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百萬大軍都征服不了的高句麗,唐太宗是如何征服的?

亮灬點


唐太宗並沒有征服高句麗,但他不像隋煬帝那樣為了面子不顧百姓死活,而是修養生息,勵精圖治,最終在他孫子唐高宗李治時期征服了高句麗,而且還是趁高句麗內亂之際才得以成功。高句麗並不是後面的朝鮮,跟他們完全就是兩個民族,它在被唐朝征服後,高句麗的人民大部分被遷移到了中原內陸,後面歷經數百年高句麗民族已經完全融入到了漢民族之中。

高句麗之所以難以征服而隋唐兩代一定要滅了它,從後面北宋前中原王朝丟了燕雲十六州和之後上千年裡中原王朝不斷受到北方特別是東北地區政權的侵擾乃至大明王朝最終被滿清所滅就知道原因了。東北地區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民風彪悍,如果不能征服,就逐漸會成為一箇中原文明的主要威脅,而由於他們的資源要比北方草原要多的多,所以他們最終會成為比匈奴突厥蒙古還要大的威脅,而後面的歷史就是最好的佐證。



獨特視角看古今


在中國歷史上,高句麗這個國家從扶余人朱蒙建國,到吞併漢四郡佔據遼東,再到滅國,和中原王朝政權都有著很深的糾葛!特別是隋唐時期,高句麗與中原戰爭不斷,直至其滅亡!



當時,歷經數百年發展的高句麗已經成為遼東一霸,佔據了遼東大部,還掌控朝鮮半島。而當時的高句麗和後來的女真人不一樣,這是一個和中原一樣的農耕政權,一個律令制國家。不僅糧食物產豐富,還擁有百官朝廷。

這對於中原王朝來說,就如同懸在頭上的一把利劍,隨時有可能落下。


於是隋唐兩代接連對高句麗,以求消除心腹大患!隋文帝、隋煬帝父子和唐太宗、唐高宗父子都曾對高句麗用兵,時間跨度長達七十年。

特別是隋煬帝,盡起天下之兵,百萬大軍三徵高句麗,最終不僅沒能征服高句麗,自己落得個身死國滅的下場。

這並不是隋煬帝的兵垃圾,而是隋煬帝這個人太好大喜功了。當初隋煬帝令隋軍分道前進,且下令如果高句麗軍投降則進行安撫,這使得隋軍往往在將要攻破城池時,高句麗假裝投降,而在對城池進行修理後繼續抵抗,讓隋軍傷亡慘重,所以百萬大軍,並未能取得很好戰果。



更麻煩的是,如此大規模的動員,給國家帶來了巨大的壓力。連年征戰使數百萬人喪生,過度殘暴的征斂與統治引起國內人民對隋煬帝的強烈不滿。可此時的隋煬帝還不死心,還要繼續打下去,結果爆發了農名起義,隋帝國很快便崩塌!

而高句麗也因此而得以繼續存在,直到唐太宗時期,中原王朝又開始對高句麗用兵。最終在在唐高宗乾封年間,由唐朝大將薛仁貴以及李績等人率軍攻破平壤城,俘虜高句麗王,滅亡了高句麗。


所以這裡糾正一點,最終征服或者說滅亡高句麗的不是唐太宗,而是他兒子唐高宗!當然,這是唐太宗與唐高宗父子兩代人所努力的結果!

那麼隋煬帝百萬大軍都征服不了的高句麗,唐太宗父子是如何征服的?

這就是戰爭的藝術了!

其實,在唐太宗著手準備對高句麗用兵的時候,他手中的牌是不如隋煬帝好的。隋煬帝手中是開皇之治所積累的好本錢,而唐太宗手裡卻是群雄爭霸後的爛攤子。

但是,即使是這樣一副爛牌,只要不亂打,對付高句麗也是夠了。高句麗雖然體格不小,但國力終歸還是不如唐朝。



於是遼東之役,唐太宗御駕親征,大敗高句麗。

當然真正打垮高句麗的還是唐太宗後面這一招!

此戰之後,唐太宗不再發動大規模征討,反而組織多路小股偏師深入其國境,對高句麗進襲騷擾,在其進行生產的關鍵時刻進行大規模的殺傷,耽誤農時,不斷地消耗其國力,使其國人疲於應付。

這一戰術,其實就是打的一個國力消耗戰,而高句麗的國力和大唐明顯不再一個層次。加之不斷的騷擾破壞,讓高句麗疲於應對,卻又後顧不暇。此消彼長之下,高句麗國力變得越來越弱,而大唐雖然也有著戰爭的消耗,但貞觀盛世完全可以彌補,從公元647年到公元649年,唐軍多次進攻高句麗,均取得大勝。



就這樣,到了唐高宗乾封元年,內外交困的高句麗已經無法抵擋大唐的進攻了。唐高宗下令各路唐軍分道合擊進攻高句麗,一路上所向披靡,最終大軍攻破平壤城,高句麗宣告滅亡!

對了,最後我需要強調一點,高句麗不是韓國,和韓國沒關係。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高句麗被簡稱為“高麗”,但這和日後朝鮮半島上的高麗王朝並沒有關係。請大家務必記住了!



大家好,我是白話歷史君,請多指教!


白話歷史君


高句麗是我國東北的一個民族,其源出可能出自西漢末朝時的濊貊和扶余人,在南北朝末期和隋朝初年,發展壯大起來,成立了強大的奴隸制高句麗王國。其管轄範圍大致在遼寧、內蒙東和吉林省,疆域最大時包括了北朝鮮,因此韓國人不停地跟中國爭歷史。其實後來的高麗國與高句麗沒有繼承關係!




隋煬帝楊廣在位時,高句麗已經座大建國了。楊廣為了解決後顧之憂,毅然率領百萬大軍徵東。軍隊長途遠征,糧草給養都是大問題,加之當時天寒地凍幾次都被高句麗擊敗,楊廣大興土木,修建東都洛陽,開鑿大運河。種種原因疊加導致了國內紛爭,人民紛紛起義反抗,最終斷送了隋朝的江山。


隋滅唐立,高句麗一直威脅著唐朝的江山。到唐太宗李世民時期,經過唐初的修養生息和“貞觀之治",國家實力得到大大的提升。唐太宗親自徵東,幾番爭戰,雖沒有滅掉高句麗,但有效地遏止了高句麗的擴張和對邊界的騷擾。大大地削弱了高句麗的實力,導致高句麗國內大亂,幾個貴族勢力互相爭權,民不聊生。

到了李世民的兒子唐高宗李治時,高句麗已構不成對唐朝的威脅,但唐朝對其的征伐在繼續,終於在高宗時期滅掉了高句麗。遷其王族和貴族諸部到華夏大地,滅絕了其死灰復燃的機會。經過千百年的融合,其已完全融入漢民族之中。



隋煬帝楊廣在第三次親征高句麗,已經快要滅掉高句麗。但此時國內吃緊,人民紛紛抗爭起義。楊廣輕信了高句麗國王的謊話,班時回朝後,高句麗死灰復燃,把隋軍趕出了國境。這就是唐軍為什麼痛打落水狗,滅掉高句麗的真正原因。


行雲流水1437995


先得糾正題主的一個小疏忽,唐太宗並沒有徹底征服高句麗。真正將高句麗滅國的是他的兒子,歷史上給人感覺偏軟弱的高宗李治。但唐太宗對高句麗的進攻佔領了蓋州和遼東城,為以後平定高句麗建好了橋頭堡和後勤基地。而後連年以遊騎襲擾高句麗腹地,讓其無法生產發展,嚴重削弱了高句麗的國力。可以說,唐太宗為平定高句麗奠定了基礎。

回到問題本身,為什麼隋煬帝揮師百萬,前後三次都無法平定的高句麗,唐朝卻可以把它征服?這個問題的內容太過龐雜,我只能慢慢的梳理出來,可能文字描述會比較長,希望大夥有耐心看完。

首先隋煬帝失於急,唐朝得於緩。那時的高句麗其實不算個弱國,這樣的國家打敗不難,但真想把他打滅國並不容易,尤其是在這樣的國家還沒有失去民心的情況下。我評價一個王朝衰敗的第一句話往往是民心盡喪,這不是套話,是真理,政權的基礎在民心,只要民心所向,哪怕你把政權滅亡了也能死灰復燃。隋煬帝總想一口氣把高句麗打死,用堂堂之兵將其碾成齏粉,第一次就發兵一百一十餘萬,民夫更兩倍於此,最終耗盡了自己的元氣,隋朝土崩瓦解。唐太宗的聰明在於知道自己王朝的極限在哪,他征伐高句麗總共也沒超過二十萬兵,嚴格算算也就十萬左右,後勤壓力遠小於隋朝。但他選的都是自願出征的百戰精銳,戰鬥力強的嚇人。就這樣他還要分兵兩路進攻,生怕軍隊不夠靈活。打到九月(陰曆)就趕緊收兵,生怕氣候異常,非戰鬥減員。像唐朝這種超級大國拉下臉來玩佔便宜就跑的把戲,一般國家是隻能忍受的。

其次隋煬帝失於直,唐朝得於智。隋煬帝打高麗一直就是集結優勢兵力平推,雖然都說用兵的最高境界就是以堂堂之兵擊必敗之敵。但老楊明顯只注意了前半句,沒注意後半句,用的是堂堂之兵,可高句麗不是必敗之敵啊。那時候高句麗內部穩定,外部也沒有掣肘,並不是決戰的時機。唐太宗在戰略上確實技高一籌,先是佔了便宜就跑,然後不停的用遊騎襲擾,讓高句麗沒法好好生產和練兵。不是必敗之兵我也讓你慢慢變成疲兵。後來高宗時拉新羅滅百濟,直接剪除了高句麗的羽翼和外援,把曾經不可一世的國家徹底孤立在半島絕境上。這還不算完,高宗繼承了太宗的思路,堅決不讓你消停,每年出兵打一會,每次都佔點便宜就收手。長期的戰爭讓孤立的高句麗百姓逐漸對國家失去了信心,民心終於不再高句麗一邊了。這時的高句麗其實已經是必敗之敵,剩下的都是垂死掙扎了。

第三隋煬帝失於驕,唐朝得於忍。隋煬帝第三次徵高句麗時,其實高句麗自己也在崩潰的邊緣,那個國家也受不了連續三次的超級大國圍攻。所以高句麗請降了,而隋煬帝居然也信了。就這麼退兵回國,可是高句麗並不是真的歸附,只是緩兵之計而已。驕狂的隋煬帝再也組織不起第四次遠征,高句麗絕處逢生。而唐朝對高句麗則無比有耐心,即使高句麗已經是必敗之敵,他們還是不發動決戰,一直等到還算梟雄的蓋泉蘇文死掉。但唐朝的目標又無比堅定,就是要把高句麗滅國,一雪前隋舊恥。終於到了乾封元年(666年),這時距離唐太宗徵高句麗已過去二十二年,蓋泉蘇文死,高句麗內亂。唐王朝露出了真正的獠牙,再次兵分兩路進攻高句麗,這次是玩真的,因為唐朝把貞觀最後的名將李勣都派出來了。李勣不負眾望,打的穩健無比,終於在668年攻克平壤,將高句麗徹底滅國。

老朽知道的就這麼多啦,喜歡的點個贊再走唄!


奉天老朽


高句麗的歷史,是看似簡單卻很有深度的中國民族歷史。要從歷史,地理,氣候,人文多個角度綜合分析才能瞭解的更透徹。首先,高句麗是不是個強大的民族,答案是肯定的,高句麗建國於西漢,亡於唐代。有800年左右的歷史,必然軍事實力很厲害,而且勢力割據松花江,遼河,鴨綠江,糧草充足!對東北800年高句麗,600年扶餘國瞭解透徹的人是東北亞歷史迷,但是他們不掌握歷史書的話語權,只能當做個人興趣愛好來鑽研!

曹操的勢力範圍也僅僅侷限於遼西走廊,為什麼不深入東北腹地呢?。有些人會說東北冷,試試高句麗的黃金時期東北事暖和的,舉個例子曹衝在河南稱象。所以東北在兩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經濟很繁榮!曹操打不過興盛時期的高句麗。而後來五胡十六國之後,高句麗勢力削弱,長白山發生火山爆發!導致高句麗經濟蕭條。還有學者認為隋唐經歷過小冰期(明末清初小冰期,廣西下暴雪,長江凍死人,華北乾旱,東北零下四五十度,氣候異常導致滿清南下)歷史上數次遊牧民族南下,都和小冰期有關!

到了唐代後期,高句麗政權不穩,才有的隋唐征討!那麼,有歷史記載薛仁貴屠城嗎?我是沒看到!首先遼東百姓並不是全都姓高。也會漢語。

一個存在800年的政權,人口充足,不可能不翼而飛吧?

光是戰敗俘虜就有幾百萬吧?他們哪去了?

再後來的遼金時期,一部分併入了契丹女真版圖,一部分南下漢城,相當一部分來到了中原內地,我看過一本書,有學著分析,他們改姓王。所以百家姓姓李的多是因為李唐盛世,姓劉的多是因為兩漢繁榮。王怎麼就和高句麗有關係呢?因為幾百年後在朝鮮半島成立的高麗政權姓王。女真部落,渤海國,日本都有分部,他們遠古部落的圖騰是東北虎


家東北味道


這題目不嚴謹,唐太宗並沒有政府高麗,而且由他的兒子唐高宗李治統治期間征服了高麗。

隋煬帝三徵高句麗,可是都損失慘重,甚至也成了自己亡國的一個重要因素。畢竟死了這麼多人,竟然還沒有將高句麗這個彈丸之國給打下來,這怎麼好給自己的臣民們交代呢。



後來,唐太宗也起了征伐高句麗的念頭,畢竟高句麗的這個地理位置還是蠻重要的。說幹就幹,在645年2月,唐太宗李世民親率六軍,征討高句麗政權,從而揭開唐朝與高句麗長達23年的戰爭。

不過,剛開始唐太宗確實是打的比較順利,畢竟自己本身就是一個身經百戰的將軍,再加上自己身邊兵多將廣,實在是給足了李世民信心了。只不過,他太小瞧高句麗軍民了,甚至在軍中有了傳言說:“

破城之日“男子盡誅”,於是乎,“虜聞,故死戰”。後來,唐軍士氣低落,而且後勤出現嚴重問題,糧草供應不足,再加上天氣原因,天可汗陛下就算是不甘心,只得下詔退兵。



不過,雖然沒有徵服高句麗,但這場戰爭也使得高句麗傷筋動骨,軍事與經濟也大規模衰退,為自己的兒子征服高句麗奠定了基礎。

在666年,唐高宗李治派老將李勣為帥,領兵征討高句麗,並在668年,攻破平壤城,平定了高句麗全境,設置安東都護府,任命薛仁貴為安東都護,鎮守著該地區。


妙齡老翁


事實上唐太宗也沒有徵服高句麗,不過相比楊廣,李世民打得更聰明,他打的消耗戰,楊廣百萬大軍在高句麗幾乎全軍覆沒,而李世民的10萬大軍卻在敵國打得有聲有色,殺敵近5萬自損數千,後因天氣變冷、後勤難以補給而主動退兵,保住了戰果。就是這樣的不斷消耗戰,為唐高宗李治最終滅掉高句麗打下堅實基礎。


晨曦的曙光2000


說到征服高句麗,應該這麼說:歷經隋唐兩朝,時間長達半個世紀,歷經幾任皇帝,才最終征服了高句麗。對高句麗的征服是幾位皇帝努力的結果,而不是某一位皇帝之功。

當然,唐太宗李世民為滅亡高句麗做了很大的準備,出了很大的氣力。中間,新羅被高句麗和百濟聯合攻打,求救唐朝。作為一代英主的李世民,妥善利用了高句麗、百濟、新羅之間的矛盾,為唐高宗最終滅掉高句麗準備了條件。


歷史的重量


這個問題很簡單,隋煬帝應該是征服了,並且韓國那時候就是我們的領土了,只是,後來又反叛太宗沒發下來,覺得面子過不去所以太宗篡改歷史了,導致以後的五胡十六國,宋元明清修史的時候為了維護太宗的尊嚴,都承認隋煬帝沒打下來。。。


戰略噴子局局座V


楊廣三徵高麗都失敗消耗了大量國力,時後滅亡,李世明吸取教訓比楊廣乾的聰明,消耗了高麗國大量國體最後李治滅掉了高麗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