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死翟讓統帥瓦崗大軍的李密,為何選擇了被招安而不是稱帝?

洪俊毅


第一,李密沒有其他好辦法能夠解決困境。

第二,接受李唐招安是一個最優化的選擇。

第三,李密的不服性格決定了悲慘的命運。

李密和李淵同屬於北朝親貴,家族顯赫,四世三公。年輕時候的李密,久有大志,很努力很拼搏,連當時的隋朝開國勳貴楊素,都對他讚不絕口,認為這個小夥子以後肯定前途無量。後來,李密統領瓦崗寨,為了威服眾人,殺死原來的寨主翟讓等人,自封魏王,成為群雄中頗有聲勢的一位。但是好景不長,由於瓦崗寨內部動亂,隋軍領兵來攻打,瓦崗寨失利。

此時,李密就以越王楊侗為籌碼,假裝被招撫,試圖東山再起。有時候選擇很重要,越王楊侗可不是一個好的主人,不僅宇文化及虎視眈眈,洛陽王世充也蠢蠢欲動,李密率部拼殺宇文化及,死傷慘重。

王世充也引兵侵犯,單雄信臨陣倒戈王世充,李密萬般無奈,投降了李唐,去長安和李淵玩耍去了。手下的猛將秦叔寶、徐世勣、羅士信、程咬金等人,也先後投降了李淵。不過,李密這種人能安分不下來的,到了長安小九九就又萌生了,想法多而運氣差的李密不甘居於人下,打算藉助去黎陽的機會叛唐自立。

可惜英雄氣短,李淵是有防備的,盛彥師斬殺李密於河南熊耳山。

秦右史,原創通俗歷史,專注民間文化。


歷史圖文志


李密是成也瓦崗軍,敗也瓦崗軍。如果說殺死翟讓是為了把權力牢牢抓在自己手中,那麼不肯稱帝就完全是迫不得已,實際上李密比誰都想稱帝。但他拒絕了,說明他還是有著清醒的頭腦的。而他之所以選擇詔安則是一個緩兵之計,以免腹背受敵。

李密未入瓦崗寨之前,實際上瓦崗寨只是一大夥綠林好漢聚眾為盜,雖然也屢次和隋軍起衝突,但談不上反隋起義,但李密來了之後,反隋就成了瓦崗寨的事業了,而李密的目標也確實是坐上皇帝之位,只是很悲催的,瓦崗軍聽李密的,卻對李密沒有什麼忠心可言。但不可否認的,李密到了瓦崗寨之後,各處的反隋義軍都慕名來投靠,當然這部分人是真心跟著李密創一番大事業的。

在617年,翟讓讓位於李密,瓦崗軍的勢力越來越大,歸順的柴孝和就建議李密讓裴仁基和翟讓分別鎮守回洛倉和洛口倉,然後李密帶一支精銳部隊圖謀長安。只要到了長安,李密完全可以取得長安百姓和官員的支持,憑藉有利地勢向東攻取洛陽,那麼天下就是李密的了。李密又何嘗沒有這麼想過,但這是一步險棋,瓦崗軍大部分都是山東豪傑,說不好聽的,大部分是強盜出身,連洛陽都沒有攻下來,他們肯定不願意跟著李密跑到長安去,畢竟當時楊廣還在,為楊廣平叛的軍隊還有很多。而且,李密一旦離開,瓦崗這些人很可能就成了脫韁的野馬,各自佔山為王,李密的一切辛苦都白費了。

也正因為李密不肯冒險,才讓李淵搶了先,進入長安。李密憋了一口氣,那就是攻下洛陽,為了成為瓦崗軍真正的一把手,李密將翟讓殺死,這一步又讓瓦崗內部出現了分裂,但對外,還是很多義軍以及隋軍來投瓦崗,所以李密很快有了三十萬瓦崗軍,在和王世充的對決中,李密勝多敗少,但洛陽也不是那麼好啃。

在王世充又一次大敗後,又有很多兵馬來投,而且這一次很多別的割據首領來表勸說李密稱帝,只是李密不肯,"東都未平,不可議此。"其實當時的李密對洛陽已經是勢在必得,如果急著稱帝反而引來麻煩,很可能就成了他進入洛陽的阻礙。所以何必急於一時呢,但即便李密沒有稱帝,麻煩還是來了。

宇文化及殺死楊廣,帶著十萬驍果軍(楊廣的禁衛軍)西歸洛陽,這對於李密和洛陽來說都不是好事。楊侗第一個害怕了,他怕宇文化及來就殺了他,李密也怕,因為宇文化及西歸洛陽,必然經過李密的地盤,無論如何,這一仗是必須要打的,但李密一旦和宇文化及開戰,如果王世充也來摻和一腳,李密腹背受敵,那就玩完了。

這個時候楊侗的近臣就給楊侗出主意了,讓楊侗給李密一個封號,再給點官職,讓李密替楊侗截住宇文化及,打贏了就來洛陽輔政。自然李密很高興的就答應了,畢竟只要保證洛陽不背後搗亂,和宇文化及打一仗勝算很大。等打贏了,進入洛陽輔政,也就能很快控制洛陽。這就是所謂的李密被招安了,實際上是各懷心思。

但結果出人意料。李密好不容易打敗了宇文化及,但洛陽卻被王世充控制,李密再一次與洛陽無緣,而且很快就是今生無緣。李密敗給了王世充,不得不投了李淵,然後被逼謀反被殺。一代梟雄就這麼魂歸西天。


蕭曉四姑娘


這是隋唐舊事,不妨說說。

李密,出生於四世三公的權貴家庭,幼兒好學,儀表不凡,仗義疏財,廣招門客,禮賢下士,一時小有名氣。

從楊玄感起事失利,後投瓦崗翟讓。初期同心協力,屢克強敵。但為爭權,謀害翟讓,自此將帥離心,兵無鬥志,在邙山被王世充大敗,部眾皆散,不得已西逃長安,投奔李淵,淵待之如上賓,但李密非久居人下之輩,不久叛唐被殺。京劇的《斷密澗》大略說的就是此段歷史。

李密此人,《隋書》言其志性輕狡,終致顛覆,本人看來,主要還是刻薄寡恩,他於走投無路之際投靠翟讓,翟讓封其為魏公,實掌瓦崗軍大權,後受小人挑唆,竟殺恩人翟讓自立,自此瓦崗實力受損,軍心渙散,將帥失和,之後雖曾敗王世充,但已現頹勢,後與宇文化及大戰,傷了元氣,終被王世充所敗,心腹大將大部離其而去,賠光了本錢,只能投唐,接受招安。李淵聞其才名,封其國公之位,密尚不知足,後叛唐被殺。其兩度窮途末路投奔他人,皆受禮遇,但先殺翟讓,後叛李淵,反覆無常,失盡人心,後為盛彥師所殺。


成大事者,信義為先,李密雖為人傑,但有才無德,背信棄義,最後成了孤家寡人,落得個傳首長安的下場,也是罪有應得啊!


毛爸的號呀


瓦崗軍是隋唐期間一支戰鬥力十分強悍的軍隊,最初瓦崗軍是由翟讓創立當時瓦崗軍幾乎全部是由農民和盜賊組成。後來隨著李密等隋朝叛軍加入瓦崗軍的實力才逐漸壯大起來,強盛時期的瓦崗軍據史書記載擁兵三十萬,並且還有單雄信、王伯當、秦瓊、徐世勣等當世名將。


而此時的瓦崗軍的領袖已經由翟讓變成了李密,那麼李密為何能反客為主成為瓦崗軍之主呢?還有就是為什麼李密在瓦崗軍全盛時期拒絕了稱帝呢?卻偏偏選擇了被招安?

首先我覺得應該看看當時的李密是怎麼樣成為瓦崗軍的領袖的,李密最初的時候追隨者隋朝大將軍楊玄感起兵,後來楊玄感兵敗李密帶著部署輾轉投奔了瓦崗軍。在他為翟讓效力期間出計大敗當時隋朝的官軍並且斬殺了隋朝名將張須陀,自此李密便在瓦崗軍中樹立起來了威信。隨後他又帶領瓦崗軍攻陷了洛陽糧倉,在拿下洛陽糧倉後李密便開倉賑濟百姓,一時之間百姓攜老扶幼投奔李密的人有數十萬之多。這時候李密的威望在瓦崗軍中遠遠超過了翟讓,《舊唐書》記載:(翟)讓於是推密為主,號為魏公。翟讓見李密的聲望如日中天不得已便推舉李密為瓦崗軍之主。在翟讓等人的勸諫之下,李密便自稱魏公,並且將大封諸將。李密便從此成了瓦崗軍之主。

那麼李密當時明明可以稱帝卻又以“洛陽還沒有平定還不是商議稱帝的時候”理由而拒絕稱帝是什麼原因呢?

我們其實可以從李密之後的一些行為開看,他其實本來就當時沒有稱帝的打算或者說是沒有稱帝的實力。《舊唐書》記載:隋越王侗稱尊號,遣使授密太尉、尚書令、東南道大行臺行軍元帥、魏國公,令先平化及,然後入朝輔政。隋煬帝死後越王楊侗便在王世充等人的擁立下稱帝,此時楊侗派人授予了李密太尉、魏國公請求李密去攻打宇文化及,然後再入朝輔政。而李密竟然答應了楊侗,並且還真的就出兵攻打了宇文化及。

其次,我覺得就是當時的李密其實還是對瓦崗軍的創立者翟讓有所警惕,畢竟李密的所有實力都只限於瓦崗軍,而瓦崗軍的真正的創立者又是翟,雖然後來李密殺了翟讓,但其勢力對於李密來說還是一個很大的隱患,當時的瓦崗軍雖然在李密的領導下,但也並非所有人都對李密忠誠。


由此可見李密當時雖名義上是瓦崗軍的領導,而其實不然,他當時對翟讓的勢力有所畏懼,不敢輕易稱帝,說白了是沒有足夠的實力、為了自身的安全起見,只有招安當時的朝廷才可保自身周全。


竹間清溪


李密在此之前還不敢稱帝,宇文化及逼事楊廣,擁楊浩為帝,王世充擁立楊楊侗為帝,李淵擁楊侑為帝。如果李密稱帝,就是這三個的共同敵人。

李密對洛陽城久攻不下,宇文化及率軍北上。楊侗希望接李密之手鏟除王世充,李密希望接受詔安以免腹背受敵。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李密的大魏在王世充和宇文化及中間。


宇文化及弒君,因為弒君所以天下人不會和他聯合。李密只有穩住王世充,才能放心的對付宇文化及。

王世充趁李密與宇文化及大戰時候,完全掌握了洛陽。然後趁李密戰後疲憊,趁勢襲擊瓦崗。李密大敗,轉而投靠了李淵。後來李密因叛亂被李淵部將處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