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 論(二)

因涉及內容較多,《拳論》將分多期推出,系統介紹本人對拳的認知、見解,本期是第二期,其他內容將陸續與大家見面,敬請關注,也希望大家提出寶貴意見!

拳 論(二)

(二) 談古論今話“招勢”

練傳統武術的經常提到“某某招式”,動手時也講究“見招拆招”,似乎“招式”就是傳武的特產和標誌。

這裡的“招式”就是大家理解的“招”,其實過去傳武裡講的是“招勢”,“招”與“勢”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所謂的“招”是指用來化解、進攻或者說是保護自己、制服對方的方法,可以是踢、打、摔、拿、點穴中的任何一種,也可以是兩種甚至多種方法的組合或者綜合運用。

“勢”是“招”的練法和用法,也可以稱其為“術”,包含了兩個方面。

一是指“招”的定勢,或者說固定的姿態,它是“招”在運用瞬間的靜止狀態的表現。過去練拳講究“站勢”,就是將每個“招”進行定勢練習,說白了就是單個“招”的站樁。定勢練習的意義在於培養攻防意識、增強該姿勢狀態下的穩定性和平衡感、體會用“招”時的勁路。如戚繼光的“拳經三十二勢”,就是把每個動作分別“站勢”(站樁),然後把各個“勢”連接起來,勢勢相承就成了套路,在當今很難見到這種練法了。

二是指“招”在運用時雙方所處的態勢,包括雙方的姿勢、狀態、距離、角度、速度、力度、變化等,此時的“勢”包含了方方面面的與“招”的使用密切相關的內容,這個態勢是在不斷變化的,是一種動態。只有會利用“勢”、能利用好“勢”,才能發揮好“招”。不懂“勢”、不能利用“勢”,用“招”就是空談。所以“勢”對於“招”的運用和發揮起著關鍵性的作用,這跟現代搏擊重視實戰訓練是一個道理。

隨著歷史的變遷,一切都在悄悄地發生改變,“招勢”也是如此。

1、在練功方面,逐漸趨於表面化、形式化、舞蹈化。到如今基本只重視招式練習,卻很少有勢的訓練,而且重其形而輕其意。

2、在數量方面,“招式”越來越枝繁葉茂。無論哪個門派、拳種,開始創立時都注重實用,招式精煉,把功法和實戰訓練作為重點。後來在傳承、發展過程中,招式逐漸被細化,招式的數量在不斷增加,由最初的幾個、十幾個,發展到幾十個、上百個甚至幾百個。(與招式緊密相連的套路也得到了爆炸性發展。關於套路將在下文中詳述,在此暫且不提)。人們對招勢的認識也隨之發生了變化,認為功夫好就是招式多、招式絕。練武的人出口成招,開口閉口就是絕招、接招、化招、見招拆招,把招式當成了功夫的代名詞。

一方面,大家都明白“千招熟不如一招精”和“大道至簡”的道理,另一方面卻在招式方面大肆“擴編”和“走秀”,理論和做法出現了衝突,看來,有些傳承者不是智商出現了問題就是企圖發生了變化。也可以斷言,“嘴炮”和“走秀”擁有悠久的歷史,並不是當代的產物。

上世紀七十年代,家鄉發生過一件有趣的事:一個練武多年而且在招生教學的“練家子”,跟一個啥都沒練過的人摔跤,結果被對方摔倒,在眾人面前有些下不來臺,最後給別人的解釋就是:因為他(對方)不會(武術)。其實這種事並不鮮見。理由也很充分:見招才能拆招,對方不懂招、不出招,我就沒法拆。

3、隨著人的反應速度的加快,招式的效果大打折扣。運用招式,就是格鬥技巧的使用,它取決於自身動作的熟練程度和雙方的速度,事先必須有正確的判斷反應才能奏效,而反應是需要一定時間的。以前,人們主要從事農作等體力活,生活條件較差,身體狀況也不是太好,人的精神狀態和思維能力遠不及現代人。遠的不說,看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電影和照片,就能發現那時的人敦厚老實,動作也不靈敏,這種情況下“以招破招”、“見招拆招”也許可行。另外,在踢、摔、拿方面,因為速度比較慢,講究招式也是可行的。現如今,人的身體和精神狀態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動作和反應速度比過去有很大的提高,尤其是練過拳腳的人。這時再想成功使用招式就很難了。所以說,“招勢”具有選擇性和階段性。

在現實生活中,尤其是在當代,沒有幾個人能憑“招式”取勝。凡聲稱自己有絕招、吹噓沒人能接住自己的幾招、張口閉口讓人家接招的,純粹都是唬人而已,也暴露了自己是一個真正的武學外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