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一部電影,豆瓣和貓眼的評分為什麼會有不小的差別?

不請自來莫推窗


主要是兩個平臺的人群不盡相同,貓眼本身就是購票平臺,受眾更大眾化、更廣泛。看完直接評價兩句是很順理成章的事情。豆瓣沒有購票入口,最早是文青聚集地,口味更偏好文藝、內涵。


貓眼評分觀眾相對來說比豆瓣上要寬容的多,影片有沒有爽到自己很關鍵,所以好萊塢大片、視效類電影、喜劇片、動作片等能帶動腎上腺素的商業片,貓眼的評分通常不低。


豆瓣恰恰相反,以前,買票之前先看看豆瓣評分是很多人的習慣,現在也是越來越被同質化了。


影享者film


第一可能是群體不一樣評分就不一樣了,貓眼用戶大多都是購買票後去觀影后去評價,這種呢更貼近大眾化,這些的話基本滲透一二三四線城市,更多憑藉自己觀影后的感覺來評價,更加的客觀的展現了大家對這部電影值不值得去電影院觀影的評價,而豆瓣的話並不直接售賣電影票,豆瓣直接註冊就好,群體多是一些文青,他們的評價與大眾群體評價是大有不同的,這個群體對電影的故事情節、演員的演技、電影節奏、特效等方面都有自己一定的瞭解,有自己的看法。而普通大眾則覺得我看得開心,電影特效場景宏大,他們就覺得行就行。總而言之就是貓眼大眾圖樂呵,場景特效大就行。而豆瓣群體則從更多角度評價電影。

第二就是購票網站影響。豆瓣之所以不肯做做票務就是怕影響豆瓣的中立性,如果做票務的話平臺肯定也希望上映的電影能引來更多觀影群眾,所以不排除售票平臺刪差評。

所以評價群體不同評分也就不同啦,等等還有很多因素組合起來,所以每個平臺評分就不同啦。(個人觀點)


小林哥精選劇


最大的原因是這兩個平臺的屬性不同,豆瓣是一個資深電影愛好者聚集之地,這裡的用戶都具有最基本的閱片量和電影審美,他們的觀影選擇不僅僅是電影院最新的上映影片,更多的是按照自己喜歡的題材類型,主演陣容或者導演。所以在進行評分時的選擇會更系統化,比如鏡頭語言,故事目的性,表達的主題,社會性、演員表演、特效技術等等,再按照自己偏愛的某一方面進行好惡評判,相對更具有專業性。

貓眼是一個具有商業性質的電影購票網站,網友評分的電影基本都是院線上映影片,這樣的電影在上映之前就已經有了一輪的商業評判才能進入市場,但是這樣的評判標準往往以爆米花大片,和譁眾取寵的搞笑電影為主,文藝片非常少,小眾的實驗電影、交互式電影和偽紀錄片就更少,而大眾也並不是特別在意。他們觀看電影的目的就是業餘解壓,所以並不追求藝術性和電影感,只要能讓自己苦,就算是《前任攻略3》也能被打高分。


影視圈Magazine


豆瓣評分基本上都是影迷觀影過後的評分,不是屬於購票平臺,單純的只是對影片做出評價,所以作為專業的平臺,評分可能會相對較低,因為影迷看過的電影較多,心目中有比較,對電影的質量要求相對較高。

貓眼評分基本上都是一般的普通觀眾的評分,而且作為售票平臺,在貓眼購票之後就可以立即對影片評分,這就相當於是路人對電影的評分,也許對電影還沒有真正的解析,看一次過後可能覺得有趣、搞笑或者帶來了樂趣等等作為評價的主要因素,所以比較直觀。


八神電影院


豆瓣和貓眼評分差距大應該是因為不同的人去評價的,舉個例子:川菜來說廣東人會覺得太辣了,而湖南人只會覺得太麻了。原因大概就是因為喜歡上豆瓣的和喜歡去貓眼的其實不是同一個人,或者說這兩個平臺的粉絲受眾是不一樣的。比如男女比例、年齡層次、興趣愛好等等方面,所以同樣一部影視劇才會出現豆瓣和貓眼的評分不一樣的情況,假如你留意會發現暴百度評分也不一樣,同樣的道理。總不能一部劇出來,國人的看法都一樣,也不科學呀!



爆米花小劇場


沒有高山又怎能顯出窪地。如果他們評分相差不多,又怎能突顯他們的個性,他們的水評。如果他們評分相差很少,誰還會去看他們的評分,他們也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就好像兩個人比賽,必須得有一個人唱反調,這才有意思,這才能雙贏。


幸福來789


貓眼的是比較直觀點!


光影劇場



會飛的豬137357763


仔細分析下同一部電影在不同平臺評分就一目瞭然了。豆瓣的評分自然狀態明顯,其他售票app人為控制明顯,主要體現即使是低分的爛片在售票app也會被拔高。道理很淺顯,售票app以售票為己任,低分會直接影響用戶購票下單付款的慾望。


老KK影


孤陋寡聞啊,只知道豆瓣,那是川菜回鍋肉必備佐料,所以肯定豆瓣高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