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死翟让统帅瓦岗大军的李密,为何选择了被招安而不是称帝?

洪俊毅


第一,李密没有其他好办法能够解决困境。

第二,接受李唐招安是一个最优化的选择。

第三,李密的不服性格决定了悲惨的命运。

李密和李渊同属于北朝亲贵,家族显赫,四世三公。年轻时候的李密,久有大志,很努力很拼搏,连当时的隋朝开国勋贵杨素,都对他赞不绝口,认为这个小伙子以后肯定前途无量。后来,李密统领瓦岗寨,为了威服众人,杀死原来的寨主翟让等人,自封魏王,成为群雄中颇有声势的一位。但是好景不长,由于瓦岗寨内部动乱,隋军领兵来攻打,瓦岗寨失利。

此时,李密就以越王杨侗为筹码,假装被招抚,试图东山再起。有时候选择很重要,越王杨侗可不是一个好的主人,不仅宇文化及虎视眈眈,洛阳王世充也蠢蠢欲动,李密率部拼杀宇文化及,死伤惨重。

王世充也引兵侵犯,单雄信临阵倒戈王世充,李密万般无奈,投降了李唐,去长安和李渊玩耍去了。手下的猛将秦叔宝、徐世勣、罗士信、程咬金等人,也先后投降了李渊。不过,李密这种人能安分不下来的,到了长安小九九就又萌生了,想法多而运气差的李密不甘居于人下,打算借助去黎阳的机会叛唐自立。

可惜英雄气短,李渊是有防备的,盛彦师斩杀李密于河南熊耳山。

秦右史,原创通俗历史,专注民间文化。


历史图文志


李密是成也瓦岗军,败也瓦岗军。如果说杀死翟让是为了把权力牢牢抓在自己手中,那么不肯称帝就完全是迫不得已,实际上李密比谁都想称帝。但他拒绝了,说明他还是有着清醒的头脑的。而他之所以选择诏安则是一个缓兵之计,以免腹背受敌。

李密未入瓦岗寨之前,实际上瓦岗寨只是一大伙绿林好汉聚众为盗,虽然也屡次和隋军起冲突,但谈不上反隋起义,但李密来了之后,反隋就成了瓦岗寨的事业了,而李密的目标也确实是坐上皇帝之位,只是很悲催的,瓦岗军听李密的,却对李密没有什么忠心可言。但不可否认的,李密到了瓦岗寨之后,各处的反隋义军都慕名来投靠,当然这部分人是真心跟着李密创一番大事业的。

在617年,翟让让位于李密,瓦岗军的势力越来越大,归顺的柴孝和就建议李密让裴仁基和翟让分别镇守回洛仓和洛口仓,然后李密带一支精锐部队图谋长安。只要到了长安,李密完全可以取得长安百姓和官员的支持,凭借有利地势向东攻取洛阳,那么天下就是李密的了。李密又何尝没有这么想过,但这是一步险棋,瓦岗军大部分都是山东豪杰,说不好听的,大部分是强盗出身,连洛阳都没有攻下来,他们肯定不愿意跟着李密跑到长安去,毕竟当时杨广还在,为杨广平叛的军队还有很多。而且,李密一旦离开,瓦岗这些人很可能就成了脱缰的野马,各自占山为王,李密的一切辛苦都白费了。

也正因为李密不肯冒险,才让李渊抢了先,进入长安。李密憋了一口气,那就是攻下洛阳,为了成为瓦岗军真正的一把手,李密将翟让杀死,这一步又让瓦岗内部出现了分裂,但对外,还是很多义军以及隋军来投瓦岗,所以李密很快有了三十万瓦岗军,在和王世充的对决中,李密胜多败少,但洛阳也不是那么好啃。

在王世充又一次大败后,又有很多兵马来投,而且这一次很多别的割据首领来表劝说李密称帝,只是李密不肯,"东都未平,不可议此。"其实当时的李密对洛阳已经是势在必得,如果急着称帝反而引来麻烦,很可能就成了他进入洛阳的阻碍。所以何必急于一时呢,但即便李密没有称帝,麻烦还是来了。

宇文化及杀死杨广,带着十万骁果军(杨广的禁卫军)西归洛阳,这对于李密和洛阳来说都不是好事。杨侗第一个害怕了,他怕宇文化及来就杀了他,李密也怕,因为宇文化及西归洛阳,必然经过李密的地盘,无论如何,这一仗是必须要打的,但李密一旦和宇文化及开战,如果王世充也来掺和一脚,李密腹背受敌,那就玩完了。

这个时候杨侗的近臣就给杨侗出主意了,让杨侗给李密一个封号,再给点官职,让李密替杨侗截住宇文化及,打赢了就来洛阳辅政。自然李密很高兴的就答应了,毕竟只要保证洛阳不背后捣乱,和宇文化及打一仗胜算很大。等打赢了,进入洛阳辅政,也就能很快控制洛阳。这就是所谓的李密被招安了,实际上是各怀心思。

但结果出人意料。李密好不容易打败了宇文化及,但洛阳却被王世充控制,李密再一次与洛阳无缘,而且很快就是今生无缘。李密败给了王世充,不得不投了李渊,然后被逼谋反被杀。一代枭雄就这么魂归西天。


萧晓四姑娘


这是隋唐旧事,不妨说说。

李密,出生于四世三公的权贵家庭,幼儿好学,仪表不凡,仗义疏财,广招门客,礼贤下士,一时小有名气。

从杨玄感起事失利,后投瓦岗翟让。初期同心协力,屡克强敌。但为争权,谋害翟让,自此将帅离心,兵无斗志,在邙山被王世充大败,部众皆散,不得已西逃长安,投奔李渊,渊待之如上宾,但李密非久居人下之辈,不久叛唐被杀。京剧的《断密涧》大略说的就是此段历史。

李密此人,《隋书》言其志性轻狡,终致颠覆,本人看来,主要还是刻薄寡恩,他于走投无路之际投靠翟让,翟让封其为魏公,实掌瓦岗军大权,后受小人挑唆,竟杀恩人翟让自立,自此瓦岗实力受损,军心涣散,将帅失和,之后虽曾败王世充,但已现颓势,后与宇文化及大战,伤了元气,终被王世充所败,心腹大将大部离其而去,赔光了本钱,只能投唐,接受招安。李渊闻其才名,封其国公之位,密尚不知足,后叛唐被杀。其两度穷途末路投奔他人,皆受礼遇,但先杀翟让,后叛李渊,反复无常,失尽人心,后为盛彦师所杀。


成大事者,信义为先,李密虽为人杰,但有才无德,背信弃义,最后成了孤家寡人,落得个传首长安的下场,也是罪有应得啊!


毛爸的号呀


瓦岗军是隋唐期间一支战斗力十分强悍的军队,最初瓦岗军是由翟让创立当时瓦岗军几乎全部是由农民和盗贼组成。后来随着李密等隋朝叛军加入瓦岗军的实力才逐渐壮大起来,强盛时期的瓦岗军据史书记载拥兵三十万,并且还有单雄信、王伯当、秦琼、徐世勣等当世名将。


而此时的瓦岗军的领袖已经由翟让变成了李密,那么李密为何能反客为主成为瓦岗军之主呢?还有就是为什么李密在瓦岗军全盛时期拒绝了称帝呢?却偏偏选择了被招安?

首先我觉得应该看看当时的李密是怎么样成为瓦岗军的领袖的,李密最初的时候追随者隋朝大将军杨玄感起兵,后来杨玄感兵败李密带着部署辗转投奔了瓦岗军。在他为翟让效力期间出计大败当时隋朝的官军并且斩杀了隋朝名将张须陀,自此李密便在瓦岗军中树立起来了威信。随后他又带领瓦岗军攻陷了洛阳粮仓,在拿下洛阳粮仓后李密便开仓赈济百姓,一时之间百姓携老扶幼投奔李密的人有数十万之多。这时候李密的威望在瓦岗军中远远超过了翟让,《旧唐书》记载:(翟)让于是推密为主,号为魏公。翟让见李密的声望如日中天不得已便推举李密为瓦岗军之主。在翟让等人的劝谏之下,李密便自称魏公,并且将大封诸将。李密便从此成了瓦岗军之主。

那么李密当时明明可以称帝却又以“洛阳还没有平定还不是商议称帝的时候”理由而拒绝称帝是什么原因呢?

我们其实可以从李密之后的一些行为开看,他其实本来就当时没有称帝的打算或者说是没有称帝的实力。《旧唐书》记载:隋越王侗称尊号,遣使授密太尉、尚书令、东南道大行台行军元帅、魏国公,令先平化及,然后入朝辅政。隋炀帝死后越王杨侗便在王世充等人的拥立下称帝,此时杨侗派人授予了李密太尉、魏国公请求李密去攻打宇文化及,然后再入朝辅政。而李密竟然答应了杨侗,并且还真的就出兵攻打了宇文化及。

其次,我觉得就是当时的李密其实还是对瓦岗军的创立者翟让有所警惕,毕竟李密的所有实力都只限于瓦岗军,而瓦岗军的真正的创立者又是翟,虽然后来李密杀了翟让,但其势力对于李密来说还是一个很大的隐患,当时的瓦岗军虽然在李密的领导下,但也并非所有人都对李密忠诚。


由此可见李密当时虽名义上是瓦岗军的领导,而其实不然,他当时对翟让的势力有所畏惧,不敢轻易称帝,说白了是没有足够的实力、为了自身的安全起见,只有招安当时的朝廷才可保自身周全。


竹间清溪


李密在此之前还不敢称帝,宇文化及逼事杨广,拥杨浩为帝,王世充拥立杨杨侗为帝,李渊拥杨侑为帝。如果李密称帝,就是这三个的共同敌人。

李密对洛阳城久攻不下,宇文化及率军北上。杨侗希望接李密之手铲除王世充,李密希望接受诏安以免腹背受敌。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李密的大魏在王世充和宇文化及中间。


宇文化及弑君,因为弑君所以天下人不会和他联合。李密只有稳住王世充,才能放心的对付宇文化及。

王世充趁李密与宇文化及大战时候,完全掌握了洛阳。然后趁李密战后疲惫,趁势袭击瓦岗。李密大败,转而投靠了李渊。后来李密因叛乱被李渊部将处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