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部券商揮別“經紀”二字 改名折射業態變革

近日,中信證券一則不起眼的更名公告,在業內卻不脛而走,引起業內人士或唏噓或點贊。該公司經紀業務發展與管理委員會更名為財富管理委員會,並進行相應的組織架構調整。同時,銀河證券也向本報確認,該公司經紀業務部門即將改名為財富管理總部。

經紀業務曾是證券行業收入的第一大來源,最高時佔據券商60%以上的業務收入,但如今大券商內經紀業務只能貢獻20%左右的業務收入。進入12月,滬市成交額一度連續有4天不足1000億元,峰值時兩市成交量曾突破萬億元。同時,佣金率卻是一降再降,現在與10年前的佣金率相比,已經下降了近80%。

券商經紀業務高呼“轉型”由來已久,但頭部券商如今徹底拋棄了這個名字。經紀業務收入不斷減少,也讓從業者切身體會到一絲寒意。

中信證券為何給經紀業務改名?

據Wind數據,2018年上半年中信證券以龍頭券商的地位,取得了經紀業務收入51.08億元,排名行業第一,其收入佔總營收比重為25.55%。另據2017年年報,中信證券經紀業務收入同樣位居第一,108.15億元的經紀業務收入佔總營收比例為24.98%,在所有業務收入佔比中依然位居前列。

中信證券2017年年報中顯示,公司當年度未新增營業網點。截至報告期末,公司擁有29家分公司和211家證券營業部。中信證券已經完成全國範圍內網點鋪設,實體網點數量上趨於飽和。該公司2018年第一季度報告中顯示,報告期內公司4家證券營業部變更為分公司。截至報告期末,中信證券擁有33家分公司和207家營業部。

據悉,此次改名並非突然,中信證券內部架構已經有所變化。中信證券此前對存量經紀業務客戶已分客戶群經營,根據不同群體客戶特點匯聚整合資源。原“經紀業務與發展管理委員會”下設個人客戶部、財富管理客戶部,分別對應個人零售客戶和個人高淨值客戶;另有機構客戶部對應專業投資機構、上市及非上市公司、同業機構等。

中信證券在2017年年報中展望2018時這樣寫道:“2018年,本集團經紀業務將貫穿落實‘以交易服務為本,提高綜合服務能力,向財富管理轉型’ 的發展戰略。”這已經透露了其經紀業務的轉型方向。

作為財富管理重要的構成,中信證券也早早做了產品配置規劃。2017年,中信證券的金融產品體系中包括現金管理類、固定收益類、掛鉤浮動收益類、權益投資類以及另類投資類5種產品類型,構成了金字塔型的金融產品體系。其中,包括FOF、全球商品基金、REITS基金、境外互認基金、公募(商品基金、QDII)、家族信託/家族辦公室產品在內的另類投資類產品位於金字塔頂端,也代表了中信證券未來可能發展的方向。

昨日,記者走訪了中信證券營業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公司變更業務部門名稱對於當前工作沒有任何實質性影響,仍然沿用之前的工作思路,改名字是業務發展流程中的正常行為。

財富管理將成熱詞

中信證券的更名動作之所以會引起業內的廣泛關注,是因為其他券商也有這方面的業務轉型需求,財富管理被認為是當下迭代經紀業務的主要發展方向。很多券商直接把經紀業務部門更名為財富管理中心,有的則著力構建針對各個不同層次客戶的理財服務體系。

“你看看,如果名片上現在還印著經紀業務部,可能思維上或管理上還不夠進步”,有券商分管經紀業務部的老總表示。

本報獲悉,銀河證券經紀業務部門也將改名,並將率先修改投顧薪酬制度,具體考核方式正在醞釀之中,最快將於明年一季度末正式實施。新的考核制度是在對客戶進行精準細分的基礎上,對投資顧問進行分層考核。準備將經紀業務條線收入按一定比例拿出來,作為財富管理轉型的服務和報酬的成本保障。

中金公司早在2007年就成立了聚焦財富管理的業務部門,為高淨值個人客戶和企業投資者提供國際化的投資諮詢服務。在其經紀業務版圖內,機構客戶在股票業務部,個人客戶在財富管理部。這一步邁得較早,以致很多同行並沒有理解和跟進。

廣發證券在2010年成立了財富管理中心,其目標客戶定位在可投資產100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高淨值客戶。並且,廣發證券還新設立了私人銀行部,在2015年組群的基礎上發展成現在的二級部門,專門服務於500萬元資產以上的客戶,包括產品定製、高端活動和未來精英計劃等。廣發證券在設立財富管理中心之初,就將其功能和業務提升到基本的經紀、投行等各項業務之上。財富管理中心作為橋樑,負責資源整合和客戶需求彙總,集全公司之力滿足客戶的全方位需求,在節約成本的同時提高效率。

華泰證券則重新架構了零售及財富管理、機構客戶服務兩大業務體系,並按照更新的經營分部分類分配資源和評估分部的業績。

此外,國金證券撤銷了原經紀業務管理總部,成立了經紀業務執行委員會,旨在推動以業務線為核心,打破行政管理層級,根據業務(專業)能力高低授予相應業務管理權限的管理機制。

一步轉身何其艱難

看似一步之遙,實則是從通道業務走向主動管理,難度不是一點點。

從經紀業務走向財富管理,已經成為一種趨勢,這是市場發展對行業的倒逼。業內資深人士介紹,早在30多年前,歐美券商在經歷了佣金浮動化和市場交易機構化的衝擊之後,也紛紛走向了財富管理轉型之路。無論是傳統的零售業務老大美林證券,還是新興的理財券商嘉信理財,都將單純的交易服務僅僅視為通道業務,更聚焦於提供全面理財服務為主的財富管理業務。

作為券商主要的傳統業務之一,雖然經紀業務受到佣金率下降和市場行情的影響,但目前仍是很多券商的首要營收來源。如何取得新的營收增量,這是當前各大券商尋求業務轉型的基本訴求。

據業內人士分析,券商經紀業務的轉型歷程經歷了幾個階段。早期營業網點是券商的核心競爭力,券商經歷了“跑馬圈地”的實體網點擴張階段,2017年營業部數量已超過1萬家。截至2017年末,我國有7家券商的分支機構總數超過300家,分別是銀河證券、國泰君安、安信證券、申萬宏源、中信建投、海通證券和中泰證券,行業整體網點鋪設在廣度和密度上均達到了空前的水平。

隨著佣金率和交易額的下降,券商營業部部均經紀業務收入也明顯下降,營業部的成本開支成為券商的負擔。過去的優勢漸漸變成了劣勢。

伴隨近年來互聯網金融的蓬勃發展和金融科技的發力,線上開戶變得更加方便高效。輕型營業部的出現降低了營業部的成本,客戶分層愈加明顯,各大券商已經初步形成針對各類層級財富管理用戶的體系,並將銷售理財產品作為轉型的一個重要業務和考核指標。

但是,這顯然還是不夠。

財富管理業務的邏輯與經紀業務之間有什麼重要的區別呢?業內資深人士介紹,經紀業務收入來自於從客戶的頻繁交易中收取佣金。所以,交易量和佣金率是影響經紀業務收入的核心指標。財富管理收入增長,是要想辦法把客戶的錢配置到合適的產品資產裡面去,然後留存更長的時間。本質是拉長時間來看待財富問題,將客戶投資週期從日月調整到年或數年,幫助客戶迴歸理性。

“會賣公私募基金,只是財富管理轉型第一步。學會組合銷售,合理配置權益、固收及現金類資產,更是財富管理轉型成功的關鍵。”一位資深行業高管這樣表示。

头部券商挥别“经纪”二字 改名折射业态变革


分享到:


相關文章: