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以前的皇帝要稱自己為“朕”?

縱觀天下你我


不得不說,秦始皇在選用“朕”這個稱謂前經過了周密詳盡的考察與研究的,甚至可以說,這個稱謂在其開始對全中國的正式統治前已經開始了盤根錯雜的分析。因為嚴密使得“朕”的稱謂被歷代王朝沿襲。

1. 德高三皇,功過五帝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自詡為“德高三皇,功過五帝”,因此給自己封了一個開山鼻祖的稱謂“皇帝”。

除此以外,他還規定,此後皇帝自稱為“朕”,其他任何人不得用“朕”這一稱謂。

那麼秦始皇為什麼用“朕”自稱呢?

我們比較熟知的原因可能是: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丞相李斯建議“朕”為皇帝專有的第一人稱代詞。取“天下皆朕、皇權獨尊”之義。

其實除此之後還有另外幾點原因。

2.“朕”的出處

在中國最為早期的歷史文獻《尚書》中就出現過人稱代詞“朕”,共出現了五十多處。在這本上古的文化傳說中,“朕”是堯和舜所使用的第一人稱。

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巽朕位?
格爾眾庶,悉聽朕言

《左傳》、《論語》、《孟子》、《莊子》中亦有出現“朕”。

隨之出現的主人公要麼是九五至尊的帝王將相、要麼是威震四方的部落首領。

由此可以推斷,在先秦的第一人稱代詞朕、餘吾、(予)、我、印中“朕”的“身份”最為高貴,被選為皇帝的自稱也是理所當然。

3.“朕”的內涵

“朕”字在甲骨文中便有出現,其中包含了“父”和“舟”。

雖然歷史學家對“父”部分的解讀不太一致,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它代表了某種權力與權威。

“舟”在以前依水而生的部落社會,是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它的使用豐富了人民的物資生活。

舟的多少關係到捕魚量的多少,因此,漸漸的舟便成為財富剝削者的象徵。

由此,“朕”字具備了權力、財富與剝削的歷史文化內涵。

“朕”字所具備的政治地位、歷史文化內涵符合歷代王朝的文化訴求,因此得到了歷代皇帝的沿用與效仿。


博聞歷史


其實“朕”這個稱呼,並不是像大家說的一般,是多麼威武霸氣的一個稱呼,而是一個謙辭,只是由於秦始皇之後被皇帝一人專用,被大家想象成了無上榮耀的稱謂,皇帝口中的“朕”,意思是“我”的意思,是皇帝自謙的一種稱謂。

提到“朕”,大家可能不能十分理解,讓我們來看另一個詞,寡人,先秦時期,每個人都能自稱寡人,意思是落魄而又孤立無援的人,孤家寡人,都是皇帝的自稱,那麼為什麼皇帝周圍無數臣子,群星追捧,還會自稱孤家寡人呢?我認為答案是這樣的。\r高處不勝寒,身處社會地位的頂端,每個人都再揣測著皇帝的心思,一言一行,皇帝的喜怒,這是皇帝感受到孤獨的第一原因。\r第二,身為皇帝,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代表著這個國家的形象,甚至聖駕不能隨意出行,就算出行也要掩人耳目,不能像平常百姓般,這便是皇帝感受到孤獨的第二原因。\r第三,古代,交通並沒有現在這般發達,處在社會地位的頂端,在自己所及範圍內,只有自己一人,沒有第二個和自己一個地位的人,就好像自己一個人站在雲端,下面的人滿眼羨慕,殊不知這雲端之上,連一個說話的人都沒有。\r同理,“哀家”也是一樣的道理,這樣大家是否能理解,我為什麼說“朕”是皇上的謙辭。\r秦始皇之後,無論是孤、寡人、朕,都成了皇帝自己的稱謂,用大白話講,我個人的理解,就是,站在這個雲端的人,只有我自己,只有我自己一個人能夠有這樣的孤獨,才可以這樣自謙,於是就變成了皇權的象徵。





久相視頻


皇帝稱“朕”的原意是:我是服從最高民主權力機關(月)制約的公開透明(不能關閉)工作的最高公務員(皇帝)

漢字是上古原始社會造的,其是當時的原始文明民主思想的反映。根據我破譯的漢字造字的合字一般原則:左邊的字反對、制約右邊的字,“月”字的意思是:民主最高權力機關;“關" (繁體關字意同) 的意思是:關閉、不公開透明。二字合字就是“朕",其原意是: 我是服從最高權力機關(月)制約的公開透明(不能關閉)工作的最高公務員(皇帝) 。

“朕”是皇帝的自稱,人們稱“天子",即執政組織(日)與最高民主權力機關(月)組織人民之“天”產生的兒“子"。自從原始社會瓦解後的皇帝,自認為是天生的最高領導,已不讓解釋漢字的這些意思,字典也是說個大概意思,直到失傳。漢字造字意思正符合今天的科學民主文明社會。

詳見拙著《破譯背後的龍學密碼》《解密紅樓夢真味道》的"說明"。 (劉樹成)


龍學創始人劉樹成


大家在讀一些史書或者看一些古代影視劇時,會看到大部分皇帝自稱都是“朕”。

而皇帝為什麼自稱“朕”呢?這個,要從“朕”字的由來說起,在先秦時期(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前),“朕”這個稱謂不是君王的專屬,其他人也可以用,意為“我的”意思,如屈原在《離騷》中所寫“回朕車以復路兮”。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丞相李斯建議“朕”為皇帝專有的第一人稱代詞,取“天下皆朕、皇權獨尊”之義。

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既滅六國,議君主稱號,王綰、李斯等議:“天子自稱曰‘朕’”。此後遂專為皇帝自稱。

而“朕”這個字開始不是這個樣子的,我們現在看到的“朕”是簡體字,在秦朝,“朕”這個字是由“舟”和“灷”組成的。

舟之縫理曰朕。-戴震《考工記圖·函人注》


意為舟的兩塊木板間隙。以其極為細小譬喻寡德以自謙,類似寡人之義。

所以,“朕”字作為君王專用稱謂是從秦始皇開始的,之後被後世君王所沿用。


說與山鬼聽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丞相李斯建議“朕”為皇帝專有的第一稱代名詞。

自公元前475年進入戰國時期起,其間各諸侯國經過二百五十多年的紛爭,最後終於由秦國結束了長期的諸侯割據局面。

秦王因為六國當年都自稱為王,覺得王這個稱號不足以尊稱自己;想要改稱為帝,可當年也曾有東西二帝的議論,認為稱自己為帝,尚不足以傳後世,也不足以對邊疆少數民族的統懾;而上古君號,只有三皇五帝,秦王自認為不但兼有三皇的美德,而且功績超過了五帝,於是將皇、帝兩號合併,稱自己為皇帝。

他說,我為始皇帝,後世以數字排列,稱二世、三世…就這樣一代代傳下去,一直到千秋萬代。天子自稱為“朕”,臣下稱皇帝為陛下。

秦始皇召募手藝精良的工匠,用和氏壁做成一枚傳國的寶印,上面刻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大字。

不久,有大臣建議說,有些人輔佐陛下平定天下,功勞很大,希望陛下分給他們一塊土地,封他們為諸侯,如周朝太公周公的做法。秦始皇問道,周代那種分封疆土以立諸侯的做法,還可以實行嗎?群臣都認為,原本屬於齊、楚、代的國土,離秦較遠,難以顧及,不設立諸侯就沒有辦法管理。李斯卻分析說:周朝分封了數百個諸侯,同姓為多,他們的後代子孫,自相殘殺沒有停止過。今陸下統一了六國,應設立郡縣制。那些有功之臣,給他們豐厚的俸祿,但不能分封給他們一寸土地及土地上的一個百姓,這樣就避免了戰爭,而且是長治久安的辦法。秦始皇聽從了他的意見,將天下分成三十六個郡。

秦始皇派人收取天下的兵器,聚攏到咸陽一齊熔化後,鑄成十二個人形雕塑,將它們放置在宮廷中,以應“臨洮長人”的祥瑞:將天下最富有的家庭遷到咸陽,共有二十萬戶;又在咸陽的北面,仿照六國時後宮制度,建造了六所離宮,並建造了阿房宮;任命李斯為丞相,趙高為郎中令;接著又進行焚書、坑儒;建造萬里長城以防備匈奴的入侵。

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難以生存。等到秦二世,暴虐更甚於秦始皇,於是陳勝、吳廣等人揭竿而起,推翻了秦朝的統治。


歷史說是非


“朕”一字在《爾雅.釋詁》裡的解釋是“身也”。

在秦始皇一統天下以前,“朕”就像現在的“我”字一樣,誰都可以的第一人稱代詞。秦始皇統一以後,據《史記.秦始皇記》記載:“天子,自稱曰朕”,從此,“朕”一字便被皇帝據為己有,只有皇帝才可以自稱為“朕”了。

現在我們看到的“朕”是簡字,原字是左邊為“舟”,右邊為“灷”。舟為船,灷為火,舟上有火,意為裂。皇帝取“朕”為自己的第一人稱代詞,實則謙稱,意思是提醒自己日省自身,防微杜漸。

不知道大家有什麼不同的看法。


頭根油條


朕的由來,源遠流長。

在先秦時代,朕是一個大眾詞,不分高低貴賤,是我的意思。屈原在《離騷》中就寫過朕皇考曰伯庸,也就是這個意思。等到秦始皇掃平六國,統一天下後,召集眾臣議皇帝稱號,把原來的朕用於皇帝的專稱,因為大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統一的王朝,政治體制各方面較全面,朕作為皇帝的專用詞也被後來的朝代沿襲下來。


獨步天下73103201


皇帝以前代表明月\\光明。就用字朕,就是時刻提醒美好前景。


宮軍聽


這是因為李斯給秦始皇的建議,“朕”只可以皇帝一人專用,而且附屬國的國王也不能稱“朕”,除非亂世自立為王的


18088241477


朕同震,威震天下!只有天子能做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