂尖專家,還為祖國培養了第一批相關科研骨幹。可正當她準備在國際熱核領域競賽中,錢三強詢問王承書是否願意再次轉行研究鈾同位素的分離提純。同時還得付出抹去現實中的存在感,隱姓埋名開展科研的代價。而截止日期是未知的。在王承書眼裡,科研與榮譽是兩件毫不相干的事。

王承書:放棄角逐諾獎,突破封鎖回國,為造原子彈隱姓埋名三十年

她只在乎得出切實的研發成果,而棄功名利祿於腦後。於是她當時斬釘截鐵地說出來“我願意”三個字。

鈾同位素的分離提純是造原子彈不可缺少的步驟,原子彈爆炸就是用鈾—235產生原子裂變而來。但鈾礦石中鈾—235的含量只有0.7%,要通過幾千臺機器,進行非常複雜的濃縮,才能得到可使用的丰度90%以上的鈾—235。這是一項極其艱深的技術,當時只有美國、蘇聯和英國掌握了。當時中國有蘇聯沒來得及沒搬走的設備,卻不知道設備運行的原理,更不清楚遇到問題該怎麼解決,腦子裡一片空白。

王承書:放棄角逐諾獎,突破封鎖回國,為造原子彈隱姓埋名三十年

1962年,她告別了家人和自己年幼的孩子,獨自一人悄悄來到504廠進行科研項目,從此她和丈夫天各一方,而“王承書”這個名字也就自此消失二十多年,就連自己的丈夫一開始也不知道自己的妻子究竟在哪兒。為了保密,她從國內、國際的物理學術殿堂銷聲匿跡,再沒在學術刊物上發表過論文,連給學生的著作審校也不願署名。

王承書:放棄角逐諾獎,突破封鎖回國,為造原子彈隱姓埋名三十年

王承書一家,王承書覺得自己人生最對不起的就是孩子

王承書的任務就是進行同位素分離研究,從統計物理學、熱力學研究到熱核聚變再到同位素分離研究,放棄此前在國際上的一切榮譽,轉而投身另一項自己從未接觸過的領域,說實話,對任何人來說,這份工作都難以接受。尤其對於已經快年過半百的王承書而言,難度可想而知,

王承書在鈾同位素的分離提純中主要負責理論工作,因為在當時,根本沒有人知道這些機器設備、鈾同位素的分離提純的原理,如果你不搞懂其中的理論,工作就沒有辦法進行。

王承書:放棄角逐諾獎,突破封鎖回國,為造原子彈隱姓埋名三十年

王承書手搖計算機和計算尺做了大量的計算工作,算出設備的穩定態。別人算的時候左手敲鍵,右手列算式,她因為年紀大又是女的,力氣小,左手敲不動鍵,只能用右手中指壓在食指上,一下一下敲鍵,然後再拿起筆,記下計算出的結果。

王承書:放棄角逐諾獎,突破封鎖回國,為造原子彈隱姓埋名三十年

後來,幾千臺設備取出的鈾—235還是有雜質,才知道幾千臺設備之外的另外幾百臺設備,原來是作進一步淨化用的。這幾百臺設備要怎麼級聯、怎麼使用?誰都不知道。這時候還是王承書起了作用,算出了要怎麼用才能分開雜質。她運算的資料數據堆滿了三個大抽屜,所有數據她都要親自過目,沒日沒夜地計算、推導。

王承書:放棄角逐諾獎,突破封鎖回國,為造原子彈隱姓埋名三十年

除此之外,王承書在當時除了自己要先搞懂其中的原理,然後還要辦學習班教給其他人,因為條件簡陋,只能露天教學,當時的技術工人們覺得這些搞理論的沒什麼用,但鈾濃縮工廠設備遭到破壞時,王承書讓自己的學生段存華前往查看,成功解決了問題,這才對王承書她們心服口服。

王承書:放棄角逐諾獎,突破封鎖回國,為造原子彈隱姓埋名三十年

王承書和當年理論組學生

段存華說:“沒有她的貢獻,我們至今還是瞎子。”經過兩年的辛苦鑽研,1964年1月,她所在的504廠終於成功提取出合格的高濃鈾產品,為原子彈的爆發提供了燃料基礎。同年 10月16日,伴隨著一聲巨響,碩大的蘑菇雲在神州大地騰空而起,超級大國的核壟斷終於被中國打破,中國人,終於等到了東方巨響、中華崛起的這一天!

王承書:放棄角逐諾獎,突破封鎖回國,為造原子彈隱姓埋名三十年

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王承書的研究,原子彈的研究也不可能如此順利,你想想,沒有燃料的原子彈和廢鐵有什麼區別呢?

為了適應對濃縮鈾需求的增長,1964年國家下達了研製大型擴散機的任務。王承書接受了總設計師的重任,並親自參加物理參數的選擇工作。這是完全由我國自行設計、製造的大型擴散機,周恩來總理曾兩次指示要抓緊研製定型。但由於“文化大革命”的影響,直到70年代後期該機才設計定型。1978年獲多項全國科學大會獎和國防科委特別獎。

王承書:放棄角逐諾獎,突破封鎖回國,為造原子彈隱姓埋名三十年

當時有個叫做動密封的關鍵部件,經過單臺機試驗,性能尚好,當她認為試驗室過關與工業應用之間還有一定差距,單機試驗性能好,但定型時機還不成熟,希望再給半年時間,在部分設備上擴大試驗後再定型。”後來的擴大試驗,果然印證了她的預計,動密封並不具備工業生產條件,她的嚴密精神,為國家避免了可能造成的巨大損失。

王承書:放棄角逐諾獎,突破封鎖回國,為造原子彈隱姓埋名三十年

1982年《鈾同位素分離學會分離理論學術討論會》嘉州合影

1973年,她又提出開展激光分離法的研究,在她指導下,科研人員經過艱苦攻關,在1991年實現了激光分離濃縮鈾,成為我國激光分離技術上,一個重大里程碑!

王承書:放棄角逐諾獎,突破封鎖回國,為造原子彈隱姓埋名三十年

而且她不求虛名,由她擔任首席專家的研究成果的《淨化級聯的計算與試驗》《504廠級聯9批啟動方案計算》等著作,曾在1978年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可她卻要求,不在這些書籍上署名。

王承書:放棄角逐諾獎,突破封鎖回國,為造原子彈隱姓埋名三十年

雖貴為科學家,但她家卻很簡樸,舊沙發、舊櫃子、硬板床……單位準備的專車也沒有坐過,晚年患白內障,600元一支的進口藥也捨不得打,她總是把自己的各種獎勵和稿費,捐給單位用來購買書刊,為彌補辦公費用的不足,她經常自己花錢,買大量紙張供理論工作人員使用。去世之後,她把自己和丈夫的畢生積蓄十幾萬元都捐給了希望工程,修建了以丈夫名字命名的文裕小學。這筆錢,是當時“希望工程”收到的,國內最大一筆個人捐款。

王承書:放棄角逐諾獎,突破封鎖回國,為造原子彈隱姓埋名三十年

王承書、張文裕

而在她去世之後,她的名字才被媒體所報道,而知曉她名字的人至今也寥寥無幾。在這樣的一個時刻,讓我們一起緬懷那些為國家作出卓越貢獻,不求名利的科學家們!

王承書:放棄角逐諾獎,突破封鎖回國,為造原子彈隱姓埋名三十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